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項羽一生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留千古赫赫威名。其實要說他做過最風光的一件事,莫過於在關中主持分封了。

項羽劇照

遙想公元前206年冬天,秦朝初滅,紛爭暫止,永珍更新,天下豪傑齊聚一堂,翹首待封。而項羽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眾人無不仰他鼻息,唯他馬首是瞻。最終,項羽於談笑間“揮斥方遒,指點江山”。

如果把那場分封比作是“天下武林大會”,那麼,項羽當之無愧地就是武林總盟主。

然而,有時候紛紛擾擾之後並不是沉澱過去,繼往開來,而是轉向落沒。因為也正是這次分封,不僅將項羽逼入死衚衕,而且也埋下了被劉邦打敗的伏筆。歸根結底,項羽分封不公所致。

項羽為何要分封

其實分封並不是項羽首創,他只是順水推舟,因為陳勝、吳廣起義從開始到結束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誕生了七個諸侯王。即楚王陳勝、代楚王吳廣、楚王襄強、趙王武臣、齊王田儋、燕王韓廣、魏王魏咎、楚王景駒。

那麼這些“王”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大多都是自封,只有一個是被擁立。比如陳勝,起義不足一個月攻下陳地,洋洋得意,自封為楚王。之後,為了給攻打滎陽的吳廣打氣,陳勝還慷慨地送上一頂“代楚王”的帽子。如此一來,吳廣也躋身“王”的行列。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大澤鄉起兵之初,陳勝派部下葛嬰去攻打蘄東地區。而葛嬰到達東城後,馬上就擁立襄強為楚王。結果,葛嬰很快收到了陳勝自立為楚王的訊息。隨後,葛嬰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故意唱對臺戲,於是殺了襄強去向陳勝請罪。而陳勝還是沒有饒葛嬰一命。其實葛嬰有點冤,因為他根本沒有料到陳勝會稱王,而且還那麼快。按理說,陳勝應該等著稱帝才對。

就在吳廣去打滎陽的同時,魏國人陳餘、張耳向陳勝請兵去攻掠趙地。於是陳勝派好友武臣為主將,率領陳、張等人發兵趙國故地。結果,武臣一到趙地便自立為趙王。陳勝被氣得七竅生煙,但最終還是選擇了預設。之後,陳勝命武臣向西攻打函谷關,而武臣為儲存實力,充耳不聽調遣。

看到陳勝、吳廣在短時間內就玩得風生水起,齊國宗室田儋悸動不已,馬上自立為齊王。然後先攻擊陳勝部將周市,後將齊國故地逐漸收入囊中。

趙王武臣稍有成就後,便派部將韓廣去攻掠原燕國故地。而韓廣到了燕地麻利地自立為王。後來,武臣到燕國邊境巡視,還被韓廣扣押。若不是陳餘、張耳設計營救,武臣小命不保。

當陳勝死於車伕莊賈之手後,東陽人寧君和秦嘉乘機立景駒為楚王。

綜上所述,各方勢力雖然都打著“反秦”的旗號,但又難掩一己之私,因為從他們內心來說,分封的觀念還很濃厚。只要有恰當的機會,最首當其衝的事情便是為自己封王,以撈取最大的實惠。其中值得肯定的人只有周市,因為他堅決辭讓魏王之位,然後擁魏國宗室後裔魏咎登上王位。不過,也正是周市這一謙卑的舉動掀起了擁六國後裔復國的浪潮。

首先,趙王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掉後,陳餘與張耳擁立了趙國宗室趙歇為王。其次,項梁起兵不久在謀士范增的建議下將楚懷王之孫熊心擁立為王;再則,張良在項梁的支援下,將原韓國後裔韓成擁立為韓王。最後,楚懷王熊心封魏咎之弟魏豹為魏王。

綜上所述,無論是自立還是擁立,其實在滅秦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一種“為王”的氛圍。顯然,當時為王的門檻不高,但凡起兵者都認為有一嘗其中滋味資格。而於項羽來說,可能是年輕氣盛的緣故,因此他更想突顯出一個“義”字。所以他覺得滅秦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凡參與其中,都應該享受到封王的待遇。同時他還能體驗一把“天下共主”的快感,何樂而不為。因此,項羽在打敗章邯之後直奔關中,為的就是在原秦國的地盤上主持一次酣暢淋漓的分封大會。

項羽分封的18個諸侯王

項羽一共封了18個諸侯王,盤點如下:

漢王劉邦、雍正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殷王司馬卬、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從表面上看,既然誕生了數量如此多的諸侯王,一定是項羽考慮再三,照顧到了方方面面,而實際上漏洞不少。因為項羽是以一種霸道、自信的姿態將“天下”這塊蛋糕切割,然後再以自認為“公平合理”規則分配出去。

這樣一來,勢必造成兩個局面:

一、有些人在滅秦過程中出力不少,本應分到一大塊蛋糕,但實際卻要麼不如所願,要麼一無所獲。比如劉邦、田榮、陳餘等人。

二、有些人儘管在滅秦過程中表現並不搶眼,但是他們在恰當的時機追隨了項羽,因而最終盆滿缽滿、斬獲頗豐。比如藏荼、申陽、田都、司馬卬、共尉等人。

項羽分封是否公平

想要弄明白項羽分封究竟公平與否,那麼先需要了解日後那些極力反對他的人是否有為王的資格,或是他們有沒有去抓住被封王的機會,然後才能劃分責任。縱觀分封完畢之後天下局勢的變化,劉邦、田榮、陳餘、彭越對是這次分封最為不滿意的四個人。

一、劉邦

劉邦自不用說,按“懷王之約”,他本來應該是整個關中之王。但是項羽卻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分別給了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然後,項羽將巴、蜀二郡及漢中給了劉邦。令其偏安一隅、苟活殘喘。

所以,對於劉邦來說,項羽分的不公。不過話說回來,無論項羽給劉邦多大的地盤,而劉邦都不會滿足,因為他要的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整個天下。因此,這次分封是否公平,於劉邦來說意義不大。

再說,如果劉邦真得到了關中之地,到時能不能順利出關還是問題。因為到時項羽絕不可能還那麼麻痺大意。

田榮劇照

二、田榮

田榮是田儋的堂弟。章邯打敗陳勝之後,便進攻魏國。魏王咎急忙派相國周市向齊、楚救援。齊王田儋親自率兵救魏,楚國方面項梁派出項它參戰。章邯來者不拒,將三國人馬來個“一鍋燴”,魏咎兵敗自殺、田儋被殺。田儋死後,田榮收拾齊國殘兵繼續周章邯周旋。

而讓田榮沒想到的是,田儋剛死,原齊王田建的弟弟田假就自立為齊王,而且還封國角為相國,拜田角之弟田間為將軍。此舉意味著田假趁火打劫,田榮被淘汰出局。田榮當然不會逆來順受,只是當時因受困於章邯大軍,只能徒喚奈何!

後來,項梁領兵打敗章邯,解圍後的田榮第一時間殺回齊國。田假見勢不妙,一溜煙逃往楚國避難,而田間、田角也於趙國尋求庇護,不敢再回齊國。隨後,田榮佔領齊國,將田儋之子田市立為齊王,自己為相國,封兄弟田橫為將軍。

後來項梁號召各國聯手對抗章邯大軍,國榮便提出了楚、趙遣返田建、田角、及田間的條件,否則拒絕出兵。結果,楚、趙兩國沒有答應,所以田榮坐壁上觀。後來項梁被章邯所滅,項羽歸罪田榮,於是在關中分封時,直接繞開田榮,將齊國土地重新劃分。

那麼項羽此舉,于田榮來說是否公平?其實也能說得過去。因為田榮自計個人恩怨而不顧抗秦大局,甚至還忘記項梁的相救之恩。試想,如果當時不是項梁仗義出手,田榮豈不是凶多吉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田榮卻“坐地起價”,最終坐山觀虎鬥。因此,項羽“駕空”田榮,也在情理之中。

彭越劇照

三、彭越

彭越原是鉅野大澤中的一個漁民,後來糾集一幫人起來反秦。但是彭越一直沒有找到“組織”。劉邦西入關中攻打昌邑的時候,彭越領人助戰。結果昌邑沒有攻下,彭越又返回故地蟄伏。

項羽在北上救趙時,彭越也沒有參加。項羽入關時,彭越也沒有追隨。因此在項羽的心目中,壓根就沒有彭越這一號,不給他封王實屬正常。而於彭越來說,覺得受到了項羽的故意冷落,於是耿耿於懷。因此,當劉邦返回關東時,彭越毅然決然地站到了項羽的對立面,並且從來沒有改變立場。

陳餘劇照

四、陳餘

在反秦方面,陳餘的資格要比劉邦、項羽還要老。他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初就同好友張耳入夥,按理說應該被封王。但是後來章邯大軍圍困鉅鹿,陳餘不想淪為“飛蛾撲火”,所以在張耳的百般求救下始終無動於衷。因此,二人產生間隙。

鉅鹿解圍後,張耳還為陳餘的“見死不救”耿耿於懷,不依不饒。陳餘一怒之下,帶著百餘隨從到黃河邊打漁為生。因此,陳餘便失去了同項羽入關的機會,項羽自然也不會上趕著為他封王了。

不過,項羽也沒有完全忘記陳餘,還給了他三縣之地,以示安慰。但是對於陳餘來說,項羽的安慰更像是一種諷刺,讓他內心充滿委屈。因為張耳被封常山王,風光無限,他只是一念之差卻收穫慘淡。

陳餘與張耳劇照

那麼,這個結果能怪在項羽身上嗎?當然不能。道理很簡單,火車不會因為一個人沒有上車而停止發車,陳餘也應該為自己當時的一時衝動買單。

綜上所述,上述四人日後成了項羽的勁敵,咬住他死不鬆口。表面上看,似乎是項羽分封不公惹他們不爽,實際上責任並能都推在項羽身上。但是,如果就這樣承認項羽分封沒有問題也不正確,因為這次分封他做了許多手腳,成為紛爭再起的根源。

項羽分封不公引來惡夢,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除去故意圍堵劉邦不談,項羽並沒有遵循先入為主的原規,因為項羽沒有保留在反秦過程中形成的諸侯國的領地,而將他們的所佔有領地集中到一塊兒,然後再重新劃分。如此一來,最終的結果是原趙王歇被“發配”到邊境做了代王;燕王韓廣被趕到了遼東為王,他原來打下的燕國則被項羽給了臧荼;齊國則被分成了三份,田榮被動“下野”;魏王豹則背井離鄉西遷,因為他原來的領地被霸王徵收;韓王成雖然得到了一小塊兒地盤,但項羽不僅沒有讓他“回家”,而且還將其殺掉。

綜上所述,項羽如此分法,便意味著劉邦、韓成、韓廣、魏豹、田榮、趙歇等人到嘴的肥肉又必須吐了出去。或許他們在表面上暫時屈從於項羽的威嚴,但是於內心來說都很憤懣。因此,當項羽分封的大錘剛落下,各地諸紛爭再起。

比如韓廣拒絕去遼東為王,臧荼直接將其滅掉,並且連遼東之地一起吞併;田榮則橫掃濟北、齊、膠東三王,然後自己堂而皇之地坐上齊王寶座;陳餘則乾脆打跑常山王張耳,然後重新擁立趙歇為趙王。

之所以出現上述混亂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項羽分封不公而導致。當劉邦殺出關中之後,局勢更加混亂,首先魏豹馬上前去依附。其次彭越從此如一隻打不死的“小強”,成了項羽揮之不去的惡夢。

自古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益往,小事如此,大事莫說。在一定的前題規則可尋之下,如果一些人的利益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必然會產生紛爭。但是,項羽一意孤行,並沒有在意到上述問題的嚴重性,也低估了人性的複雜性,還是一直認為靠自己的武力可以擺平一切。凡有不服者,便是自討滅亡。

結果證明,項羽過分高估計自己的威嚴及能力,持反對聲音者一浪高過一浪,付諸行動者紛至沓來。情況不妙,項羽連舉大棒,痛下狠手,而結果是按下葫蘆又起了瓢,讓他難以應對,焦頭爛額。於是最終形成一個非常糟糕的局面:

齊國如一個泥潭,讓項羽深陷其中;劉邦如螃蟹一樣正面鉗住不放,讓項羽精疲力盡;彭越在背後陰魂不散,讓項羽隨時面臨斷糧的煎熬;韓信則從容不迫地去掏空項羽的大後方,令項羽底氣盡失;之前所封諸侯,要麼主動依附劉邦,要麼被劉邦兼併,讓項羽倍感孤立。如此一來,看似堅不可摧的西楚國僅四年時間,便轟然倒塌。

因此,與其說鴻門宴上項羽放走劉邦便註定了失敗的一天,倒不如說從分封諸侯起便開啟了惡夢的視窗,並讓他的失敗成為“蓋棺定論”。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李自成的歷史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