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研讀歷史,翻閱史書的朋友,應該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漢武帝時期,匈奴女子常常在春季流產。
這個現象是不是很奇怪?在春季,她們是會受到詛咒嗎?怎麼這麼多災多難呢?
其實,這事和戰爭有關係。
眾所周知,漢武帝是一位很厲害的皇帝。他對內安天下,加強專制和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做出了一番成績。而對外,他手段強硬,打得匈奴叫苦連天,灰溜溜的到處亂竄。
這兩國交戰,受苦的往往是老百姓,很多懷孕的婦女,為了保命,為了躲避戰亂,只能挺著大肚子到處亂竄。懷孕的女人,本就柔弱,需要悉心呵護,不能做太劇烈的運動。但是形勢所逼,為了活下去,她們也只能去拼一拼,這一拼,就導致孩子滑掉了。所以,從歷史的記載上看,匈奴女人,在漢武帝執政期間,容易滑胎。
至於為什麼是在春季更容易流產,這倒不是因為有什麼詛咒,而是因為在春季,漢軍常常會發動攻擊。
據不完全的統計看,西漢時期,漢軍對匈奴人發動攻擊的時期,在一年四季中的佔比分別是:春季55.6%、夏季27.8%、秋季11.1%、冬季5.6%。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漢軍很喜歡在春天進攻匈奴。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經過幾場戰爭之後,漢軍們發現,春季是進攻的最佳時機。
本來,漢武帝將進攻匈奴的時間定在了秋季,這一點,《資治通鑑》上有記載:"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各萬騎擊胡關市下。"
但這場仗打得人很鬱悶,漢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衝到了匈奴的地盤,結果晃了幾圈,鬼影子都沒看見一個,也就是說,他們這次是白跑了,花了時間精力,浪費了糧草,等於去匈奴的地盤上玩了一圈,還沒帶回"土特產"。
這一次出征,打得太鬱悶了,因此漢朝君臣開始聚在一起,唧唧歪歪的總結經驗,想要推算出一個合適的進攻時間。
眾人一合計,決定下一次出征,定在春季試一試,這一點,《史書》上也給出了一些記載:"其明年春,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子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
"其明年(元朔元年)春,漢遣衛青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右賢王以為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
這兩次在春季發動的攻擊,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嚐到了勝利的甜頭,漢軍自然更喜歡在春季發動進攻了。
當然,漢軍能夠發現春季出兵匈奴,更容易摘得勝利的果實這個特點,不全是憑藉打仗打出來的經驗,這其中還是蘊含了一定科學道理的。
首先,春季是遊牧民族衰弱之時,趙充國曾說道:"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於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
這就點明瞭其中的關鍵。
想想看,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什麼是他們的立足之本呢?
這當然就是牲畜了!
牲畜越多,代表著他們的生活質量越好,日子過得越舒心。而春天,是飼養牲畜的好時節,匈奴人們會費心盡力地培養幼小的牛羊,期待它們快快長大,這樣匈奴人們就會有更多的肉吃,長得更壯,同時也會有更多代步的牲畜,不管是打仗,還是拖家帶口的逃跑,這些牲畜都會起大作用。
這些年幼的牛羊,和成年的牛羊,那可是沒法比的,它們更需要呵護,更需要悉心的照顧。為了養育這些牲畜,匈奴人們精力定會分散,遇到漢軍來襲,做不到全心全意地專注對敵。所以這時候,漢軍收拾匈奴人,是很容易、很簡單的一件事。
再者,每年冬季,寒冷的氣候,都會帶走一些身體虛弱的人。過完一個冬季,匈奴人會人口大減,此時他們需要新鮮血液融入,壯大整個民族,故而春季,是他們不斷實行造人大計的季節。
在春季,很多婦女都會懷孕,挺著個肚子。而懷孕的人,行動不便,就算是在進行逃跑這樣緊急的事情,她們的速度也快不起來。
這樣一來,為了護住懷孕的婦女,照顧年幼的牲畜,匈奴人的竄逃速度將大大降低,漢軍找到他們的機率,也就增大了。
第三,草原上的資源有限,春季來臨,豐富的牧場就集中在那麼幾個區域。為了養育牲畜,匈奴人就只會在這幾個地方活動,大家聚集在一起,目標自然就變大了,更容易被發現。
綜上看來,春季真的是一個進攻的好時機。漢朝這邊,帶著強兵壯馬、豐盛的糧草,衝去匈奴的地盤上,認準幾個地方,便一抓一個準。匈奴這邊,沒有豐富的糧食,又要護著自己的女人孩子,又要照顧幼小的牲畜,自然心力交瘁,看著強大的漢軍,沒有還手的餘地,只能節節敗退,不斷撤離。
在外逃跑,這是一件傷身體的事,懷孕的婦女扛不住這種傷害,就會流產。
"春季是匈奴女人大量流產的時期"這個發現,既有幾分荒謬之意,又有幾分淒涼之感。自古以來,一打仗,受苦的就是這些平頭百姓,是這些身體虛弱的女人,是這些孤苦無依的老弱。戰爭是可怕的,是殘忍的,是需要無數血淚堆積的。回看歷史,就是要讓人們記得這些傷痛,保持一個感恩的心,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出一份微薄之力。
故事來自於《資治通鑑》
怎麼樣,歷史很有趣吧。秦王嬴政、大唐李世民、朱元璋、乾隆等各種大人物小市民故事應有盡有。其實,讀歷史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丘吉爾說:“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複錯誤。”讀史可以明智,鑑古方能知今。成功人士普遍愛讀史,晚清名臣曾國藩不但自己讀,還要求孩子讀,光讀還不夠,還要做筆記,寫心得。
《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看的教材,那麼年輕人有沒有必要讀《資治通鑑》呢?答案是有必要。不論是從國家治理的宏觀角度還是從個人生存的微觀角度,我們遇到的問題和歷史上並無太大差別
《資治通鑑》如果理解透徹了,比不看史的人,就相當於多出來1300多年的生活經驗,如果生活工作中,因為利益關係,需要和這些庸人爭鋒相對,必然會有極大的優勢。
普通人看個一兩遍,在職場、商場、官場、情場等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場景,都更不容易走彎路,更容易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