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戰略,乃制定整個戰爭的總體方針和戰爭策略,比如何時起兵,派誰領兵,帶兵多少,先攻哪裡再攻哪裡諸如此類,通常由君主決定;而所謂戰術,乃在具體戰役中選擇採用何種策略,運用哪些計謀,使用哪些兵法,設定具體到派誰先上陣單挑諸如此類,通常由將帥決定。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如果放在決策者的身份上似乎很明瞭,一個是君主決定的,一個是將帥決定的,很容易區分。可是如果放在獻計者的身上卻又很容易混淆。古代的所謂謀士大多沒有詳細的分工,基本上有計就獻;而且君主也大多喜歡親征,身兼帥職,所以很多君主身邊的謀士也大多要為一些戰術方面的決定出謀劃策。
可是儘管如此,畢竟術業有專攻,獻計歸獻計,獻的好不好,對哪方面比較精通還是有所偏重的。所以,這裡就有了一個問題:哪些謀士精通戰略,哪些謀士擅長戰術?
郭嘉一直是所有三國人物中我最偏愛的謀士,他的智謀並不體現在哪一場具體的戰役上,他很少對某個具體戰役中的戰術發表什麼意見,而是在整個戰爭的方向上作出指引,他的計策大多偏向於“打不打”,“何時打”,“誰去打”等方面,至於“怎麼打”就不是他所擅長解決的問題了。而且他的戰略思想有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儘可能的“不戰而勝”:在儘量不費一兵一足的情況下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不戰而屈人之兵。
而孔明,由於其輔佐的劉備兵少將寡,大多情況下都是身兼數職,什麼戰略戰術的決定都要由他來決定,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是個戰略戰術都精通的全才:戰略上他提出的“天下三分”,“聯吳抗曹”,“西進巴蜀”等經典策略都是非常有遠見也是非常正確的;而他的“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經典計策又給他的戰術考卷大大的加分,給人的總體感覺就是個全才。但個人看來,他更偏重戰術而非戰略,尤其是到了晚年,其六出北伐都不勝而歸更明顯地暴露了其戰略方面的不足。北伐這個總體戰略並沒有錯,就當時形勢而言是必需的;錯的時發兵的時機不對。連續六次北伐,每次都做足了最充分的準備,可是為什麼每次都無功而返呢?有人或許會說事事難料,誰能預料北魏會有什麼對策,設想如果這個戰略交給郭嘉,這樣的錯誤是否可以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