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喬西
插畫:發達蚊
#01.
公元1850年,在清朝為道光三十年。這一年正月的某天,圓明園慎德堂的院子裡,一股別樣的情緒湧動在人們心間。這是一種夾雜著悲痛與憂慮,混合著困惑與焦急的情緒,在場的所有人都受到了這種情緒的感染。而其中有兩個人則表現得格外強烈,他們分別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
此時在屋內的床榻上,六十九歲的道光皇帝已經氣息奄奄,日薄西山。不過在臨終之前,他還有一件必須完成的任務,那就是公佈帝國未來主人的人選。為此他動用了僅剩的力氣,召集所有人進入慎德堂。在堂內,有太監手捧著藏有立儲密旨的匣子,裡面封存著兩位皇子和整個帝國的命運。
經過皇帝的授意,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當眾開啟了匣子,並公佈了密旨的內容: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至此大局已定,皇四子勝出,即將成為大清國的新主人。而皇六子奕訢則不得不接受失敗的結果,九五至尊的皇位從此與他再無關係,他只能抬頭仰望,看著他的哥哥在那個遙遠的位置上發號施令。
不過接受這一結果的過程實在讓奕訢感到痛苦,尤其是當他注意到密旨先封王再立儲的格式後,這種心情就變得更加難以平復。從格式上說,道光帝的這道密旨顯得有些不合規矩,冊立儲君這樣的大事居然排在封王之後,這是大清歷史上絕無僅有之事。
這樣安排也會導致不同的人在看完密旨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王公大臣們會察覺出道光帝那種在兩位皇子間舉棋不定,左右搖擺,想要同時照顧兩人感受的糾結之情;而皇四子奕詝在高興的同時,也會心生一絲不滿,父皇這樣的書寫好像顯得自己成了六弟封王儀式的配角;至於皇六子奕訢,他只會更加不甘,對皇位的丟失感到憤憤不平。
也許就是從那一刻起,反目的種子埋進了兩兄弟的心裡。
可能會有人說,皇室本來就沒有真正的親情,為了爭奪皇位,即使是親兄弟也會自相殘殺,但奕詝和奕訢也許不是這樣,畢竟他們曾經確實親密無間。
#02.
道光二十年正月,皇后鈕鈷祿氏病死,年僅九歲的奕詝從此失去了母親溫暖的懷抱。為了讓可憐的兒子繼續感受到母愛的關懷,道光帝指派靜貴妃擔任奕詝的養母,而靜貴妃正是皇六子奕訢的親生母親。
奕詝從此與奕訢形影不離,兄弟二人年齡相仿,同吃同住,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再加上靜貴妃為人寬厚,對待奕詝與親兒子也沒什麼區別,所以母子三人的感情一直很深。
但是既然出身皇族,皇位之爭就是一個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奕詝和奕訢為此明爭暗鬥,在老師杜受田的指導下,奕詝逐漸博得了道光帝的歡心,最終登上大統。
雖然此前的密旨事件讓奕詝心裡多少有一絲不快,但他也明白這畢竟是道光帝的意思,不是奕訢本人的過錯。而奕訢雖然心中憤懣,但君臣已定,時間自會淡化失敗的苦果。兄弟二人原本極深的感情雖然因為這一系列事件而有所淡化,但還不至於徹底反目,加上老皇帝臨終前的叮囑,在奕詝執政初期,二人還是做到了兄友弟恭,關係和睦。
奕詝登基後,改元咸豐,奕訢成為恭親王。咸豐二年,皇帝將原來的慶王府賜給奕訢。這座府邸曾經的主人是乾隆朝有名的鉅貪和珅,所以府內建築豪華宏偉,富麗堂皇,這很明顯是對奕訢生活上的優待。
在政治上,咸豐帝也沒有忘記關照弟弟。咸豐三年九月,皇帝命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負責京城的防衛工作。同年十月,奕訢奉旨在軍機處行走,這一舉動非同尋常,不僅奕訢成了中央權力的核心人物,而且還打破了此前皇族人員不得進入軍機處的祖制。第二年九月,奕訢又成了宗人府宗令,成了皇族的領導。一時之間,恭親王風頭無兩,人人都能看出皇帝對六弟的格外偏愛,奕訢也成為了咸豐朝初期最當紅的政治明星。
如果按照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咸豐和奕訢也許會譜寫出一段兄弟和睦的歷史佳話,可惜事情不能盡如人意,一段插曲的出現最終導致兄弟之間情感破裂,反目成仇,而這段插曲的演奏者正是撫養他們長大的靜貴妃。
#03.
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道光五年選秀入宮,封靜貴人,十三年,晉封靜貴妃,二十年,孝全皇后,也就是咸豐的母親去世後,靜貴妃被提升為皇貴妃,掌管後宮事物。多年來,靜貴妃任勞任怨,十分稱職,不僅把兩位皇子撫養成人,還把後宮大小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
她一心以為工作成果能夠取得道光帝的認可,然後冊封自己為皇后,滿足有實無名的缺憾。可是道光帝卻對靜貴妃的願望視而不見,也許是因為連喪三後的悲痛,道光帝對立皇后一事格外不熱心。就這樣一直到皇帝駕崩,靜貴妃還是坐在皇貴妃的位置上,難償夙願。
不過追求後位的心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靜貴妃打起了自己的算盤,雖然親生兒子奕訢沒能承繼大統,但新皇帝咸豐是自己的養子,十年的養育之恩,於情於理咸豐都不該忽視自己對名分的渴求,晉封太后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咸豐帝並沒有讓她如願,道光死後不久,咸豐尊封靜貴妃為康慈皇貴太妃,居綺春園之壽康宮。
這對靜貴妃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折騰了半天,發現自己的名分沒有任何變化,只是因為皇帝駕崩而自然成為了太妃,這使她心情沮喪,雖然咸豐對自己足夠恭敬,但也難以填補內心的缺憾。
咸豐自然也有自己的理由,他堅持認為尊封靜貴妃為皇太后一事不符合大清的祖制,所以一直不願開這個口。
#04.
咸豐五年六月,靜貴妃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太醫院的名醫們使出了渾身解數,也無法讓她恢復健康。咸豐帝聽後,急忙前去探望,正好碰上了同樣憂心忡忡的奕訢。
咸豐向奕訢詢問靜貴妃的病情,奕訢跪地痛哭道:
“已篤,意待封號以瞑。”意思是靜貴妃恐怕時日無多,現在就是吊著一口氣不肯嚥下,除非能得到太后的封號,不然難以安心離世。
咸豐聽聞此言,依然沒有明確表態,史書記載他“哦哦”連聲,轉身離去。不過奕訢並不認為這是皇帝在敷衍搪塞,他把這解讀成同意,深知機不可失,馬上就跑去軍機處,辦理尊封靜貴妃為太后的種種事宜。
等到旨意擬好,咸豐帝才知道自己這位六弟居然膽大妄為,假傳聖旨,但此時的他已經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只好就坡下驢,同意此事。
同年七月初一,咸豐帝尊康慈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靜貴妃多年心願終於實現,心滿意足,幾天後安心離世。
但咸豐豈能嚥下這口氣,他不僅降低了康慈皇太后喪禮的規格,還不允許太后的靈位進入太廟,也不同意給太后加道光皇帝的諡號,這種種行為都表明了這場尊封太后事件是在皇帝本人“心不甘,情不願”的狀態下完成的。
幾日後,咸豐帝怒火難消,下發諭旨,說恭親王奕訢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故罷免其全部職務,令其回上書房讀書。奕訢從此被趕出權力中心,成為了咸豐朝的邊緣人物,兄弟二人徹底反目,曾經的深厚情誼一去不再復返。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駕崩,把大清國的江山留給了年幼的兒子載淳。臨終前,他立下遺詔,以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輔佐幼帝處理政務。而剛剛替皇帝收拾完爛攤子,完成和洋人議和任務的恭親王奕訢卻被排除在顧命大臣之外。論血緣關係,奕訢是皇帝的六弟,堂堂恭親王,論辦事能力,奕訢本領出眾,可就是因為和皇帝的嫌隙,註定他無法在政治上有所施展,這讓他內心憤懣。
咸豐死後不久,心有不甘的奕訢協助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將顧命八大臣的勢力一舉剷除,讓自己重新回到權力的中心。而他的合作伙伴慈禧太后則成為了大清國實際的最高掌權者,開啟了她長達四十餘年的統治。
咸豐與奕訢兄弟反目,導致奕訢被政治邊緣化,也成為了辛酉政變發動的誘因之一,慈禧太后藉此掌控了帝國的最高權力,在以後的幾十年裡,她將呼風喚雨,用她的專制統治深刻地影響著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