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越南歷史上總共有過三次獨立:

第二次獨立是大明永樂帝征服安南,1418年,越南黎朝黎利在藍山起義,經過十年戰爭,驅除明軍,再次獨立。

第三次獨立就是我們都比較熟悉的胡志明1945年9月開始的法越戰爭以及後來的美越戰爭。

本篇文章將要敘述的是十五世紀初大明帝國永樂帝重新徵服安南以及隨後黎利黎朝第二次宣佈獨立的經過。

不徵之國

大明帝國1368年在南京建立的時候,安南已經獨立四百多年了,已歷宋、元兩朝。

四百多年,比美國建國時間還長,也比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建國時間都長!

安南王城遺址

安南那塊土地上的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而中央王朝,也不再把安南當做是“固有領土”了。

所以才有了太祖爺洪武大帝的“不徵之國”。

《皇明祖訓錄》:

“凡海外夷國,如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西洋、東洋及南蠻諸小國,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在太祖爺不徵之國名單上,安南霍然排名第一!

此時的安南,是在陳朝的統治之下。1369年,即太祖爺在應天府稱帝建元的第二年,安南陳朝陳裕宗陳日煃就趕吧吧地遣使進貢,拜見大哥,請求依慣例冊封。

安南臣服,太祖爺非常高興, 派使臣下詔冊封陳日煃為安南國王,允許安南國每三年朝貢一次。

安南是第一個奉明朝為正統的藩屬國,遠遠早於高麗、占城、琉球諸國,故而得太祖另眼相待,列“不徵之國”之首。

皇明祖訓 不徵之國

那究竟是什麼惹惱了永樂帝朱棣,使他不顧祖訓,怒而興師呢?

作死的胡一元:

胡一元本名黎季犛(又稱胡季犛),是安南陳朝的外戚。

據越南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黎季犛祖籍浙江,其祖先胡興逸五代後漢的時候鎮守演州(今越南演州府),黎季犛是胡興逸的第十六代世孫。

《大越史記全書》

黎季犛有兩位姑姑分別是越南陳朝的明慈皇后和惇慈皇后,都嫁給了陳明宗。明慈皇后生陳藝宗,惇慈皇后生陳睿宗。胡一元同輩中,也有一個從妹嫁給陳睿宗成為皇后,生陳廢帝。

在陳朝,胡家歷代國戚!

這其實就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多次上演的外戚干政篡位的故事。

在與越南南部占城國的戰爭中, 黎季犛逐漸竊取了陳朝的軍政大權, 架空了陳朝後期諸帝,屢行廢立之事,(共廢立三帝:陳廢帝、陳順宗、陳少帝)。至公元1400年,黎季犛乾脆廢陳少帝自立,復祖姓,自稱虞舜後裔,建國號大虞,改元聖元。後因國內群情洶湧,陳朝遺老一致反對, 才不得不傳位於其子胡漢蒼,而自己以太上皇的身份掌握實權。

1403年,大明永樂元年,胡漢蒼上表永樂帝,稱陳朝已經絕嗣,自己以陳朝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繼位,請求冊封。(胡漢蒼確實是陳朝徽寧公主下嫁胡一元所生,外甥的身份是真實的。)

對此套說辭,永樂帝還是心有疑慮的,他派遣行人楊渤前往安南調查真偽。史書並未記載楊渤是如何回奏的,不過,最後的結果看起來是胡一元一眾上下其手,操作成功:11月,大明朝廷派禮部侍郎夏止善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胡一元幾乎完美地實現了改朝換代。

可惜,好事不長,紙終究包不住火。

皇輿圖

第二年夏天,即1404年,一名陳朝遺老裴伯奢跑到南京向朱棣告御狀,控訴胡一元血腥政變真相,並鳴誓:“臣不才,竊效申包胥之忠,敢以死請,伏望陛下哀矜。”

這,就是嚮明庭請師了!

好巧不巧,同年十月,安南陳朝王子陳天平(大越史記全書記載為陳添平)也輾轉從哀牢(今寮國)逃到南京告御狀,不免讓永樂大帝大生疑竇:是不是真的封錯了?

同年底,安南賀旦使團抵達南京,永樂帝朝堂接見,讓裴伯奢座前侍立。看到裴伯奢,安南使團大為躊躇,待朱棣讓人引出陳天平,安南使團成員皆錯愕,或有下拜失聲痛哭者!

至此,真相大白。

不得不說,朱棣對安南的處置還是很慎重的。可能是因為他的重點在北方大漠蒙古諸部,也可能是因為太祖爺“不徵之國”的祖訓,他並沒有立刻興兵,而是派出監察御史李琦,對胡一元下詔訓斥,命其自陳其事。

胡一元表現得還算聽話:上表認罪,希望接回陳天平並奉之為主!

1406年3月,永樂帝派大理寺卿薛巖、廣西都督黃中率5000甲兵,護送陳天平回安南繼位。軍隊行至支稜關(今越南涼山附近),安南伏兵大出,包圍明軍,將陳天平劫走。陳天平被胡一元凌遲處死!大理寺卿薛巖職責所在,不得不自殺謝罪,黃中及5000甲兵無可奈何,撤回國內。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討安南詔》-滅國之戰

永樂帝是個狠人!這可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滅人十族的狠角色,怎麼可能受這種羞辱?

“蕞爾小丑,罪惡滔天,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明太宗文皇帝實錄》

明帝出警入蹕

永樂四年夏(1406年), “朱能為徵夷將軍,沐晟、張輔副之,帥師分道討安南,兵部尚書劉俊參贊軍務,行部尚書黃福、大理卿陳洽督餉”。《明史-本紀第六》

秋七月辛卯(1406年7月15日),明軍正式出征,永樂帝親往龍江踐行。龍江是長江位於今南京草場門外的一段江面,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船廠也在附近。明朝時龍江的碼頭、造船很是興旺。遠征軍部分明軍就是從這兒登船,朔江而上,經湘江、靈渠南下。

自徐達北征以來, 這是大明朝策劃的第二場滅國之戰!

明軍劍盾兵和長矛手

永樂帝《討安南詔》:

“安南皆朕赤子,惟黎季犛父子首惡必誅,他脅從者釋之。罪人既得,立陳氏子孫賢者。毋養亂,毋玩寇,毋毀廬墓,毋害禾稼,毋攘財貨掠子女,毋殺降。有一於此,雖功不宥。”

這份詔書表達三個意思:1,這是滅國之戰, 安南胡氏王朝必須消滅;2,大明對安南領土子民並無覬覦之心,此戰是為幫助陳氏復國;3,明軍是王師,是仁義之師,平民秋毫無犯。

10月,朱能病死於行軍途中,張輔臨危受命,出任總兵官,統領明軍繼續南下。

1406年11月,張輔率主力兵出憑祥關,另一路明軍沐晟部發兵蒙自,兩路明軍合計約三十萬人,對外號稱八十萬,分別攻入安南。

勢如破竹!

兩路明軍一路斬關奪隘,會師白鶴江,攻入安南腹地,在多邦城(今越南山西省境內)大破胡朝主力,於12月攻破安南東都升龍府(今河內)。

1407年3月,胡一元糾集水步大軍7萬,與明軍爆發鹹子關之戰,結果慘敗!數萬胡軍溺斃於江中,無數船隻軍糧沉沒。

5月,明軍攻入安南首都清化(今越南清化市),胡朝滅亡,安南被永樂帝征服!

同年,在奇羅海口(今越南奇英縣)胡朝王室被整體俘虜,胡一元、胡漢蒼、胡元澄(胡一元庶長子、胡朝丞相)都被“械送京師”獻俘受降。

胡一元的結局,史書上未有明確記載,不過大機率是得到了永樂帝的寬大處理,從他庶長子胡元澄的經歷就可窺一斑:胡元澄被赦免並出仕明朝,竟做到工部尚書。從亡國俘虜到正二品高官,也算是大明官場上的另類了。

《平安南詔》-永樂帝的昏招

勝利是如此輝煌,勝利竟又如此輕鬆!

從7月南京出師,11月正式攻入安南,到次年5月攻入清化,俘虜胡朝宗室,僅僅十個月,實際作戰時間短短半年,就遠征萬里完成了對一個千萬人口大國的滅國之戰!

1407年5月,張輔等奏共收安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餘。按平均每戶4口計,安南此時的人口不少於一千二百萬。

而永樂元年(1403年), 大明帝國黃冊在籍人口, 不過六千六百多萬!

明月在他的《明朝那些事兒》裡,盛讚永樂帝徵安南的成功,稱其收復了中央王朝丟失了四百多年的故土。

可惜,這只是球賽的前半場

明軍水戰圖

很顯然,永樂帝及他的大臣們都被這樣輝煌的勝利衝昏了頭腦,1407年6月1日,朱棣下《平安南詔》:

“朕祇奉皇圖,恪尊成憲,弘敷至化,期四海之樂,永保太和,……,置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及軍民衙門,設官分理,……,於戲!威武再揚,豈予心之所欲;元惡既殛,實有眾之同情。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大明的安南悲歌,此《平安南詔》實為其第一節樂章!

根據這份詔書,廢安南王國;軍事上,設定交趾都指揮使司;行政上,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司法上,設定交趾提刑按察使司。三司的設定,使安南全面內屬。

原先“復陳氏”的承諾,被束之高閣!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 這都是一個大大的失策。

但是得勝後就改變初衷,認為安南不足為患,草率地建立三使司,必然會遭到安南各階層的反抗!

《平安南詔》所確立的政策,使明軍從正義的主持者、規則的制定者、秩序的維護者變成了侵略者、施暴者!

此時唯一正確的,還是應該扶植陳氏傀儡,不管真假,以達到以越治越的目的。

首任交趾布政使、前刑部尚書黃福在與英國公、徵夷將軍、交趾總兵官張輻談論時局時就曾評到:“馭之有道,可以漸安;守之無法,不免再變!”

守之無法,不免再變!一語成讖!

多事之秋,張輔數次南征

1408年初,張輔大軍剛剛班師,交趾就陷入多事之秋,不能自拔!

以簡定為代表的各地豪傑勢力,打著陳朝的幌子,紛紛起事,攻擊要地州府,嘯聚江河,阻礙交通,交趾大亂。

1408年夏,越南後陳朝重光帝陳季擴(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後陳紀稱陳季擴為陳朝陳藝宗之孫,存疑)漸成氣候,盤踞清化,遣兵四出,攻佔盤灘、鹹子關等關隘,交趾督指揮使呂毅、參政劉顯戰死,形勢崩壞!

迫於無奈,1409年2月,永樂帝不得不派遣張輔率大軍二十萬,再入交趾。

英國公張輔是明廷中最堅定的主戰派,作戰風格和現代的彭大將軍類似,謀定而後動,勢若雷霆。

張輔不急不忙,在叱覽山大造戰船,逡巡數月,穩定軍心,迷惑後陳軍隊。1409年11月,忽然兵出三江(黃江、阿江、福成江),一戰鹹子關,二戰神投海口,攻陷清化,力克演州府,在美良山擒獲後陳上皇簡定帝及其黨羽,欖車送京師南京獻俘!

明 《鐵騎破陣圖》

1410年1月,張輔繼續進攻後陳散軍,斬數千人,築京觀,以威懾後陳餘孽!(明史.張輔傳)

陳季擴竄匿哀牢,上表乞降!

當時,蒙古高原上戰事正酣,大明靖難名將丘福及十數名大將戰死,十萬鐵騎陣亡,帝國兵力緊張。永樂帝見交趾已平,遂許降,下詔班師,令沐晟留守,張輔受命往宣府練兵,督運北征。

1410年冬,永樂帝第一次北征大勝,陳季擴趁機遣使入賀並求封,朱棣授陳季擴交趾布政使,與其本意“安南國王”相去甚遠,陳季擴大為不滿,再次反叛,遣兵四出攻掠諸州,沐晟兵力不足,無力抵抗。

1411年1月,張輔仍任總兵官,第三次率兵南征!

7月,張輔在月常江擊破後陳水軍,生擒後陳元帥鄧宗謖。

1412年8月,張輔在神投海再次大破後陳水軍,進抵陳季擴老巢乂安府。

1413年冬,愛子江決戰,張輔擊敗安南象陣,後陳軍降者相繼!

至1414年1月,經過三年征剿,陳季擴已無處容身,不得不故技重施,逃往哀牢。

張輔令指揮師祐率兵窮追,連破哀牢三關,終於將陳季擴活捉,械送京師!

陳季擴在北送途中投水自殺。

至此,交趾全境平定。

時值永樂帝第二次北征前夕,南征大軍正好北調。

1415年春,張輔返京述職,永樂帝旋即再次任命他為交趾總兵官,前往交趾鎮守。

是不是要像西平侯沐英、黔國公沐晟“永鎮滇南”那樣,讓英國公張輔“永鎮交趾”?

朱棣的初衷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可惜的是,第二年冬天,宦官馬琪彈劾張輔私自挑選壯勇土人組建“圍子手營”,引起朱棣猜疑,張輔被召回京師,此後三十多年直至土木堡之變戰死沙場,張輔再未外任統兵。

可嘆可憾!

由此觀之,永樂帝不及乃父洪武遠矣!

名將張輔

張輔四入安南,三縛敵酋,計必先,戰必勝。明末史評家林時對有言:“令英公循黔國故事,世守滇南,則交趾布政司雖至今可存也”。清朝張庭玉在編輯《明史》時也曾評道:“權交事之始終,蓋惜張輔之不得為滇南之沐氏也”。

用人的失誤,是大明安南悲歌的第二節次樂章!

兵連禍結,黎利的崛起

黎利,大明交趾省清化府俄樂縣人士,當地豪強,曾任陳季擴叛軍的金吾將軍,陳季擴被剿滅後,黎利規正大明,在俄樂縣巡檢任職。

中官馬琪鎮守清化時,貪得無厭,四處搜刮,多次向黎利索要賄賂,並屢次羞辱於他,“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禍,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義兵之舉,朕實出於不得已焉耳。”《大越史記全書.黎太祖本紀》

今越南清化省政府辦公大樓前黎利雕像

1418年2月,黎利在藍山(今越南清化)發動起義,避實擊虛,四處遊擊,轉戰數省,不與明軍決戰,勢力得以逐步壯大。

張輔之後,接任交趾總兵官的是老將豐城侯李彬。李彬作戰經驗豐富,尚能控制局面,曾數次將黎利打得竄匿哀牢。只可惜命不假年,李彬於1422年病死。

起初,交趾布政使及按察使一直是黃福,黃福深受永樂帝信任,在交趾任職十九年,任內編戶齊民,輕賦薄稅,設定學校,嚴禁下屬擾民,在越人中享有極高威望。黃福曾數次裁抑、斥責宮中採辦使馬琪,使其不敢過於放肆。有黃福在,越人的反叛尚不至於遍地燎原!

1424年,明仁宗即位,黃福被召回京,接替他的是原兵部尚書陳洽。

陳洽也久歷越事,1407年第一次南征時就曾以大理寺卿的身份督餉,負責遠征軍的後勤,但是在交趾,陳洽威望不夠!

李彬病死後,交趾明軍由榮昌伯陳智和都督方政分別統率,二人不睦,主戰主和,互不協作,無法統一意見,甚至於一個簡單的戰役部署都要陳洽萬里請旨:“賊雖乞降,內懷詭詐,黨羽漸盛,將不可制。乞諭諸將速滅賊,毋為所餌。”待到旨意下來,戰機早已流失,明軍大敗,陳智、方政都被削職!

明廷這樣的人事安排,焉能不敗!

而黎利一直沒有閒著。

1424年,黎利開始略定乂安(今越南興原縣),乂安府地位險要,人口眾多,不得不守,明軍野戰主力集中於此。而黎利分兵肆掠,越人紛紛響應,聲勢大振。至1425年中,交趾明軍只能據守幾個孤立的據點,局勢已完全失控。

1426年,明仁宗朱瞻基以成山侯王通為徵夷將軍,率軍5萬,支援交趾。10月, 黎利弟弟黎善進攻交州城,被明將陳俊擊退。11月, 王通乘此勝餘威,進攻黎軍,不顧布政使陳洽的勸阻, 輕兵冒進,被黎利在寧橋設伏, 明軍大潰,死者三萬。

在寧橋戰役中(越南史書稱為萃洞之役),陳洽帶頭衝鋒,躍馬直入黎軍陣中,多處受傷,左右欲扶還,陳洽張目怒斥:“吾為國大臣,食祿四十年,報國在今日, 義不苟生。” 揮刀殺賊數人,戰死!

寧橋敗報傳到京師,宣宗朱瞻基大怒,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梁銘為副總兵,崔聚為參將,李慶為參贊,率馬步軍7萬,會同黔國公沐晟南征交趾。

柳升是當時的名將,久經沙場,曾協助張輔討伐交趾, 也曾數次隨永樂帝北征蒙古,並曾受命組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編制的火炮部隊“神機營”,負一時之望,朝廷依之為柱石!

1427年9月,柳升大軍攻入隘留關,鼓勇而前,連破黎軍十數道軍寨, 進抵鎮夷關,所向披靡。柳升見賊人屢被擊敗,頗為輕敵。當時軍中瘟疫流行,李慶、梁銘都病得很重,郎中史安、主事陳鏞對李慶說:“柳將軍言辭和臉色都顯得很驕傲。驕傲乃是兵家所忌。賊人說不定是示弱來引誘我們。防範賊人設有埋伏,皇上璽書中已懇切告誡我們,公應努力提醒他。”李慶勉強起來告訴柳升,柳升卻不在意。到支稜關倒馬坡時(今越南諒山),柳升與一百餘名騎兵先飛馳過橋,後隊無法跟進,黎軍伏兵四起,柳升陷在泥淖中,中鏢而死。這一天,梁銘病死。第二天,李慶也病死,大軍無主,一時大亂。諸軍各自亂戰。又過了一天,崔聚率後軍來到昌江。黎軍來得更多,明軍殊死搏鬥,賊人驅象大戰。明軍陣勢大亂,賊人大喊:“降者不死!” 明軍沒有人投降,史安、陳鏞都戰死,七萬大軍全軍覆沒。

嗚呼哀哉!

這才真正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柳升誤國!

一年多前, 交趾布政使陳洽戰死之前,曾數次上書宣宗朱瞻基, 乞求讓前布政使黃福再次巡撫安南。朱瞻基下敕給黃福:“卿惠愛交人久,交人思卿,其為朕再行。”黃福便以工部尚書兼詹事頭銜,負責交趾省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事。行至半道,聽聞柳升敗訊,轉身逃走,在雞陵關被黎軍俘虜,黃福欲自殺,被叛軍阻止。黎利聽聞後急令:“中國(指明朝)派遣的交趾官員,如果人人都如黃尚書這樣,我們又怎會謀反?”。贈送黃金白銀, 令人用肩輿將黃福禮送出境。

其實, 這個時候別說黃福,神仙都救不了大明的交趾了!

《平吳大浩》,無可奈何花落去

柳升戰敗後,沐晟的部隊也受阻於水尾縣無法前進。明徵夷將軍、成山侯王通知道大勢已去, 遂與黎利議和,立壇與黎利結盟,相約退兵,並宴請黎利,贈給黎利錦綺,黎利也回贈重寶為謝。王通向明廷上報實況。

明廷對此爭論很激烈。英國公張輔堅決反對議和,“這是黎利詐謀,必不可從,當再益兵討賊,臣誓將元兇首惡,縶獻闕下。” 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元吉也都認為不可輕許!

奈何明宣宗朱瞻基此時已非常厭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糧餉百萬,耗費無算,遂許和。

1427年底,王通率官吏軍民歸國者有八萬六千餘人,陷入賊人及被賊人殺害者,不可勝數!

1428年1月, 黎利頒佈了《平吳大誥》。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前稱吳王,故此處的“吳”,指的就是大明。

平吳大誥

《平吳大誥》:

“蓋聞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惟我大越之國,實為文獻之邦。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自趙、丁、李、陳之肇造我國,與漢、唐、宋、元而各帝一方,雖強弱時有不同,而豪傑世未嘗乏。

……

予奮跡藍山,棲身荒野。念世讎豈可共戴,誓逆賊難與俱生。

……

於戲!一戎大定,迄成無競之功;四海永清,誕布維新之誥。播告遐邇,鹹使聞知。”

這實際上就是一篇獨立宣言!

事已至此,明廷再強大,再不甘,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1428年4月15日, 黎利建元稱帝,改國號大越,都東京(今河內),完成了越南歷史上的第二次獨立。

1431年1月, 黎利接受大明朝冊封,從此朝貢不絕。

根本不是這樣!

同樣的情況, 為什麼沒有失滇南、失雲貴?

雲南貴州, 比起安南來, 交通更為不便!

安南併入中國, 受漢化影響, 早於雲貴一千多年!

要是永樂帝的手段能夠再圓滑一點點,要是英國公張輔能永鎮交趾,要是馬琪之流能不到安南,要是王通不冒進,要是柳升不草率,……

哎, 只是可惜了那三千里稻米之鄉、蓮花之地!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何單跟秦檜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