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像一位老農,努力地耕耘剛開荒的土地,要防止自己養的畜牧破壞地裡莊家,他決定先殺家裡的老狗,把其它畜牧拉到殺狗現場,警告他們誰敢糟蹋莊家就是這樣的下場,然後又花最貴的學費請村裡的先生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做人,當大兒子病死了以後,他想把家業留給懂事聽話的孫子,讓自己的其他兒子到村裡其他地方搞養殖,可是他不知道平素裝老實的四兒子不想養殖,他看上的是孫子手裡的那片莊家,結果老農剛死,四兒子就帶著其他兄弟把孫子 打死,佔據了那片莊家地。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的締造者朱元璋病逝,作為中國古代能當國的平民皇帝之一,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標籤和未解之謎,“民族解放者,大明王朝的締造者”,能與嗜殺,酷刑,陰損狠毒這一系列暴君才有的行為聯絡起來嗎?要我說來,他只是在大時代背景下想活命的普通人。
一、共天下
中原陸沉,當國不足百年的元朝被農民義軍推翻,在不斷的征伐當中僅存張、朱、陳三股較大的義軍勢力,張最富,陳最強, 朱元璋最勢弱,可最後還是朱元璋贏了,這是因為他很好地解決了知識分子的問題,底層的百姓是很尊敬信賴讀書人的,朱元璋獲得了讀書人的支援也就是獲得了民心。張士誠只看眼前利益,貪財吝嗇讀書人不恥為伍,陳友諒心胸狹隘,潘陽湖之戰殺盡降卒,如此暴虐怎麼會是位賢明的主君?可是朱元璋不同,每攻下一座城池,他都命人招撫周邊有名望的讀書人為他所有,朱元璋以文人制定嚴格的法律來約束部下,賞罰分明,招賢納士,作為階級鬥爭的勝利一方,朱元璋不計前嫌重用他們,保證他們原有的利益不受傷害,與士大夫階層共治天下。這樣便得到了士紳階層的支援。更加壯大了自己的勢力,為自己的霸業更進一步。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從打天下到治天下。士大夫階層在裡面扮演著重要的銜接任務,
二、家天下的質變
當朱元璋坐上龍椅的那一刻,他就開始“質變”,“家天下”和“共天下”肯定有一場殊死搏鬥,朱家的皇圖永固就必須先制約那些曾經的追隨者,任何朝代的開國初期對於功勳都有過一段血腥的制約,只不過漢代和明代殺得太多,而明代功勳殺的最乾淨,為什麼其他朝代沒有?這是彼此關係決定的。看大一統的王朝,除了漢明其餘均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改變,追隨者原本就是從屬關係。而漢明卻是推翻舊的政治制度,建立新制度,在這個過程中追隨者的勢力開始壯大,追隨者和開國者一樣都是底層的百姓,從屬感不強,只是礙於大勢所以臣服。一旦你或者你的後代示弱就會取而代之,五代十國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麼最有效最快的辦法是什麼呢?殺光從屬者,甚至是與他們有關係的親屬朋友。為了掌握官吏是否違紀,他設立錦衣衛督查百官,從洪武八年廖永忠被賜死開始到洪武二八年馮勝賜死,期間被殺人數十萬以上。
在對付功勳階層之後,他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士大夫階層,他一邊是請當代大儒教育自己的皇子皇孫,一邊是大興文字獄,對於有關嘲諷統治階層的讀書人處死流放。
他透過對吏治的打壓,收攏民心提升帝威,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將帝國的權利歸屬於皇權,廢除丞相,將中央集權過渡到君主集權。
三、分封諸王就藩
朱元璋將自己成年的皇子分封到各地,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建藩和實封在我看來,朱元璋對家天下的詮釋,血脈論是他認為維持皇圖永固的最好辦法,依靠宗室拱衛皇權,不讓皇權旁落。他一邊打壓著官僚階級,一邊諂媚於百姓。他原本以為靠儒家孔孟可以洗滌心靈,讓子孫可以為他老朱家的事業盡心盡力,可是他萬萬沒想到,拿走他孫子江山的人,正是他引以為傲的四兒子,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