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94年,中日之間經歷了一場海戰,在黃海海域,亞洲第一場現代海戰打響。經過5個多小時的激戰,中國艦隊5艘軍艦沉沒,千餘名官兵損失。日本艦隊也有5艘軍艦受到重創,但是沒有沉沒,600多名官兵陣亡。日本取得了勝利。這場海戰就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

1896年,甲午海戰結束後,李鴻章率隊訪問德國,對於李鴻章,德國首相俾斯麥禮貌性的接見了他,因為俾斯麥是看不起中國的,他在開戰之前就預言中日之戰,“日本必勝,中國必敗。”

俾斯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對中國北洋水師及當時的中國非常了解。

當時的清政府不是不想把國家弄好,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認識到海禁政策的錯誤,敵人從海上來,建立一隻現代化的海軍很重要。李鴻章奏請建立福州船政學堂,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海軍人才,慈禧太后為首的政府立刻同意。接著又派遣留學生到英美等發達國家學習海戰。與此同時,又撥款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開支。李鴻章向英國訂購4艘炮艦,2艘巡洋艦,又陸續向德國訂購了鐵甲艦和巡洋艦。

到1888年時候,北洋水師已經建成了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力量。這時候李鴻章出訪日本,日本人感到深深的恐慌,那時候的日本只具有老舊的破船。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謙虛接待李鴻章,大清當時的心情很好,志得意滿。但是這促進了日本趕超中國的步伐。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期間,於是也擴充海軍軍費,購買先進炮艦,並同樣送本國人去英美等國家學習海戰。

從日本訪問回來,到距離中日甲午海戰還有七年的時間,這七年裡,日本勵精圖治,建立了自己強大的海軍,而中國,在這七年裡,北洋水師沒有機會戰鬥,內部管理渙散,越來越衰弱。

首先,丁汝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相當於總指揮,一生都沒有學習過海軍指揮,更奢談海戰經驗。僅僅靠自己資歷獲得了官銜。清政府也知道他管不好海軍,就聘請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來作為副手管理,起初水師紀律嚴明,是具備戰鬥力的,但是後來因為官兵排斥洋人,導致琅威理被排擠而離職,北洋艦隊失去了系統管理。

其次,中國的艦船都是外購,維修也是外包,水兵一批批派出留學,沒有自己的技術轉化,當時德國首相俾斯麥就看出來,中國並非想真的弄好海軍,不過是花了錢買了艦船,培養了水兵,在那裡做做樣子,缺乏真的戰鬥力。

而日本,從體制改革,到軍事強化,對海軍的培養,都是全國全方位進行的,七年時間,日本建設了一隻相對強大的海軍,內部管理系統化,自己擁有指揮技術,這一點是中國沒辦法相比的。也就是說,在日本1894年海軍強大時候,而清政府卻在這7年中令北洋水師弱化,越來越不堪一擊。

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朝作為北韓宗主國向北韓派兵,日本也向北韓出兵。叛亂平息後,北韓要求中日同時撤軍,而日本不撤兵反而增兵到一萬人,在北韓建立了大本營,扶持傀儡政權,矛頭直指中國。

光緒皇帝牢記“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靈位”的祖訓堅決作戰,慈禧也覺得“扶桑小國”也敢欺負大清,他們不知道那時候的日本海軍已經強大。

於是爆發了開篇說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最後全軍覆沒,洋務運動最大成果覆滅。

有史學家評論說:1894年甲午海戰對於中國時機,是太晚了,導致了失敗,如果提前五年戰爭,日本必敗。而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的時機太早了,如果中國再準備五年,形成了自己的國內的強大,就不會被日本擊敗。

然而,侵略者不會選擇有利於你的時機進行侵略,只有你自己足夠強大,保持這強大,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押送流放女囚的衙役,每天必須走50裡,為何他們還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