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元末,朝政腐敗,官吏貪暴,賦稅、徭役沉重,貴族、官僚、大地主瘋狂吞併土地,社會矛盾激化,加之連年不斷的風、雪、水、旱、蝗之災,廣大農民紛紛破產,流民遍地,各地人民不堪元朝的腐朽統治,紛紛聚義反元。在義軍和同鄉牧友湯和等人影響下,朱元璋25歲時(即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參加郭子興紅巾農民起義軍,由於作戰勇敢、機智沉著,很快得到首領的器重和提拔,後自立一軍,韓林兒稱帝時任左副元帥。龍鳳二年(1356年)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以此為中心建立根據地,逐步擴大和鞏固江南糧庫。並採納劉基的建議,制定了“先滅陳(友諒)、後圖張(士誠),統一南方,然後北上滅元,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龍鳳七年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龍鳳九年(1363 年)率軍在江西鄱陽湖擊敗陳友諒軍的大規模水上作戰,次年消滅其殘餘勢力後,改稱吳王。旋即,穩定了江漢局勢,作出攻打張土誠的準備。

出兵之前,朱元璋為爭取人心,瓦解敵軍,特釋出聲討張士誠的檄文。檄文詳細說明了當時情勢,列了張的八條“罪狀”,以及分化東吳軍民的政策,如史殺首惡,允許百姓(主要是地主)保有原來田產房舍等等;但朱在檄文中指斥紅巾軍所信奉的(也是朱原來信奉的)彌勒教,列舉紅巾軍殺人放火的“罪行”,並聲言自己不再相信這套了,同時表白自己要保護地主、官僚的利益,能徵得他們的支援。經過一系列準備之後,於龍鳳十一年(1365 年)、十二年,率兵殲滅了張士誠。同年,以迎小明王韓林兒赴應天為名,使其部下廖永忠將韓沉之於爪洲(今江蘇揚州南)江中。隨後北上滅元統一全國,於1368年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朱元璋以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最後完成了推翻元朝統治的任務,這個歷史功跡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於社會的前進,對我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然而,如何評價朱元璋,爭論頗多。有人認為,他不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他雖出身僱農,但他沒有走農民起義領袖蛻化為封建皇帝這條路,他走的是農民——遊民——軍官——統帥——皇帝這樣一條道路。他投機農民革命,以此為跳板,達到他以個人為中心,積極建立朱家武裝,施展各種手段擴張自己的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立志“打天下”的目的。為達此目的,他不惜投靠地主、貴族,爭取他們的支援;挾持和謀害自己的皇帝小明王韓林兒,這無異於謀權篡位;削弱下屬將帥的權力,集兵權於皇帝一人之手;大肆屠殺功臣、元勳、宿將等等。

歷史果真如此嗎?那又該怎樣去認識這位朱皇帝呢?

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孝莊死後為何37年才下葬?抬棺發生一怪事到雍正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