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康熙
康熙,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康熙從小就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不僅是經史子集,更愛好科學,學習了很多西方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他一生確實都是充滿現實主義精神。康熙因為患過天花,有幸痊癒,因為這個原因,9歲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康熙帝就很重視天花的防治,推行了種痘法,雖然沒有後來英國的現代種痘法科學,但也挽救了很多人性命。此外,康熙帝特別重視數學和天文學,他命耶穌會傳教士比利時人南懷仁為欽天監監正,讓南懷仁將觀象臺舊儀器加以改造。他親自觀測日食,南巡至南京,登觀象臺,觀察星象。他主持編著了《數理精蘊》、《律呂正義》等書,這就是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運用,雖然限於時代侷限,並沒有大量西方科技運用到中國,但畢竟努力過。
康熙畫像
康熙一輩子都很勤政,即使患病也要堅持上朝,有時半夜聽到緊急奏報,也要披衣而起,與康熙相比,明朝很多皇帝卻很懶惰,經常不上朝,如今有一種神論說,明朝皇帝不上朝代表著一種民主,類似於現代的內閣制,真是滑稽了,不亞於把古希臘民主制等同於現代民主制度,要知道,封建社會的皇帝也是一種職業,而不是現代民主制度的象徵性領袖,身為皇帝,整天尸位素餐,這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嗎?
康熙教子是比較嚴厲的,皇子每天都要學習功課,每天凌晨3點鐘就要開始上課,早上5點鐘,老師們來檢查功課,康熙大約早上7點鐘會到,檢查皇子的功課,一次康熙檢查功課,康熙拿出書來隨便點一段,皇子就背,背完了以後,果然一字不錯,康熙說,我小時候書要朗誦120遍,之後還要背誦120遍,完全熟練了,然後再換下一段,可以說,這種教育下,康熙的幾位兒子才會文武雙全,最終本不起眼的雍正才會革除積弊,大力改革,將清朝推上巔峰。
康熙的主要功績,大家都知曉,剷除鰲拜,經過《鹿鼎記》的渲染已經廣為人知。削平三藩。此時的康熙年方20,他力排眾議,決意撤藩,強化皇權。當削藩令一下達時,三藩之一吳三桂馬上起兵造反,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很快便佔領了幾個省。與此同時,一些同三藩有密切關係的漢族將領,比如陝西的王輔臣也起兵響應,一些將軍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起兵。吳三桂早已經身經百戰,而康熙卻初出茅廬,可是康熙異常老成,表現得格外鎮定,用了八年時間平定。
影視劇中的康熙形象
康熙帝的另一功績便是統一臺灣。康熙帝統一臺灣,正好30歲,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鄭經病故,而其長子被寵臣馮錫範所殺,馮錫範立鄭經次子鄭克塽繼位,此時鄭克塽僅僅十二歲。康熙帝抓住了這個等待了二十年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決定興師,統一臺灣。他重用了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這個任命取得了很好的功效,施琅熟悉福建地形,精通海軍,最終在澎湖登陸,經過兩年戰爭,統一臺灣,因為特殊原因不好展開來說,可是這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績,大規模跨海作戰堪稱前無古人,只有唐高宗時期的跨海徵高句麗能與之相比。康熙帝統一臺灣,步步為營,節節勝利,幹得極其成功。他首先抓住了時機,再是用人得當。康熙統一臺灣的經驗表明,他已經是一位英明成熟的政治家。
清軍入關八旗主力南下,沙皇俄國的軍隊藉著這個機會就侵入了黑龍江流域。康熙統一臺灣之後,決定反擊沙俄的侵略,康熙派薩布素率領軍隊到了雅克薩,清軍在雅克薩地區分別發動了兩次自衛反擊作戰。
康熙並未一味強調戰爭,他聽說俄羅斯的彼得大帝重點在歐洲,東方也想求和,1689年派使團到尼布楚和俄國的使團進行談判,談判的結果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了額爾古納河、格爾比齊河和外興安嶺以南的土地完全歸清朝,這裡麵包括烏蘇里江以東,庫頁島以南的廣大地區。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端邊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是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康熙這個時候劃定的中國的版圖奠定了中國北部版圖的基礎,一直延續到今天。
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邊界
此後,康熙帝又著手解決北方蒙古的難題,此時,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也統一了漠西蒙古,開始染指內外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正當俄國入侵外蒙古,外蒙古打敗俄軍之時,噶爾丹突然出兵攻擊喀爾喀蒙古腹地,喀爾喀蒙古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覺得噶爾丹是個禍害,宣佈他為叛亂。噶爾丹跟康熙說要以長城為界,他管理北方,康熙管理南方。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以為有俄國的支援,得寸進尺,深入內蒙古的烏殊穆沁,在烏爾會河打敗了清廷理藩院尚書阿喇尼率領的騎兵。深入到距北京僅700裡的烏蘭布通,直接威脅到北京。
烏蘭布通之戰
康熙決定御駕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烏蘭布通擺好了陣勢,騎數萬,陣山下,依林阻水,以萬駝縛足臥地,背加箱垛,蒙以溼氈,環列如柵,士卒於垛隙發矢銑,備鉤距,號曰駝城。最終清軍擊敗噶爾丹,噶爾丹逃跑。此後幾年,噶爾丹又勾結俄國發動進犯,康熙再度於昭莫多之戰大敗噶爾丹,不久,噶爾丹病死。
烏蘭布通之戰後,康熙覺得應該聯絡內外蒙古各部首領,開一次會議,進行一次會盟,康熙三十年四月,康熙親自北京出發,來到了本文的主角——錫林郭勒盟多倫,舉行了著名的多倫會盟。
烏蘭布通之戰示意圖
為什麼會選擇多倫呢?因為這裡是親滿洲的察哈爾部所在地,當時把這裡劃分為藍、白、黃、紅各分正鑲二旗,稱蒙古八旗。一直到今天,錫林郭勒盟還有鑲黃旗、正鑲白旗、正藍旗等行政區劃。
清乾隆二十六年,始設察哈爾都統,管轄察哈爾八旗、四牧群和錫林郭勒五部十旗諸王。清祟德、順治、康熙年間,對錫林郭勒河一帶的蘇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浩濟特、烏珠穆沁等五部先後分別設定左、右翼兩個旗,共10旗,均設扎薩克,會盟於錫
參加會盟的清軍,布營設哨,軍容威武,氣勢雄壯。據記載:
“上三旗親軍居中,八旗前鋒營二,護軍營十,火器營四,共十六營,分二十八汛,各環御營而峙”
就此穩定了蒙古局勢。
多倫會盟對於鞏固清朝北部邊防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康熙帝所說:
“昔秦興土石之功,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
多倫會盟
透過多倫會盟,最終外蒙古與內蒙古都屬於中國管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就此奠定。
康熙帝重視農業,興修水利,曾六次南巡視察黃河、淮河、運河工程,經過康熙一朝長達60年的休養生息,明末清初長期戰亂造成的破壞得到了復甦,為將來雍正改革,乾隆全盛奠定了基礎。
對於康熙,大家是非常熟悉的,眾多細節也不贅述。他也有文字獄、海禁、晚年不重視吏治、沒有定下立儲制度導致皇子爭鬥等缺點,可是歷史最忌諱非黑即白,康熙身處封建社會末期,對於封建制度的完善已經沒有什麼空間了,自然比不上秦皇漢武的開創之功,談不上作為“千古一帝”,可他也並不是昏庸無能的“千古罪人”,他一生兢兢業業,維護了國家統一,事非親做不知難處,今天維護國家統一的我們更知道當時的艱辛,康熙在他那個時代做到了最好。他是一個好皇帝,足夠了。
影視劇中的康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