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衣物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餘之兒女,已成長,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餘志。此囑。”——孫中山
孫中山被尊稱為國父,他是推翻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先行者,更是三民主義的踐行者。出生普通的他,憑著一腔熱血愛國之情,艱苦奔走,為革命尋找出路。可惜,這位偉大的革命家58歲時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交代給後世的除了革命遺志,還有一份對自己兒女的囑咐。這樣一位偉人的兒女現在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01 從小接受西式教育,逐漸萌生革命思想1866年,孫中山出生於廣州一個普通家庭,起初就讀村私塾,隨後跟著父母前往澳門謀生。後又得到兄長資助在廣東和香港接受了西方的近代教育。
青年孫中山在香港是學醫的。時值清政府已名存實亡,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百姓處於水深火熱,而清政府腐敗無作為。革命的火苗在孫中山心裡萌生。起初,他也曾找到清政府的李鴻章,傾訴救國之策,終以失敗收場。
見報國無門,最終孫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5年與黃興等人在廣州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孫中山出任總理,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又提出了“民族、民權、民主”為思想的三民主義。有了革命思想做奠基,全國各地革命愛國人士紛紛積極響應,很快就爆發了武昌起義。
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政府建立。可惜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起義失敗,最終逃往日本,在國外進行思想宣傳,一邊祕密領導著國內反袁鬥爭。最終,袁世凱倒臺,孫中山重返國內,此時國內局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動,各地軍閥混戰,國民政府似一盤散沙。
02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回國後的孫中山積極總結革命失敗教訓,清楚意識到國民政府內部存在的分裂問題,和當下國內政局形式。著手整頓改組國民政府政府,聯絡蘇聯和中國共產黨,致力於推翻帝國主義,建立民主獨立的國家。並創立了黃埔軍校,為後期革命打下堅實基礎。
遺憾的是孫中山沒能看到革命最終的勝利。孫中山提前立好了三分遺囑:《國事遺囑》、《致蘇俄遺書》、《家事遺囑》。前兩份很明顯是孫中山畢生革命經驗的總結和今後的奮鬥方向。最後一份《家事遺囑》則是留給自己兒女的。
遺囑內容:“餘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衣物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餘之兒女,已成長,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餘志。此囑。”
可見,他一生奔走革命,鞠躬盡瘁,除了衣物書籍和上海的一套私人住宅,並無多餘個人財產,是一位無私的領袖。同時,他也為自己投身革命,未能盡力兒女撫育而感到遺憾,希望子女們能繼承他的遺志,自食其力。這也是一位普通父親臨終前的期望。那麼他的子女們是否有遵從父親遺志呢?
03三位妻子,兩位知己,育有一子三女長子孫科孫中山獨子生於1891年,由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所出,可惜原配最終還是被辜負,於1915年離婚。幼年的孫科,因父親被請廷追捕,只能跟著母親和妹妹去投奔孫中山兄長。導致其長期缺乏父愛,而父親又會以極高的要求教育他,當然他也收穫了優異的學習成績。
畢業後,孫科回到廣州,擔任廣州市長。他重新規劃了廣州市區範圍和人口分佈;制定市政機構分管部門。在他的規劃下,廣州一時成為了其他城市學習的典範,各項工作均有條不紊。
然而在治國上,他的才能未及孫中山,主要在於他的政治立場不夠堅定。甚至出現過反對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政策。直至父親去世,才後悔沒能繼承父親遺願。之後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南京國明政府任職,晚年受蔣先生邀請,前往臺灣任職,並於1973年病逝於臺北,享年82歲。
孫科育有兩子,孫治平和孫治強,另有四女孫穗英、孫穗華、孫穗芳、孫穗芬。這些後輩們都定居在國外,淡出福斯視線。
長女孫娫孫娫生於1894年,幼年隨母親盧氏避難,可惜患上糖尿病早逝,年僅19歲。孫中山當時還為這個女兒的離開悲痛地留下了眼淚。
次女孫婉孫婉也是盧氏所生於1896年,她一生有過兩段婚姻,育有一女。她晚年拒絕了蔣先生赴臺的邀請,一直定居在澳門,直到84歲去世。
幼女宮川富美子孫中山避難日本時,認識了日籍妻子大月薰,倆人的女兒宮川富美子出生於1906年。孫中山需要為革命奔波,而這位遺女出生不久就被另一個當地家庭領養,直到長大成人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就是孫中山。富美子終生未見過自己生父,在日本過完一生,於1990年去世。
繼任夫人宋慶齡,宋家三姐妹之一。可惜他們結婚正值孫中山逃亡在國外,宋慶齡也因逃亡意外流產失去了生育能力,終生未育。
除此之外,孫中山還有兩位紅顏知己。一位是日籍女子淺田春,在孫中山和大月薰認識前因病去世。另一位是福建籍貫的陳粹芬,她陪伴照顧孫中山先生逃亡多年,可惜也是終身未有所出。不過這位知己同時也是孫中山的“革命好友”。在日本時期,以夫妻名分掩護他,助其展開活動。晚年,她入住孫家澳門府邸,與原配夫人情同姐妹。後病逝於香港,以側室之名遷入孫家祖墳,也算是有了名分和歸宿。
縱觀孫中山的一生,壯志未酬身先死,革命的遺志也成了遺憾。或許他早就明白自己的兒女無法擔起這個重任,那麼還不如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