眾所周知,很多開國皇帝在取得天下後都會大殺功臣,劉邦和朱元璋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天下安定以後,他們就會將曾經和自己浴血奮戰的手下除掉,就怕他們威望過高影響了自己的地位。
就算不殺了他們,也會想法將這些手下趕出朝堂,讓他們沒有什麼權力和地位,或者是想法整治他們的後人。
當年趙匡胤就怕手下的將領會再度起義,於是才會上演了“杯酒釋兵權”這段故事,解除了武將手中的權力。
而在大清開國功臣多爾袞死了以後,順治也是對其開棺鞭屍,削去他生前的封號,將他的後人都貶為庶民,將他的牌位從太廟中拿走了。
不過有一位開國老大卻是個例外,此人就是李世民。他並沒有像其他開國皇帝一樣這樣對待功臣。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需要說明一點:雖然名義上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但是唐朝很多的土地都是他打下來的,說他是實際意義上的開國老大也不過分。
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和朱元璋以及劉邦不同的是,李世民一家並不是什麼草根出身,而是正兒八經的貴族。那些大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幾乎都是從底層爬上來的,他們好不容易成為了天子,就要想法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害怕自己哪天走了,這些大臣會把繼承自己皇位的人給趕下去。
其次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臨終前和朱元璋、劉邦臨終前的情況不一樣。李世民臨終前,那些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幾乎都走了,尉遲恭和程咬金等人也辭官了,只剩下長孫無忌等寥寥數人了。而當時的太子李治也是個有手段的人,肯定有法對付長孫無忌等人,從後來李治將他們趕出朝堂就能看出來。
而劉邦殺功臣也是為了能讓劉盈坐穩江山,劉盈沒什麼能力,且沒那麼心狠,駕馭不了那些功臣。朱元璋也是在朱標英年早逝後才決定大殺功臣的,就怕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無法鎮壓這些功臣。
本來,朱元璋是想讓那些開國功臣去輔佐朱標的,而朱標這個人也特別有能力,於是獲得了朱元璋的歡心。朱標活著,肯定是可以對付這些大臣的。
不過朱標偏偏先朱元璋而去了,而代位繼承的朱允炆能力的確太差,後來的事也確實認證了,他盲目削藩而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最後讓自己連命都丟了。
還需要說明一個問題,唐朝的這些開國功臣幾乎都來自於一個集團:關隴集團。這個集團不一般,團隊裡都是貴族出身,如果惹惱了他們,他們這幫人就會一起起事,會對帝國造成很大的威脅。
隋朝之所以會滅亡,就是因為得罪了這個龐大的集團。最後集團中的人都不願意了,一起出手來對付他。
而唐朝能奪得天下完全離不開他們,於是李世民明白,不能輕易得罪這個集團,只要這幫人做的事不算太過分,就不用過多的管他們。
而朱元璋手下的那批功臣,很多都和自己相同,都是草莽出身。而劉邦手下的韓信和樊噲等人也沒有什麼非常深厚的背景,於是除掉他們沒有什麼顧慮。
當然還有最後一點原因,那就是李世民還是有寬容心的,只要這些功臣不觸及底線,就不會除掉他們。
有人會問了:李世民是個仁慈的人嗎?連自己的兄弟和侄子、兒子全都殺掉了,為何還對這些手下這麼寬容。會說我是瞎扯。
其實,李世民平常對待大臣也是寬容的,畢竟都是和自己同甘苦共患難的人。但是他們只要違反了原則,那李世民就不會客氣了。
這原則就是:只要不做犯上作亂的舉動,李世民就可以網開一面。而違背了原則,這些功臣就沒有好果子吃了。
侯君集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在李世民打天下和奪取皇位時都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最後卻幫著太子李承乾造反,要把李世民趕下皇位。後來兵變失敗後,李世民就下令將侯君集處死。
實際上,在不同環境情況下,人做出的決定都是不同的,這就能看出李世民為何沒有清理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