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受儒家傳統世界秩序觀念的影響,中國的封建統治者締造出了一套地區性的國際體系,即“封貢體系”。它與西方所締造的國際關係有根本性的不同,是以“禮治”為核心的文化主導型的國際秩序。這種國際秩序本身的擴大和縮小,不取決於周邊各民族國家相互之間的對立和鬥爭,而是取決於中國封建王朝“德化”力量的大小。

地處東亞的日本,長期處於風控體系的邊緣地帶,在接受中華文明的同時,日本人強調文化的歸屬意識和民族的特殊性。隨著時代的演進,從最初的學習中國,引進儒家文化,到逐漸脫離、擺脫華夷觀念的束縛,不斷對東亞的封貢體系發起了挑戰。尤其是到了19世紀日本透過“三步走”,逐漸打破了東亞封貢體系:

第一階段1840年~1871年,日本由原來的附屬地位逐漸取得與中國平等的地位。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不敵西方列強而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天朝至尊的神話被打破,訊息傳到日本後,朝野為之震動。到了1851年,日本又發生了著名的黑船事件,日本也淪為了列強擴張的物件。但是日本不同於中國,根據這一事件日本通過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明治維新,逐漸擺脫了衰亡的結局,走向了現代化的道路。在明治維新的三年之後,也就是1871年,日本與清政府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從內容上看,這基本上是一個平等條約,它的簽署標誌著日本獲得了與中國對等的地位。

第二階段1871~1894年,日本由對華平等地位發展到攫取中國權益、蠶食中國屬國,在實力上逐漸取得對華優勢地位。明治維新的一個很大弱點就是使日本逐漸走向了軍國主義擴張的道路,《中日修好條規》的簽訂只是羽翼未豐的日本採取的權宜之計。這個時候它的實力還尚未達到侵略中國的地步,於是他就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了中國控制比較薄弱的地區,一個是中國的屬國琉球,另一個是中國的東南邊疆臺灣。在1874年日本以1871年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當地人殺害為藉口出兵臺灣。到了1876年,日本又藉口雲揚號事件,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使朝鮮開啟國門。1879年日本吞併了琉球衰弱的清政府,根本無力出面制止。在對外侵略的同時,日本內部進行“殖產興業”,促進產業革命的發展,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使日本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

第三階段1894~1895年,日本透過甲午戰爭打敗中國,成為東亞頭號強國。隨著實力的增強以及受國內狹小空間的制約,日本以不滿足於已經獲得的殖民地利益,走上了武力擴張的不歸路。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封貢體系的主導國家敗給了挑戰國日本。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朝鮮獲得了日本保護的“獨立自主”,中國失去了最後一個、也是封貢體系下與中國主導的東亞封貢體系徹底瓦解。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朝與屬國的朝貢關係就基本上斷了,朝鮮成為了日本的保護國,後來又成為了日本入侵中國的跳板。

到了十九世紀,曾經作為朝貢國的日本,逐漸構築起以其為中心的次朝貢體系,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更是一方面吞併朝鮮,一方面撼動中國在東北亞的強勢地位,東北亞的朝貢體系走向瓦解。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黃巢起義為什麼會失敗?他忽略了幾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