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對於這一經典的電視劇臺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腦海中也會立馬湧現出打更人的形象。那麼,從古至今,人們還通過了哪些方法來防火呢?

其實,古人很早就有防火意識,老話說得“防火防盜”即是將防火放在了首位。我國曆朝歷代都很重視防火,很早就形成了獨特的消防文化。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人的防火文化和防火“黑科技”。

中國古代的防火文化

#防火意識#

中國古代火災多發,早在上古商周時期就形成了相當成熟的防火理論。《易經》中的濟卦:“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意思是說,水上火下,水澆火熄。君子觀此卦象,從而有備於無患之時,防範於未然之際。即便救火結束,也要提高防火意識。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早期防火思想“防患於未然”的最早出處。

東漢人荀悅在《申鑑·雜言》中也提到:“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進一步強調了防範勝於救災

#打更人#

古代夜裡的防火工作就交給“打更人”,他們透過巡邏,來提醒人們注意防火安全。

#建築結構#

中國古代的建築多為木製結構,很容易引起火災。古代人們為了防火,也會在建築物上新增防火元素。如:

在岔脊上建築吉祥獸,取其避火的寓意;

設定藻井。在建築物頂部中央,繪以龍紋或菱、藕一類花卉,就像在屋頂設定了浩瀚大海,可以擋住火光之災;

門不帶鉤。建築物起名字時,“門”字不帶鉤。據說,“門”字最後一劃都有鉤,帶火筆,因此招火。

中國古代的防火“黑科技”

除了這些先進的防火意識以及祈願性防火措施,我國古代還有很多實效性防火措施,堪稱古代“黑科技”。

01

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發明了利用不可燃物質做防火塗層來減少火災傷害。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文化中就發現過木柱上塗抹膠結材料,是一種十分明顯的“防火保護層”。

02

火巷

南方的徽派、贛派民居里時常見到的馬頭牆,閩派、粵派民居里的馬鞍牆、鑊耳牆,其實是出於防火的目的而建造的。除了防火牆,還有火巷。“火巷”這一用於防火的特殊街巷,在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誕生。

03

最樸實的消防措施自然是儲水,這樣火災來臨的時候才能第一時間滅火。自商代起,宮廷裡就會擺放水缸,它們有時也被叫做“門海”、“吉祥缸”。

04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專職防滅火隊伍始於宋仁宗時期,他們提前制定詳盡的防滅火措施,平時巡查街市,排查火災隱患,及時通報火情。發生火災時,負責搶救居民及財產。

此外,北宋時期我們就已經擁有了“消防站”——望火樓。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的汴京不僅設立了望火樓,樓下還有房屋數間,駐紮著百餘名士兵,並備有大量滅火工具,一旦發現火情立刻去滅火。

現代防火“黑科技”

隨著歷史發展及科技進步,更多更智慧、更有效的防火裝置應用到生活中來。比如,家庭中使用的家用燃氣報警器、煙霧報警器、燃氣緊急切斷閥等;用於生產中的有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器、氣體分析儀、氣體報警控制器等。

無論是古代樸素的防火觀念,還是現代科學、有效的防火措施,自古以來為了預防火災發生,我們都付出了許多努力。關注消防,提高認知,防患於未“燃”,安全記心間!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一統下的秦漢時期,是怎樣的時代氣象,乃至超越了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