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江湖上的結拜兄弟們有句行話叫做: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看《三國演義》讓人心潮激盪,在桃園,劉關張“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桃園結義成為千古美談,但也給筆者留下了一個疑惑。

話說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之後,如魚得水,關係處得非常融洽,但既然劉關張是異姓兄弟,為什麼他們不跟諸葛亮結拜?如果一個頭磕到地上,關係豈不是更鐵?

或者說諸葛亮骨子裡是個大文人,不屑玩結拜這一套,起初筆者也是這麼認為的。最近忽然發現了一條訊息,晉代人張勃撰寫的《吳錄》裡記載,諸葛亮還真有一位義結金蘭的兄弟,而且是位江東名士,四方欽仰。

此人姓張名溫,字惠恕。

熟讀三國的人知道,此張溫不是東漢末年的太尉張溫。那個張溫字伯慎,曾經是董卓、孫堅、陶謙等人的上司,一度威震天下。後來董卓掌權後,汙衊他和袁術有勾結,羅織罪名將其殺害,這是發生在191年的事。兩年之後,吳郡吳縣的張溫才呱呱墜地。

他的父親張允,當過孫權的東曹掾,因輕財重賢,聲名遠揚,可惜去世得早。張溫從小就很爭氣,學問好,又出落得堂堂一表人才。後來名聲大了,傳到了孫權的耳朵裡,就跟大臣們打聽張溫這人怎樣?大司農劉基說:“應該跟全琮差不多吧。”但太常顧雍對他非常推崇:“你們不瞭解張溫,此人當今無人可比。”孫權很感慨:“如果這麼有出息,張允也算後繼有人!”於是馬上徵召。

張溫風度翩翩地來了,問答之間,談吐文雅,才思敏捷。孫權為之折服,整冠重新施禮以示敬重。張溫隨即被任命為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為太子太傅。這個官級別雖然不算很高,秩中二千石,位於太常之下,但地位非常特殊,太子見他都要執弟子之禮。試想一下,如果太子即位臨政,他必然拖青紆紫,飛黃騰達。

《吳錄》裡對他的記載如下:“張溫,字惠恕。英才瑰偉,遂以禮躬延見召,對詞雅(暢)淹潤。帝工容前席拜中郎,聘蜀,與諸葛亮結金蘭之好焉。”

這段記載裡就寫到了張溫出使蜀國並和諸葛亮結拜的事。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金蘭之好”。據唐朝馮贄的《雲仙雜記》記載,有一個叫戴宏正的人,每交到一個密友,就會把他的名字寫在薄竹簡上,焚香稟告祖先,稱為“金蘭簿(譜)”,亦即結拜的盟約,又稱金蘭帖,因此結拜又稱換帖。“金蘭”的含義,應該取自《易經·繫辭》中的“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以此借喻兄弟同心同德、親密無間、情誼長存。金蘭譜就是在一張紅紙上,寫下自己的姓名、生辰八字、家庭住址,以及祖孫三代的姓名。

好了,回頭再說張溫。黃武三年(224),這是在夷陵之戰的三年後,孫權派他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漢,表明和解誠意,重建兩國關係。

張溫在上呈蜀漢朝廷的文書裡不吝稱頌蜀漢之辭,加上他的氣質才學都是加分項,他在這次的外交活動中表現得很出色,得到蜀漢朝廷的高度認可。如果《吳錄》記載可靠,那諸葛亮應該很看重張溫,二人意氣相投,於是結為異姓兄弟。是年張溫三十二歲,諸葛亮已經四十三歲了,當然是兄長。

筆者曾想,在軍國大事之後加上這麼一層私人關係是否妥當?會不會引起兩家主子的猜忌?諸葛亮這面倒是不用擔心,別說結義兄弟,他的親哥哥諸葛瑾還是東吳的重臣呢。那張溫這面會不會有隱憂呢?

事實是,不但有,而且非常大。

張溫回到東吳之後,孫權就很不爽了。

不爽的原因有三個:最在意的是張溫竟然在國書裡使勁讚賞蜀漢,回來之後還經常宣揚他的大哥諸葛孔明治國有方,你這不是長別人的志氣別自家的威風?在這點上,張溫根本沒想到孫權會這麼小家子氣。其次是張溫的聲名太盛,粉絲太多,孫權擔心他不會忠心輔佐他們老孫家。還有一點是張溫出自吳郡名門望族,孫權早有打壓之意。

在孫權處心積慮地想抓張溫的小辮子的時候,發生了暨豔事件,想瞌睡來了枕頭,孫權正好藉此收拾張溫。

暨豔本是一身正氣,要替主子好好整肅朝綱,改革吏治的,沒想到得罪了權貴,最後反被定了個謀反未遂。事發後,他和副手徐彪都不得不自殺。由於暨豔是張溫推薦的,所以牽扯到了張溫,孫權給他定的罪名是“朋黨作奸、貽誤軍令、炫華惑眾、有辱本國”等,還把他下了獄。

朝臣們看看也知道這是欲加之罪,全屬莫須有,但都明哲保身,不敢替張溫說話。只有將軍駱統仗義執言,說張溫的罪行都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何況張溫也不是第一個推薦暨豔的人,這都是小人讒言譭譽。但孫權心知肚明,根本不聽。

後來張溫倒是逃過了死劫,但被削職為民,遣返回鄉。一個才氣縱橫,本想兼濟天下的人,竟落得如此下場。

六年後,張溫病逝,年僅三十八歲,應該是被活活氣死了吧?

後人對於張溫之死有各種看法,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他死在了一個“名”字上,“名者公器也,不可以多取”,甚至認為駱統為張溫的辯護是火上澆油。

裴氏說得還是太片面了。諸葛亮得知義弟病亡的訊息後,對張溫的總結是“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筆者的理解這不是張溫的缺點,而是他的優點。如果清濁不明,善惡不分,豈不是一個尸位素餐的糊塗蛋?

個人認為,張溫沒毛病。問題都出在孫權的身上,剛在江東的地盤上坐穩了,就容不得才子了。

自古以來,身懷大才的人,被朝臣們一致排擠而鬱郁不得志的有很多,但是沒有張溫這樣的,朝中重臣顧雍和張昭都很推重,連諸葛亮都青眼相看的人,他的主子倒沒有器量,起了疑忌之心,還要羅織罪名,興起冤獄,這實在是太少見了。孫權這事幹得太小家子氣,虧他還被後人視為英雄,個人以為這英雄的成色恐怕得減幾分吧?

到孫權年老時,哀嘆將帥人才不繼,他第一個想起的是呂蒙,第二個竟然是張溫!可見張溫在孫權心中的分量,但張溫的墓上草都長多高了。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吳錄》《太平御覽》《三國演義》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外歷史人物」人物小傳:羋八子(上) 史書上真實的“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