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魏國的軍隊數量,可分為前期和後期。很多論述都提到青州兵是曹操軍隊的主力,“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實際上這個結論經不起推敲。建安元年袁紹給獻帝上書時說:“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域。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狡敵知亡,故韓馥懷懼,謝咎歸土,張揚、黑山同時乞降。臣時輒承製,竊比竇融,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袁紹自破黑山軍和張楊,以曹操破青州黃巾軍。曹操後來給國淵說“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可見曹操是慣於此道的。況且青州黃巾曾與公孫瓚大戰,“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勃海界,欲與黑山合。率步騎二萬人,逆擊於東光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賊棄其車重數萬兩,奔走度河。瓚因其半濟薄之,賊復大破,死者數萬,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萬餘人,車甲財物不可勝算。”所以曹操所破降的青州黃巾軍(包括老弱婦孺)人數在十萬左右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青州兵的戰鬥力,更是不可高估。

興平元年,曹操回師爭奪兗州,結果呂布“先以騎犯青州兵,青州兵奔”,致使曹軍大敗,操本人幾被活捉,說明青州兵的戰鬥力並不比曹操原部隊強。于禁是曹操最為倚重的將領,官渡之戰曹操也只能撥給他二千人,而他之前在宛城之戰討伐乘亂擄掠的青州兵,兵力不會超過此數。而曹操的部隊構成,還是以私人部曲和丹陽兵為主。僅其堂弟曹洪就有“家兵千餘人”,曹仁“陰結少年,得千餘人”,但曹操、曹洪、夏侯惇在丹陽募集的丹陽兵,是曹軍的作戰主力。之後,曹操收編了白波賊將領徐晃,呂布餘部張遼,張繡的涼州軍等。這就是官渡前曹操的軍事骨幹力量。據史書對官渡之戰的描述,其全部動員後的軍隊大約五六萬人左右。但在官渡與袁紹作戰的曹軍,大約只有萬人。這從荀彧寫信給曹操說“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造成這種原因的是什麼呢?魏文帝登基以後曾下詔說“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由於曹操對戶口的佔有數相對較少,所以當他佔領冀州後首先先查閱戶籍,得到“勝兵三十萬”的結論,可是這只不過是說冀州有可能有三十萬的精壯勞力可以應徵入伍,並不是說曹操取得冀州後擁有了三十萬軍隊。

事實上軍隊的維持需要大量財物,而以袁紹的財力,也只有“大鎧萬領”,而曹操經過五年屯田所得還不足以維持官渡軍糧,而攻下冀州後又減免稅收,更不可能維持龐大軍隊。曹操為了保證充足的兵員和糧食,就不得不實行一種新的制度,這就是將社會進行分工,實行世兵制,曹魏稱之為士家制度。

在東漢末期的軍閥戰亂中,戰士多在戰爭中逃亡。曹操為了保證充足的兵員,就不得不實行一種新的兵役制度,這就是世兵制,曹魏稱之為士家制度。此階層專服兵役,不兼農事(直到後來司馬懿建議才實行軍屯)。軍糧由屯田民承擔,有時也臨時參戰。自耕農則交賦稅及服徭役。杜恕說“以武皇帝之節儉,府藏充實,猶不能十州擁兵;郡且二十也。今荊、揚、青、徐、幽、並、雍、涼緣邊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內充府庫外製四夷者,惟兗、豫、司、冀而已。”然而,淮南一線,合肥屯兵七千而已,其中就有樂進、張遼兩位名將。曹仁屯樊,兵力亦復不過數千。曹操與馬超戰於潼關,派徐晃、朱靈二將搶佔戰略要地,給兵不過四千,可見二人本兵均不超過二千。《魏名臣奏》記載楊暨表曰:“武皇帝始徵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定張魯之時,北方均入版圖,而曹操所將之兵不過十萬,可見其兵力不敷支用。但比起創業初期,每次出兵都要顧慮後方是否會遭到偷襲那時的窘況要好得多。魏文帝徵孫權,“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皇帝親征,中外諸軍從徵者不過十餘萬而已,可見總兵力二十餘萬,當與司馬懿所言無異。到了魏明帝初期,兵力依然沒有明顯的增加,諸葛亮首出祁山,魏國只能調集五萬兵力進行防禦。其後第二次淮南之叛,毌丘儉、文欽不過“義兵三萬餘人”(文欽《與郭淮書》),而《毌丘儉傳》稱其“將五六萬眾渡淮”,相差近一倍。第三次淮南之叛,諸葛誕的叛軍兵力居然被誇大到十餘萬(不計揚州新附勝兵者),不能不讓人感到懷疑。毌丘儉、文欽不過三萬人(或者五六萬),何以諸葛誕能有十萬眾?且毌丘儉、文欽之敗,“壽春中十餘萬口,聞儉、欽敗,恐誅,悉破城門出,流迸山澤,或散走入吳”,何以又迅速有“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就以毌丘儉、文欽五六萬兵計算(諸葛誕十餘萬中剩下的都是淮南被裹挾的屯田民),加上司馬昭統率的二十六萬眾,約三十餘萬(司馬昭舉國悉眾,關中的部隊都被調來),魏國後期兵力只有三十多萬。滅蜀之戰,鄧艾、諸葛緒各有三萬人,鍾會有十餘萬,合計不超過二十萬。晉武帝滅吳,合魏、蜀之眾也不過遣兵二十餘萬,還經過了十七年的休養生息。所以我認為魏國後期兵力只有三十餘萬。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漢武帝時期,為何匈奴女子在春季易流產?史書:漢軍會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