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說起蔣碧微,大家對她的定義是“徐悲鴻的前妻”。其實,每個人首先是自己,不該依附別人而存在。蔣碧微是民國時期一個有故事的女人,瓊瑤用八個字評價她:敢愛敢恨,特立獨行。

蔣碧微的一生,就像一本內容豐富、情節跌宕的小說。花甲之年,她將經歷過的紅塵愛憎、悲歡離合撰寫成書,分為上下兩冊。

上冊就是《我與徐悲鴻》。

故事開端,蔣碧微是江蘇宜興大戶人家的女兒,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曾祖父的光榮事蹟在《宜興縣誌》上都有記載。她的父親蔣梅笙,在家鄉創辦小學、師範,徐悲鴻恰巧在那所師範學校教授繪畫。

那個時候,徐悲鴻還是籍籍無名的貧寒子弟,又因為行事作風獨立特行,成人眾人眼裡的特殊人物。

兩人就這樣相遇。

徐悲鴻自力更生的故事打動了蔣碧微,從而對他產生一種“欽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複雜感情。”

情竇初開的少女,其實並不明白什麼叫作愛,只是一心想愛,又渴望外面的世界。在徐悲鴻的邀請下,19歲、已經與他人訂婚的蔣碧微,瞞著父母,不告而別,與徐悲鴻私奔去往日本。

其實,私奔之前,她與徐悲鴻沒有單獨相處過,了解也無從談起。那時候,她以為自己不顧一切的衝動,就是愛情。

幾十年過往,蔣碧微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從前對於悲鴻,實在不能說愛,完全是年輕人的一種衝動罷了。”

不管怎樣,衝動之下,蔣碧微與徐悲鴻走到了一起。

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爆發的那年,兩人一起赴法留學。

徐悲鴻把藝術理想放在第一位,根本不管家務,日常瑣事全都落到蔣碧微肩上。在巴黎,他們租住在六樓,又沒有電梯,有時候,蔣碧微為了一個小小的火柴,要來回爬一百多個臺階。

因為留學費用不繼,生活捉襟見肘,他倆時因此常處於飢餓狀態。這個時候,總是蔣碧微去向別人開口借錢。有一次,她又去向一位湖北老鄉家借錢,坐了半天,最終沒好意思開口。

回到家,徐悲鴻倒已經上床睡覺,聽妻子說沒借到錢,他一言未發,轉個身繼續睡覺。想必那一刻,蔣碧微比忍飢挨餓還要難受吧?

徐悲鴻與蔣碧微在法國期間的照片

她在書裡寫道:“提起那些苦頭,常使我有憤懣不平的感覺。”

如果夫妻相互扶持、彼此關愛,物質上的艱難苦楚不會成為最折磨人的事。可惜,徐悲鴻算不上一個懂得體貼的丈夫。書上寫了這樣一件小事:徐悲鴻平日走路很快,常常把蔣碧微拋在身後,朋友看在眼裡,覺得這樣不妥,勸勉他以後改正。但他始終沒有改過來。

很多事情,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的區別。如果足夠在乎,自然用心去做。

年輕時候的徐悲鴻與蔣碧微

也有過甜美時光。因為蔣碧微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音樂,她後來在柏林買了小提琴,從一位德國老師,認真學習過的短時間。

那時候,她凝神奏琴,他專注繪畫,於是有了《琴課》。雖然兩人後來分道揚鑣,但是蔣碧微一直將此畫作掛在客廳。

國外十年,蔣碧微覺得自己吃盡苦頭,她將那段歲月比作“一場驚駭恐怖的惡夢”,更讓她失落的是,丈夫“從來不會在感情上對我有所了解和關愛”。

不知那個階段,蔣碧微是否後悔當初的一時的衝動呢?

回國之後,徐悲鴻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

在同仁與親友協助下,他們在南京建蓋了房子。新屋寬敞,庭園美麗,他倆已經有了一對兒女承歡膝下,那個時候,徐悲鴻在藝術界已經獲得很高聲譽,前程似錦。

蔣碧微以為,生活會隨之越來越好,夫妻共同經營,婚姻也會幸福美滿。為此,她一直在儘自己所能地付出。

生活往往事違人願。在婚姻的第十三個年頭,危機出現——徐悲鴻喜歡上自己的學生——一個叫孫韻君的女孩。

起初,徐悲鴻告訴蔣碧微,他只是愛重孫韻君的繪畫才華,想栽培她。感情的發展,又怎會受理智控制?

兩人本來就很少交流,從那之後,徐悲鴻更是早出晚歸,整天不著家。他與孫韻君出遊,為她畫像。發展到後來,他竟不告而別,任性地離家出走。到了上海之後,他寫信給妻子:“吾人之結合,全憑於愛,今愛已無存,相處亦不可能……”

在親友調解下,徐悲鴻最終回家。可是,他對孫韻君的關照越來越出格 。酒席上,趁人不備,他會抓取糖果藏口袋裡,帶給孫韻君。他逢人就誇她的才能。他還枉顧學校宿舍規章制度,常常到女生宿舍找孫韻君。即便與蔣碧微出國籌辦畫展,他依然偷偷保持與孫韻君的書信往來。

蔣碧微與徐悲鴻成為一對假面夫妻,貌合神離。

1936年,徐悲鴻為了自己的前途,決定隻身去廣西。

出發前,蔣碧微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你知道我的性格,在一起的時候,我對你的作為實在不能忍受;分開了,我可以眼不見為淨。我有兩個孩子,我絕不放棄家庭,同時我也不會改嫁。假如有一天你跟別人斷絕了,不論你什麼時候回來,我隨時都歡迎你。”

事已至此,她仍然願意給他留一條後路,也是給彼此一個機會。

徐悲鴻沒有珍惜這個機會。為了與孫韻君結合,他刊登啟事,單方面解除與蔣碧微的“同居關係”。

她對他,仁至義盡。

他對她,做絕做盡。

蔣碧微寫這本回憶錄時,徐悲鴻已經去世,但她似乎仍然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回想二十年前,以一個不出閨門的十八歲少女,跟他跑出去到處流浪,共患難,挨貧窮,生兒育女,誰要是不承認我是他的太太,他能不感到侮辱?”

徐悲鴻如果覺得這是侮辱,當初也不會給她帶來這種傷害吧?

可笑的是,徐悲鴻在孫家拒絕他的求婚後,轉而向蔣碧微求和。

他不明白,跟自己漂洋過海海、吃苦受累的女人,在一次次傷害與失望後,那顆炙熱而勇敢的心,冷了。

關於婚姻,蔣碧微向徐悲鴻打了一個比方:

“我們兩個人的事,彷彿一件精美的瓷器,不幸被你打破了。儘管你找到最高明的工匠把它修補好,但是,這條裂痕永遠是除不掉的,我寧可將它打碎,也不願有假的完整。”

之後種種,不可理喻的笑話也好,令人費解的事件也罷,都不過促使他倆越走越遠。

結局

1945年12月31日,蔣碧微與徐悲鴻正式離婚。

作為賠償,徐悲鴻支付蔣碧微一百萬元贍養費(相當於當時普通公務員一年的工資)、一百幅畫作。

結縭近三十年、僵鬧十多年的婚姻,終於畫上句號。

人到中年,回顧自己與徐悲鴻的愛恨情怨,她蔣碧微想起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句話:男女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如果說,愛情不是一時的衝動,錯在蔣碧微當初的決定。

如果說,婚姻需要兩人的經營,錯在徐悲鴻的有恃無恐。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果回到崇禎年間,有什麼方法能讓明朝免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