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發生於清朝末期的光緒年間,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這次變法運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遭到了貴族階層的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皇太后發動戊戌政變,支援變法維新的總後臺光緒帝被囚禁,變法的主要鼓吹者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即宣告失敗。很多人認為,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貴族保守派總後臺慈禧皇太后的阻擾,但實情並非完全如此。
實際情況是,一開始慈禧皇太后是很支援光緒搞維新變法的。而且當時她也初步有了歸大政於皇帝的打算,去頤和園頤養天年,不再過問朝政。但當時維新派的領袖都比較激進,希望讓光緒帝在肉體上消滅慈禧皇太后,一步到位全面把控朝政大權。但由於不掌握軍權,計劃被洩露後,這些只會紙上談兵的文人旋即被剿滅,少數首領或逃竄或被捕殺。
光緒帝劇照
從一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這些變法人士激切狂進之心態。
慈禧皇太后的第一寵臣是瓜爾佳·榮祿,他當時是步軍統領,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可謂掌控了很大的軍權。與一些影視劇的描述不同,榮祿並非是食古不化的“壞人”,他其實也懂得維新變法的重要性,但他更是一個老成持重的謀國之臣,知道不能走康梁那種激烈的變法之路,而是遵循序漸進的改良思路。在接觸康梁之前,他還不清楚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在變法,所以也在觀望。有一次,康有為被光緒召見時,在朝房邂逅榮祿。作為穩重之人,榮祿向康有為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法是應改變的,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麼能在短時間變掉呢?”康有為於是很輕蔑地回答:“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就可以變了!” 榮祿見此人誇誇其談,心裡也就有了主意。
榮祿劇照
要知道,當時康有為剛剛被任命為區區一個章京,就敢在一品大員面前大放厥詞,可見此人有多麼不靠譜。凡是變法運動,雖需要強力意志之推行,但更多的是講究方法策略,想方設法建立其最廣泛的聯盟,像康有為這樣動輒“殺幾個一品大員”的,雖然聽起來很爽,但除了無畏的樹敵,起不到任何裨益作用。
實際上,康有為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妄人”,他在變法維新運動中的重要性被誇大了。在整個變法過程中,他並沒有起到什麼關鍵的作用。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也只是執行者而已。真正直接推動變法的,是各地的督撫。光緒帝是真心想透過變法改變國運,於是他從6月11日到9月21日,一股腦兒就頒佈了幾十道政令,比如,開放言路,精減機構,鼓勵民辦企業、設鐵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並在各省設分局,廣泛開設農會,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等等。但康有為等變法“理論家”認為只要有慈禧皇太后在一日,變法的深度就不能徹底,於是他們有了冒險計劃,即發動一場兵變包圍慈禧皇太后的行在,最起碼也要囚禁慈禧,一舉掌控最高權柄。據後世學者的考證,當時光緒聽聞了這一計劃,並沒有表態贊同,既沒有反對,但也沒有支援,尚處於猶豫不決之中。但計劃已經洩露,後黨旋發動戊戌政變,慈禧皇太后再出“訓政”,變法運動遭遇流產。
康有為劇照
那麼,戊戌變法為什麼失敗了呢?在我看來,這個變法運動一開始就註定了必然失敗的結局,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之所以這樣說,並非完全在於光緒帝並沒有實際權柄,只是一個空架子、“紙面皇帝”。後黨掌握了軍政實權幾十年,朝野勢力根深蒂固,而光緒帝則只有起草上諭權。但這個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頑固派勢力大。
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這次變法運動純粹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沒有事先謀劃好財政稅制改革的倉促單方面運動,既沒有廣泛民意基礎,更關鍵在於沒有在變法過程中做好利益的合理分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給出合理的利益分配,做什麼事情都順利。反之,你剝奪了他人的太多利益,自然製造出數量眾多的反對派,推行變法就困難重重,乃至於失敗流產。
我們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以參考。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它的明治維新也是一場徹底的變法,同樣對社會的改造極其深刻,影響到了全國人的命運,而且變法的時間也接近,明治維新是1868年1月3日開始施行。但為什麼同樣是幅度巨大的變法,為什麼在中國的戊戌變法僅僅100多天就付之東流,而偏偏在日本就成功了呢?
有人說,這是因為日本國家幅員狹小,人口不多,所以“船小好調頭”。還有人說,日本即使在封關鎖國的幕府時代,也保持與荷蘭人的有限接觸,所以西化容易一些。但這些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日本雖然面積比不得大清,但也有幾十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大陸都算和法德一個檔次的大國了。日本的人口數量也不算少,八千多萬也算是人口大國。但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可以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它搞好了利益分配。
1989年日本憲法頒佈儀式圖
在明治維新之前,大名是日本的諸侯,他們才是實際控制全日本的實力派。而當時有一個特殊的階層,即武士階層,是為大名服務的群體。明治維新開始之後,日本政府並沒有直接消滅武士階層,而是立法讓這些武士階層轉變了身份,統統成為了“國家公務員”。在之前,武士是大名的私人家臣,他們跟著大名混,吃喝都是大名供養,雖然不至於餓死,但吃得其實很一般。有些武士家境還很貧困。現在不一樣了,武士都成為了吃皇糧的國家幹部,可以生活的更好了。原本跟著大名,一天吃一個茶雞蛋,衣服穿得破破爛爛,但是現在可以吃三個茶雞蛋,還加半斤豬頭肉,衣服也漂亮了。這小日子越過越滋潤,而且更有保障,所以武士們的社會地位反而升高了。你說,這些武士階層他們會反對明治維新嗎?他們不但不會反對,而且會感恩戴德。離開了武士,大名就是失去爪牙的老虎,他們還能反對改革嗎?
而大清搞的那個戊戌變法是怎麼樣做的呢?其實就是立即造成一大批工作人員的下崗。
大清的稅率在歷朝歷代都不算高,也就5%上下,主要是農業稅,所以朝廷的收入極其有限,供應大量的工作人員就財政吃緊。又不敢提高農業稅,怕老百姓揭竿而起。可是日本的稅率是多少,居然是40%,是大清的8倍!日本的稅率這麼高,為什麼就不怕呢?因為日本提前做好了稅改,也就是讓地主和企業主都交稅。我們大清的稅率表面上僅為5%,但這個稅都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貧民在繳納,有錢的那些地主和士紳是不需要繳納的。所以,再提高稅率就不行了。沒有足夠的財政,當然就得大量裁剪工作人員。這自然包括了旗人等數量眾多的既得利益者。而日本稅改做得出色,就有足夠的財力去供應武士,讓他們做自己的支持者。
日本武士是明治維新的既得利益者
光緒帝在沒有完成稅制改革的基礎上就狂飆突進,大量的裁剪人員,這樣一頓猛操作,只圖自己爽快,卻沒有做好利益的合理分配,豈不是讓越來越多的人仇恨變法?
康有為還要提出搞廢除科舉,但雖然科舉在當時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了,要廢除之前也得給傳統知識分子一個出路吧?啥出路也不給,就想立即廢除,變法又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
這些人背後都有靠山,也就是滿清的權貴,他們當然會動輒到慈禧皇太后耳朵邊去吹風:看吧,皇帝不懂事,他身邊出了奸臣了。變法維新派一瞅,恐怕老佛爺要翻臉哇,我們哥幾個乾脆把事情徹底做絕了......
所以說,清末的戊戌變法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必敗的結局,還是利益分配沒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