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重新站起來的那一刻,我們知道,1945年的9月2日,東京灣“密蘇里”號的軍艦上面,日本終於投降了,可是,這一刻的祖國有多麼的美好,有一些人卻永遠的看不到了,因為,他們長眠在祖國勝利的前夜,他們,是我們的英雄,是我們勝利那一刻的曙光,也是我們永遠的刻骨銘心。
三個我此番赴死的——秋瑾同志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秋瑾,她是一個女子,但,今天,我不想用女子來形容她,相反的,她在我的心中,更像是一個英雄,一個革命中,令人難以忘懷的英雄。
自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我們祖國進入了一個病態的狀態,於是,在這二十世紀初,由孫中山先生帶領的辛亥革命讓更多的人記住了秋瑾這個名字,她出生於福建省,是一個官家小姐,後來嫁給了王庭筠。
在自己的生活中,她原本就是一個比較豪爽的女子,不甘於封建的壓迫,經常與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被人稱為“瀟湘女三傑”。
後來,她又因為自己的信仰,不顧家人的反對,到了日本留學,就此接觸了更多的愛國人士,例如周樹人、陶成章、黃興等,更加想要掙脫身上的封建壓迫,就此參與了很多不同的革命活動,《白話會》、《三合會》等,為了中國女同胞們的衝破束縛,做出了很多表率。
後來,她重返回到了祖國,看見了祖國革命的開始,《中國女報》也就此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讓更多的中國女同胞們,感受到的新思想和新的信仰力量。
1907年7月,安慶起義失敗,身在紹興的秋瑾危險無處不在,但是,她並不想要離開,在她看來,祖國想要革命勝利,就必須有鮮血和犧牲,而就此帶著枷鎖被捕,英勇就義在祖國勝利的前夜。
三重人格“的——聞一多先生
在很多的人看來,聞一多先生並不是自己兒子心中那樣,單獨的只有一個詩人的身份,而更多的是學者、民主鬥士,“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這一首《七子之歌》促使更多的人知道了聞一多先生的事蹟。
聞一多先生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與朱自清先生一起創立聯大,在他的心目中,祖國需要強大,靠得更多的精神上面的支援與鼓勵,也更希望給予更多的希望與青年一代。
聞一多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早期領導人,在開始的時候,他就一直致力於參加各種革命運動,為宣傳各種新思想,做著自己作為中國人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也就此在悼念李公樸同志的大會上面,他明明知道,在此刻,自己已經面臨了生死存亡的時刻,若是此時自己出現,定是給了敵人機會,但他還是出現在了悼念大會的現場,並慷慨陳詞,呼籲大家與李公樸同志學習,革命到底,鬥爭到底,但也就此英勇就義了,與他一同犧牲的還有他的兒子,聞立鶴。
兩千戰死十里長山——張自忠將軍
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臺,在張自忠將軍犧牲之後,是這樣形容他的——“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1940年,日軍發起棗宜會戰,原本身為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是不必親自出戰的,但是,他為了抗日勝利,不顧自己屬下的再三勸阻,還是決定親自出徵,並要求副司令留守,可是,他並不知道,這一戰有多艱辛。他在與副司令通完最後一封信之後,與2000將士渡河與敵軍戰鬥。
他說:“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所以,他也做到了自己的承諾,在敵軍出現的時候,曾經聯手自己的2000將士,一路英勇殺敵,使敵軍第13師寸步難行,即使身陷絕境,被比自己軍隊多出幾倍數量的敵軍包圍,也曾拼盡全力,殺出10次。
在他以身殉國的當日,日軍也曾停戰一時,為的是將張自忠將軍的屍體儲存完整地運出戰場,以示敬意。此後,他的夫人因為他的身亡,也七日絕食,陪同而去,而這去世的2000將士與其一同葬在了梅花山。
我們有人歡心新中國的戰鬥勝利,有人歡喜那些和平帶來的美好生活,甚至有些人正在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而辛苦奮鬥。
可是,在這和平的背後, 並不是美好,而是兩個用鮮血寫出來的字,犧牲,是那些為了抗日犧牲的中國婦女,巾幗英雄,是那些為抗日和國家統一犧牲的文人學者,不斷抗爭,更是那些用血肉之軀,守護以防百姓的將領志士。
而抗戰勝利後,在祖國慶祝自己恢復統一和和平的時候,這些英雄的名字,也如那火炬一般,矗立於華夏大地,也曾一次次被我們擦亮,用心銘記他們的歷史和鮮血沖刷出的徒弟。
但,更令人敬佩的是,有更多英雄的名字,卻似流星轉瞬般消匿於蒼穹中,我們從來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甚至臉上的笑容,但曾記得,他們的身影出現在什麼地方,在祖國勝利的前夜,是他們為我們堅守了什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