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維新君子,有為青年

1898年的初秋,北京城充滿了肅殺和血腥之氣。

這一年,是戊戌年,充滿變革希望的晚清,於八月初六嘎然而止。聽令於慈禧的清軍大開殺戒,維新“六君子”人頭落地,百日維新變法活動隨之落幕。

“六君子”中最不應該捨身成仁的當數康廣仁,因為他不是新政的核心人物,只是信任他的哥哥康有為而做一些外圍的反政府活動,因此可說他的死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康廣仁當年三十年,風華正茂,異常聰慧,女兒才八歲。所以,康有為的父親去世前,曾專門把康廣仁託付給康有為照管。康有為離京前,本可以把弟弟一併帶走,但他卻讓弟弟幫助處理因倉促而無法帶走的書籍和財物,這一決定讓他永遠地失去了才華與其同樣出眾的弟弟。

而此時的康有為在做什麼呢?其實,他才是百日維新的劇中人,最應該捨身成仁名垂千古。慈禧下令捉拿的首犯是康有為,同理而言維新人士最想保護的也是康有為。

康有為提前得到友人密報,於八月初五秘密出逃天津,這一兩天註定是一次充滿險惡的旅程。他原本打算乘坐招商局的海晏輪離開天津逃往香港,臨走前又決定乘英國太古公司的重慶號,這樣安全係數增加了,他的這一決定沒想到拯救了自己。

在重慶號上,異常緊張的康有為心情稍微有些舒展,因為直隸總督榮祿派出的兵艦上煤不夠用,只好半路折返。榮祿只好向沿途上海道、煙臺道發出密電“截搜重慶號,密拿康有為”。

恰好煙臺道有事外出,隨手把電報裝在了口袋裡,等他回來再處理電報時,重慶號已經離開煙臺直奔上海。上海道蔡鈞是個爭功貪耀、沽名釣譽的能吏,做事張揚且事無鉅細,他手握上司兩江總督劉坤一的“逐船搜查必獲”的密令,親自坐陣佈網嚴查。

但是,百密一疏。蔡鈞過於積極的舉動,引起了英國駐上海領事的警覺,當重慶輪抵達吳淞口外,一個叫普蘭德的英國人找到康有為,把一封“皇上已崩,急捕康有為,就地正法”的電旨拿給康有為看後,便護送他坐一艘小型蒸汽船,登上英國軍艦埃斯克號前往香港。

保皇分子,得意老人

前去搜查重慶輪的清兵只好無功而返,安全到達香港的康有為,後來以光緒皇帝的私人代表遊歷各國,成為不折不扣的保皇派,自認為是個世不二出的救世主。這是後話,留給世人評說。

康有為導演的百日維新大戲以失敗告終,而倉促出逃又絕處逢生的經歷,告訴世人的是“彷彿天降大任”於他去完成,一舉讓他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標誌性的人物,這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然而,在這種必然的邏輯背後,其弟康廣仁慷慨赴死的壯舉,算不算是一種偶然呢?如果時空移換到現在,康廣仁不一定會有如此的表現,康有為能不能做到捨棄恩情大義,這也很難說。

所以,康有為在日後的一首悼亡詩中,表達了對弟弟康廣仁的愧疚之情:“奪門白日閉幽州,東市朝衣血倒流;百年夜雨神傷處,最是青山骨未收”。

在康有為與妻女,及康廣仁的遺孀和女兒,抵達香港後,總算一家人劫波過後,再度重生。為了不讓母親過度悲傷,康有為沒有把弟弟的死訊告訴母親,只是說康廣仁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了。具體到康有為的母親是否相信這種說法不得而知了,但也可以看到康有為在無奈之中的一種良苦用心。

這就是歷史告訴我們的,無論是必然成就的康有為,還是偶然失去了的康廣仁,在歷史大事件的背後,總會有一些善良的人們成為那個時代的祭品,同樣需要我們在讀史明志中記住並懷念他們。

草木枯榮,歷史記憶

                  注:我的讀史筆記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是偽大使夫人,當小三為爭名分鬥了十八年,終敵不過原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