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遷西縣董家口關東面,東西向一帶橫山。關南面的山頂是橫山的西起點,上面建有一座小的屯兵城,鄉親們俗稱為“馬圈”。由屯兵城往東,根據山形的險陡形勢不同,分佈著六座空心敵臺,當地人習慣稱為一號樓、二號樓……到六號樓,還有一個突出於邊牆外面的石砌牆臺。

五號樓和六號樓之間有一低緩的山間凹處,叫五號樓窪,山窪的西面不遠處,就是石砌的牆臺。這應該是明朝中期建造的,從臺頂殘留的瓦塊、磚塊判斷,牆臺頂部平面是建有木結構的瓦屋。也進一步證明,在創修空心敵臺之前,戍守長城的兵卒也不是露天防守的,在南北無礙的山脊上,如果四季露天防守,人的身體也承受不住。

這處兩樓之間的山凹處,是防守的最薄弱環節。此處有通行山脊南北的山僻小道,在上個世紀的1980年代,還有人在此通行,後來交通發展了,出行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們才放棄了這條山中近路,但即使如今,也還能辨認出小道的軌跡,也仍然可以通行。薄弱之段,邊牆卻沒有包磚,肯定地說不是當時防禦人沒有預見到,只能說由於財力不逮或其他特殊原因暫時沒有修建,而直到清軍入關也沒有完成。

這個薄弱之處,透過看歷史記載和以前老年人的回憶講述,至少有兩次為入侵關內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明朝崇禎十二年八月,清軍分左右兩翼進攻明朝,右翼由揚武大將軍嶽託率領,從密雲牆子嶺口毀牆而入;左翼由奉命大將軍多爾袞率領從董家口關東山邊牆缺處進入,有一部分從青山關毀牆進入,這是《清史稿》裡記載的。長河由董家口關流入,關口內外大路寬平,適合進兵行軍,董家口關和青山關是相鄰的兩個關口,青山關隸屬董家口關管轄,進關以後,路徑合二為一,這也是從這裡進兵的一個原因。

這是清朝第二次南征,時間達半年之久,深入內地一千多里,攻城陷地,屠殺俘獲擄掠無數,明朝受到了極為慘重的損失。

從山形地勢分析,“牆缺處”應當就是五號樓和六號樓的山凹處邊牆。這裡有山窪,行動隱蔽,邊牆外山緩易行,邊牆是毛石壘砌,容易損毀。這三個原因最和歷史記載相對應,這是歷史應當記住的地方。

歷史的細節往往有相似之處。誰會想到三百多年後的1933年3月,長城抗戰,侵略者也利用地勢從這裡攻入呢。

照片來自朋友“不會拐彎”,致謝。

1933年陰曆二月初,長城抗戰爆發,日軍首先在董家口關門子試探性攻擊,由於關口險要,敵人沒有得手就退走了。

長城以北是由日本人操縱建立的滿洲國,有些人主動為日軍服務。口外村裡有個外號叫劉四屁的,他熟悉五號樓那條山僻小路。早晨他給日軍帶路從這裡偷偷爬上長城,然後沿著邊牆向西攻擊,聽說日軍到了“馬圈子”那裡,才被守軍發現。防守的東北軍萬福麟部很快敗退,侵略者佔領了董家口關。

以前我聽幾個老年紀人講這個事情,一直存有一個疑問,當時二十九軍從東北軍手裡接防,怎麼沒有快速派軍隊接防這裡,當時東北軍敗退熱河,已成驚弓之鳥,他們防守一地已經成為形式。

在這個地方,後來還有個民間的傳說。五號樓和六號樓的邊牆裡邊,地勢比較平坦,不知哪一年,什麼原因,就堆起了一座墳。

傳說有灤河蠻子“別寶”,就是用學來的虛幻法術,借用詭異的工具,如生長了幾年才長成熟、某處長有一個特殊標記的亞葫蘆什麼的——都是普通人沒想過也沒見過的東西,嘴裡念著咒語,手上拿著工具,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或者更多,把寶物從山裡取出來,就叫“別寶”。這次“別”的大概是一個金XX——金貓金狗金馬駒之類。但是蠻子的運氣不佳,關鍵節點受到了忌諱之物的“衝”,不僅沒有得到金寶,還獻身在這個地方,於是,這裡多了一座墳。

也僅是姑妄聽之一笑而過吧。但其實也不然,我去的時候,墳被扒開了,看去只是一抔土而已。蠻子想從山裡別寶,後來人想從蠻子墳裡盜寶,得寶已經深入人心。

對民間傳說中的別寶,我是很理解的。過去窮苦的人們嚮往小康生活,勤力苦做也實現不了目標,就幻想有非人力的因素,憑藉神功獲得寶物來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故事各處都有,是對嚮往的好生活,在努力也達不到的狀況下的幻想。

同一個地方,歷史在演繹著不同型別的不同故事。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此人手持丈八蛇矛,對陣梁山四十二將,射殺三位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