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和他的徒弟梁啟超曾經提倡一夫一妻制的!結果師徒倆相繼食言,梁啟超是原配,不能生育,這還說得過去,康有為就是周遊列國,然後納美人。
戊戌變法,慈禧政變,結果康有為在外國人的護送下直接跑了,同為變法者的譚嗣同,明知死路一條,卻仍義無反顧:變法必流血!
那麼譚嗣同為了變法而犧牲,真的值得麼?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
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
早年在湖南舉辦新政,利用時務學堂培養了大量的維新志士;後來參與領導了發生在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力輔光緒皇帝推行變法,整頓官制,革除弊政,最後懷著“願以頸血刷汙政”的決心為變法而犧牲,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
雖然資產階級的博愛、平等、自由是虛假的,但是他用博愛、平等、自由來沖決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倫常,在舊中國那個史況下,在激烈的反封建專制主義這點上,有它突出的進步性。
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訊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出動,籌謀營救光緒帝。
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裡,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於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嶽、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作為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的思想學說得到後人重視,他敢於擔當、勇於奉獻的愛國精神更是時下銳意創新、不斷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種精神傳承。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譚嗣同也被殺,他的那種願以頸血刷汙政,視死如歸的精神不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敗和黑暗,同時也為人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後人永遠去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