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時期,是一條貫穿亞洲、連通歐洲和北非的著名的古代陸上商貿通道。為了保證絲綢之路暢通安全,漢唐兩代王朝制定了一系列民族與外交政策,採取諸多重要舉措,構建了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或精神,對於當今時代我們構建新時代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促進和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和啟示意義。

一、保障絲路暢通安全的主要政策措施

建元二年,受漢武帝派遣,張騫肩負著說服大月氏國與漢朝合力抗擊匈奴之使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他路途多舛,備嘗艱辛,雖未能達到出使之目的,卻開闢了連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這條貿易通道猶如一條紐帶,把大漢、貴霜、安息、羅馬這四個當時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度緊密連線在一起。從此,這條古絲綢之路成為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發展的國際“文化運河”。

古絲綢之路開通不易,保持其暢通安全更為困難。這條貿易通道以漢朝京都長安城為東方起點,向西跨越大漠戈壁、雪域高原,經中亞、西亞至地中海,橫貫歐亞大陸且至北非,綿延萬餘里,沿途地理環境惡劣,地緣政治複雜,宗教文化多元,容易發生利益衝突、邊界爭端和宗教紛爭。為了消除此類隱患和風險,漢唐兩代中原王朝均依據各自面臨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內外政策措施,著力構建絲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

(一)實行屯墾政策

西漢初期,匈奴時常襲擾漢朝疆界,屠殺邊民,搶掠財物,對絲綢之路暢通安全構成威脅。若派兵長期駐守,軍需籌措運輸相當困難。漢文帝前十一年,晁錯上《守邊勸農疏》,提出屯墾戍邊主張,文帝從其言。元鼎六年,霍去病率漢軍大敗匈奴後,在河西地區駐兵屯墾。“初置張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人戍田之。”漢王朝此舉的目的顯而易見:既解決戍邊官兵之糧餉供給問題,又防範匈奴捲土重來。唐代更加重視屯墾戍邊,將其作為治理西域的重要方略。為強化對西域和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控制,唐王朝徵發大批戍卒至西域從事屯田,並將屯墾與戍邊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既屯墾種田又鎮守商道邊關。至盛唐時期,西域屯墾大興,“凡軍州邊防鎮守,轉運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其水陸腴瘠,播植地宜,功庸煩省,收率等鹹取決焉。諸屯田役力,各有程數”。屯墾戍卒平時農耕操練,戰時馳騁疆場,在較好解決軍隊給養問題的同時,有效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安全。

(二)推行和親政策

漢唐時期,中原漢族朝廷出於安邊睦鄰、保障絲綢之路貿易暢通之目的,都對西域國家和民族實行和親政策,推行和親外交,將皇家宗室之女嫁予這些國家和民族的首腦或首領。漢武帝時,匈奴通過其盟友烏孫,間接控制了伊犁河流域至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使絲路貿易時常受阻。“及至漢使,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所以然者,遠漢,而漢多才物,故必市,乃得所欲。”武帝採納張騫“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之諫言,於漢元封三年下詔,封王室宗女劉細君為公主,遠赴西域和親,“厚賂烏孫”,以“斷匈奴右臂”。漢本始二年,漢王朝遣十五萬騎兵北渡大漠,與烏孫騎兵合圍夾擊匈奴,匈奴大敗北徙漠北,絲路貿易遂重現往日繁榮景象。唐代以降,中原漢族朝廷又先後多次與吐谷渾、吐蕃和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予松贊干布。這些和親之舉,不僅保障了已有絲路的安全暢通,而且還開闢和拓展了青藏高原絲綢之路。

(三)建立羈縻制度

羈縻制度,是中原王朝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類似於區域民族自治的一種制度。《史記》雲:“羈,馬絡頭也;縻,牛韁也,言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又曰:“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從本質上說,羈縻是一種高壓與懷柔相結合的統御之道,它在政治上嚴加控制之時,又在政策上予以撫慰,其特點是恩威並濟,核心是“因俗而治”。即少數民族在臣服中原朝廷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民族自治權。中原朝廷尊重其民族宗教信仰、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等,地方行政長官由部落首領擔任,且得世襲其職。漢高祖劉邦一定天下,始行羈縻之道。“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唐武德二年,唐高祖詔曰:“畫野分疆,山川限其內外;遐荒絕域,刑政殊於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懷柔遠人,義在羈縻。”自此,羈縻開始成為一種制度。貞觀四年,李靖率唐軍出師塞北,東突厥遂被擊敗,其部落多來歸降於唐。唐太宗採納中書令溫彥博之諫言,“全其部落,得為捍蔽,又不離其土俗,因而撫之”。羈縻制度的實行,促進了西域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定和絲綢之路的暢通安全。

(四)構建朝貢制度

所謂“朝”,即外國使者朝覲中國皇帝,反映的是宗主國與附屬國間的藩屬關係。所謂“貢”,即使者向皇帝進獻貢品,以體現上尊下卑之等級關係。在藩屬國使節向中國皇帝稱臣納貢後,皇帝則遵循“厚往薄來”原則,對使者厚加賞賜,以彰顯天朝君主“以德懷遠”之胸襟。對藩屬國而言,朝貢只是一種形式。他們定期納貢給唐朝,向中國皇帝叩首,目的是在得到皇帝豐厚賞賜的同時,取得“和中國的通商貿易權利”。朝貢發軔於漢,成制於唐。甘露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郅支單于擊敗後,從左伊秩訾王計,決定“稱臣入朝事漢”。甘露三年,“單于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漢寵以殊禮,位在諸侯王上,贊謁稱臣而不名,賜以冠帶衣裳,黃金璽戾綬”。盛唐時,各藩屬國慕唐成風,與唐朝建立朝貢關係者甚多,每歲來朝者不可勝數。朝廷置鴻臚寺,專司朝貢之儀,“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朝貢制度的推行,為絲路暢通及貿易繁榮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

(五)施行都護府制度

都護府是中國封建王朝為固疆安邦所置軍事機關。“都護之職,掌撫尉諸蕃,輯寧外寇,覘候奸譎,征討攜貳。”漢武帝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率漢軍大破匈奴,匈奴殘部遠遁他處。西域戰事平息,諸國競相出使中原,四方商賈雲集,絲綢之路一時呈現出“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之盛況。為護衛絲路之路,神爵二年,漢宣帝決定以烏壘為治所,置西域都護府。《漢書》雲:“乃因使吉並護北道,故號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東漢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貞觀十四年,唐朝平定高昌國,在西州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自此,“伊吾之右,波斯以東,職貢不絕,商旅相繼”,絲路貿易繁榮空前。貞觀二十二年,唐滅龜茲國後,遂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並在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建置軍鎮,史稱“安西四鎮”。長安二年,武則天分拆安西都護府,另立北庭都護府,統轄西突厥故地。景雲二年,復將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鎮守絲綢商道。

二、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構建所蘊含的理念和精神

漢唐兩代王朝制定並採取的上述政策措施,在一定時期內收到效果。這些政策措施,既相互區別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絲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在這一體系作用下,絲路暢通安全有了保障,因而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上,屢屢呈現使者、商賈、僧侶、學者等摩肩接踵,“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繁榮景象。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不僅促進了東西方文明交流,同時也彰顯了其內在的彌足珍貴的理念和精神。

(一)招攜以禮、懷遠以德的理念和精神

“招攜以禮、懷遠以德”,是說籠絡有二心的國要用禮、安撫邊遠的人家須用德,是以禮制和德政安撫、懷柔邊遠部族的一種政策主張,體現了中國儒家禮制和德政的核心理念,是該理念在中國封建王朝處理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互關係中的具體運用。漢唐時期,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從歷史經驗中體悟到,保障絲路暢通安全,不能靠窮兵黷武、東征西討。武力征服只能奏效於一時,不能保持絲路長期暢通繁榮。而要達成絲綢之路長期暢通繁榮之目的,必須貫徹儒家明禮厚德之理念,對沿線部族與國家以德相待,用禮制和德政來加以安撫籠絡,讓其誠心臣服中原朝廷,參與保持絲路安全暢通之行動。漢武帝時,儘管亦曾以多種舉措懷柔西域部族和國家,但更多的是靠武力討伐。唐太宗曾批評漢武帝:“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就無幾;豈現在日綏之以德,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乎?”

(二)剛柔相濟、恩威並施的理念和精神

中國古人推崇中庸之道,主張為人處世要不偏不倚,無過之亦無不及。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在儒家看來,過剛則易折,過柔則易彎;君子治國,當把握分寸、不走極端,既保持威嚴又施以恩惠,把剛與柔結合起來,如此方可人存政舉。“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把中庸之道運用於固邊安邦。他一改漢初國力衰微時一直示弱於匈奴的做法,憑藉強大軍事實力對匈奴實施武力討伐。在對匈奴施以強大軍事壓力的同時,又接受其和親請求,以期使匈奴臣屬於漢,實現西域和睦安寧,維護絲路暢通繁榮。唐朝軍隊平定東突厥汗國後,唐太宗既在西域諸國置羈縻州,示之以恩澤懷柔,又在高昌置安西都護府,遣重兵屯墾戍邊,訴諸威力懾服。唐滅西突厥後,又置安西四鎮,並分設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自太宗平突厥,破薛延陀,而回紇興焉。太宗幸靈武以降之,置州府以安之,以名爵玉帛以恩之。其義何哉?蓋以狄不可盡,而以威惠羈縻之。”太宗當時曉諭中亞來使:“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從此,突厥對西域安寧之威脅基本解除,絲路貿易進入繁榮時期。

(三)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理念和精神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文化中蘊含著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主張鄰者親近、與鄰邦友好。中華民族自古就推崇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禮尚往來,崇尚“遠親不如近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等思想理念。這些理念和精神,在漢唐中原王朝處理與西域諸國關係、保持絲路暢通安全方面得到了較好體現。為了保障絲路暢通安全,中原王朝以和親、羈縻、“厚往薄來”等手段安撫和懷柔沿線國家,化解同這些國家的矛盾糾紛,增進同這些國家的友好關係。為了保持絲路暢通繁榮,漢唐王朝雖都曾武力討伐過威脅絲路暢通安全的匈奴與突厥,但其所進行的戰爭在性質上屬於伐有罪、討不義的“善戰”,出發點是為和而戰、勝而後和,這是對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理念的另一種彰顯。

(四)立己達人、推己及人的理念和精神

中國儒家一貫主張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的核心是“推己及人”。其要求是:在自己有所作為的同時,也設法讓人有所作為;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去做。這種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的忠恕之道,在漢唐兩朝固疆安邊、保障絲路暢通安全的舉措中多有體現。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都是欲說服大月氏和烏孫與漢朝聯手抗擊匈奴。為此,無疑要同他們進行對等談判。談判中,既要為漢王朝利益著想,亦要顧及大月氏和烏孫的利益訴求。唐玄宗末年,吐蕃乘安史之亂控制西域,致絲路貿易“道路梗絕,往來不通”。唐德宗繼位後,回紇武義成功可汗再次遣使者來請求和親,並表示和親後願與唐聯手共滅吐蕃。回紇可汗此言,正中德宗下懷。在德宗看來,要使回紇履行諾言,須為其做些什麼。他判斷,武義成功可汗一再請求和親並許下此承諾,是想通過大唐冊封,使其由政變取得的可汗地位合法化。經再三斟酌,德宗將鹹安公主下嫁他為妻,並冊封其為長壽天親毗伽可汗。武義成功可汗感激涕零,遂上書道:“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後來,回紇果真沒有食言,在唐軍征討吐蕃時施以援手。

三、漢唐構建絲綢之路暢通繁榮保障體系之理念和精神的當代啟示

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期間,習近平主席順應時代要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共鳴,許多國家表示支援和參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保障新絲路暢通安全是前提。漢唐兩代在構建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中所貫穿和體現的理念與精神,對當前應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面臨的安全風險和挑戰,構建新時代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高度重視安全風險管控,把保障新絲路暢通安全擺上重要位置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這項大事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但也應看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特別是中亞地區,地緣政治複雜敏感,民族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問題相互交織,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活動猖獗,再加上一些大國間的戰略博弈,使那裡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就要保障其暢通安全。漢唐兩朝的多數時期內,古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呈現“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的盛況,是同當時中原王朝固疆安邊、保障絲路暢通安全的努力分不開的。歷史上,從東漢光武帝至漢安帝80餘年間,古絲綢之路曾三度斷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原朝廷對絲路暢通安全重視不夠,曾一度放棄經營西域。這一歷史教訓警示我們,暢通安全是絲綢之路的生命線,沒有暢通安全就沒有絲路興隆。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著力構建新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保障體系,及時化解危及新絲綢之路暢通安全的各種風險,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提供安全保障。

(二)切實強化屯墾戍邊工作,充分發揮建設兵團對新絲綢之路暢通安全的保障作用

新疆是陸上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又是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新疆是否長治久安,直接關係著絲綢之路的通絕與興衰。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安全,從漢武帝開始,中原王朝就派軍隊在新疆地區屯墾戍邊,並將此作為安邊治疆的重要方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強化邊疆治理,中央作出了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戰略決策。60多年來,屯墾戍邊的建設兵團在治疆治邊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成為維護新疆發展穩定的中流砥柱和戰略力量。歷史經驗證明:屯墾興,則西域安、絲路通;屯墾廢,則西域亂、絲路絕。目前,新疆社會大局穩定,但是也要看到,宗教極端勢力的活動依然猖獗,分裂和反分裂鬥爭依然激烈,社會穩定形勢依然嚴峻,屯墾戍邊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全面深化兵團改革,壯大兵團綜合實力,優化兵團戰略佈局,創新屯墾戍邊方式,增強屯墾戍邊本領,提高維穩戍邊能力,使建設兵團在維護社會穩定、確保新絲路暢通安全中做出新貢獻。

(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努力開創各民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新局面

中國西部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維護民族團結是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前提,也是絲綢之路暢通繁榮的重要保證。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的以和親、羈縻等為主要內容的民族政策,有力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唐代進一步確立羈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定“因俗而治”的羈縻府州,實行有別於中原的羈縻制度,即“在少數民族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許其進行有限度自治,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文化傳統”。這與當今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頗為相似。羈縻制度的實施,促進了民族團結與融合,在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歷史經驗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現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保障新絲綢之路暢通繁榮同樣要明禮厚德,以貫穿中華民族一家親核心理念的政策和制度促進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要借鑑古人經驗,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統一與自治、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四)踐行親誠惠容、近睦遠交理念,與沿線各國攜手演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大合唱

儘管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是中國提出的,但決不是中國一國的事業,新絲綢之路建設需要沿線各國共同參與,保障其暢通安全需要沿線各國共同努力。“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要吸引和爭取更多國家參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需遵循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和立己達人、推己及人的理念,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堅定貫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進一步鞏固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新絲綢之路建設給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要樹立雙贏共贏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與沿線國家一道,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現新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

(五)強化沿線及周邊安全治理,合力打擊“三股勢力”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保障新絲綢之路暢通繁榮,固然需要沿線各國善意互動、以誠相待、精誠合作,但絕不意味著可以完全放棄武力。當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地區並不太平,國內外敵對勢力為阻撓新絲路建設不斷製造事端,破壞社會穩定。特別是包括“東突”在內的“三股勢力”,在中國境內和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暴力恐怖思想,組織策動騷亂、暴亂事件,策劃實施爆炸、暗殺、綁架等恐怖襲擊活動,直接危害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並對新絲綢之路暢通安全構成現實威脅。對此,務必保持高度警惕,絕不可掉以輕心。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總體國家安全觀為引領,在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同時,把保障新絲綢之路暢通安全置於重要地位。對暴恐勢力要敢於出手,堅持先發制敵、露頭就打,用鐵的手腕對其予以毀滅性打擊。強化上合組織等多邊組織框架下的反恐合作,與國際社會特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一道,構建休慼與共、安危共擔的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新絲綢之路暢通安全。

【摘自《河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7期。作者系河南工程學院副教授】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血戰瓜島,川口登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