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林
前面五篇,分別給大家講了中國人培育馴化的糧食作物、動物、蔬菜、水果以及喜歡的野味,本篇給大家說說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後,從絲路傳過來哪些植物、動物,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口味,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人一向缺乏冒險精神,而西漢的這位張騫,我認為是可以和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相比的探險家,值得我們濃墨重彩大書一筆。
我依據《漢書》張騫傳,給大家梳理一下絲綢之路的開闢過程。
都說漢武帝雄才大略,但剛繼位的時候,對於打敗匈奴沒有把握,聽說大月氏被匈奴打敗,被迫西遷,非常憎恨匈奴,想要找到一起攻打匈奴的國家。於是,漢武帝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人,張騫踴躍報名,被漢武帝選中。
公元前139年,張騫帶著隨從經過河西走廊的時候,被匈奴俘獲了。那時,匈奴很重視漢朝人才,匈奴單于——相當於漢朝皇帝——賜給他一個漂亮的妻子,還生了兩個兒子,但張騫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敦煌壁畫《張騫出使西域途徑Murano》
十年之後,匈奴人的監視放鬆,張騫找到機會逃跑了,他不是回到漢朝,而是向西去尋找大月氏。此時,匈奴逼迫烏孫進攻大月氏,大月氏西遷鹹海阿姆河流域。他先到大宛,請大宛送他去大月氏,然後到康居,最後到了大月氏。大月氏的老國王已經死去,新國王臣服於大夏,土地肥沃,沒有敵人,又認為漢朝太遠,報仇心態也沒有了。張騫到大月氏的宗主國大夏去,也沒有說服他們和漢朝合作夾擊匈奴。
在西域活動了一年多,沒有達到目的,只得回漢。中途,又被匈奴人抓住了,那時,單于死了,匈奴內亂,張騫找到機會,帶著妻子兒子回到了漢朝,向漢武帝報告了他在西域活動的情況。
張騫有一個大膽的推測,他在大夏時看到邛竹杖、蜀布,大夏人說是從南邊身毒國買來的,身毒國在大夏國東南幾千裡,大夏國在漢朝西邊一萬二千里,那麼,身毒國距離蜀應該不遠。
漢武帝聽說西部有那麼多大國,又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物產,就派遣使者開通了西南夷,但還是沒有到達身毒國。這個時候,已經幾次打敗匈奴,漢武帝有了信心,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同時派遣張騫帶領300多個副使,牛羊上萬頭,絲織品價值千萬,出使西域,到了烏孫,張騫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邀請這些國家派遣使節到中國來。
這次出使回來不久,張騫就去世了,但是,以後有更多的漢朝使節到西域去,西域有更多的使節到漢朝來,於是,西域的物產流傳到中國來。
《漢書·西域傳》記載:"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薄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馬中國本來就有,稀罕的是高大的汗血馬;蒲陶就是葡萄,文甲就是玳瑁,通犀就是犀牛,翠羽就是孔雀,巨象就是大象,師子就是獅子,狗中國本來就有,大雀就是鴕鳥。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這是說,葡萄和苜蓿開始引入中國種植。
下面,我把張騫通西域之後傳入中國的常見食物一一作個介紹。
1.葡萄。中國各地都有野葡萄,《詩經》裡有不少記載,《詩經·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藟累之" 這裡的"葛藟"就是野葡萄,是當時採集食物中的一種,現在還有,非常酸。不過,我們的先民一直沒有培植出栽種的葡萄,葡萄是張騫通西域之後,從新疆那一帶——大宛——引進的。
2.苜蓿。苜蓿是作為牧草引種的,但是,如果我們春天吃野菜,可以自己到野外採摘,選擇肥嫩的尖子,約兩三寸長掐斷,洗淨,要放比較多的豬油,爆炒,放點蒜子,一絲鹽和味精,一餐吃完。
野外的苜蓿
3.胡椒。《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土出象、犀、玳瑁、金、銀、銅、鐵、鉛、錫,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
天竺就是印度,胡椒生長在熱帶,所以,中國引種,也是在熱帶地區。
胡椒是調味品,煮肉類食物的時候,撒一點胡椒粉,或者放三四顆胡椒,煮出來的肉味更好,還能祛痰、止嘔、下氣。好處多多,建議經常吃點兒。
4.胡桃。胡桃就是核桃。張騫通西域之後傳入內地栽培,現在成了我們日常堅果之一。
但是,我查《史記》和《漢書》《後漢書》,都沒有找到胡桃記載。中國的考古發現,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發現的原始社會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有碳化核桃,中國科學院鑑定為普通核桃。其它還有很多地方有類似發現,同時,新疆和西藏等地都發現了原始胡桃林。那麼,胡字就僅僅是指現在中國境內西部的少數民族,而不是外國。因此,核桃屬於中國原產,但因為是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才日漸流行,所以,我把它列在這裡。
5.梨子。梨子是中國常見水果之一。
《齊民要術》引《西京雜記》日:"瀚海梨,出瀚海,耐寒不枯。"瀚海梨就是新疆梨。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蘢。"《詩經》裡的甘棠,指的是山野梨,又叫棠梨。內地有野梨,但不是栽培品種。
內地個大汁多的梨子,是從西部引進的。新疆香梨,至今可口。
春天欣賞梨花,夏天賞梨,是一件唯美的事情。
6.胡瓜。胡瓜就是黃瓜。
傳說,胡瓜種子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東晉十六國時期,石勒建立後趙,厭惡別人說少數民族是胡人,於是下令禁止說胡,胡瓜也就只好改名叫黃瓜,這種瓜也確實是黃色的。
老黃瓜剖開,取出種子,晒乾,裝瓶,明年種植,隨便何處,只要有水和泥土,它就會生長,七八片葉子的時候掐掉頂尖,從旁邊分枝,會結很多瓜。
自己動手,美味佳餚:老黃瓜刨皮,切片或小塊;鱔魚或者泥鰍一斤,洗乾淨,鱔魚切段;臘肉半斤,切片。鍋燒熱,下臘肉炒出油,下入幹辣椒、蒜瓣,略炒,加清水,加豆瓣醬,水開後下入鱔魚段或泥鰍,加一絲胡椒粉,大開後改小火,燉20分鐘,加半條老黃瓜,改大火燒開,再改小火,燉5分鐘,加一絲味精,出鍋。老黃瓜比較酸,代替醋,味道更好。
7.胡蘿蔔。凡是帶"胡"字的東西,都是絲綢之路開通後,從西域傳過來的。
一般文章中說胡蘿蔔是12世紀從波斯也就是伊朗引進中國的,南宋官方修訂的《紹興本草》新增了胡蘿蔔、爐甘石、錫藺脂、豌豆、香菜、銀杏等六種藥材。那麼,胡蘿蔔最初是以藥材的身份進入中國的,在中國只有800年曆史。但是,胡蘿蔔卻成了大家口中都喜愛的菜品。
我小時候尋豬菜的時候,經常碰到野胡蘿蔔菜,長得一模一樣,還有根,只不過是白色的。
自己動手,美味佳餚:炸胡蘿蔔。要過年了,買兩三斤胡蘿蔔,洗淨,切片,略微厚一點兒,撒一點鹽,一點味精,醃十來分鐘,拌入麵粉。鍋燒熱,放半鍋油,胡蘿蔔放入油鍋炸。邊炸邊撈,邊撈邊炸。可做冷盤。
8.菠薐菜。菠薐菜就是菠菜。
《新唐書》記載:"(貞觀)二十一年,(波稜國)遣使入獻菠薐。"波稜國就是尼泊爾,尼泊爾進貢的菠菜種子,來自於波斯。
現在,菠菜種植已經十分廣泛,新品種菠菜沒有澀味,也就是草酸比較少,老品種菠菜有澀味,最好用開水焯一下,去除草酸的澀味,口感才會更好。
9.香菜。香菜的學名叫芫荽,另一個名字叫胡荽,就是從西域傳來的菜。我們那兒叫臭菜。
據《博物志》記載說,"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胡荽種子歸,故名胡荽。"我在今本張華《博物志》中沒有找到這條記載,上引出自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10.茄子。晉嵇含撰寫的《南方草木狀》提到"茄樹。交、廣草木,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種茄。"這是說,茄子是從海上絲綢之路傳進來的。
《齊民要術》有種植茄子的具體方法。
自己動手,美味佳餚:煎茄子。白圓茄子兩個約一斤,切較厚的片,清水泡著。鍋燒熱,放菜油,炸好,放入茄片,小火慢煎,兩面煎。茄子煎軟之後,放青紅辣椒片,翻幾下,大蒜一個拍碎去皮改刀,放入鍋中,翻幾下,放一勺豆瓣醬,翻幾下,放一絲味精,一絲水衝散,翻幾下。蓋鍋蓋,微火或熄火燜十分鐘。起鍋時,開火,放入蔥段,翻幾下,出鍋。
這個菜我們六姊妹都沒有母親做得好吃,前不久姐姐問母親:"姆媽,我煎的茄子怎麼總是沒有您搞的好吃啊?"母親問她做菜過程,然後說:"哪個煎茄子還灈湯啊!"灈湯就是放水煮。我們現在煎茄子已經很少放水了。
11.豌豆。豌豆也是原產於伊朗以西,《齊民要術》有豌豆,說明南北朝以前就已經引種。
豌豆的種植非常簡單,隨處可點,有水有土就能發芽生長。豌豆有很多種吃法。
自己動手,美味佳餚:
豌豆芽。豌豆水發,三五天冒出白尖,淘洗乾淨,鍋燒熱,放少許油,爆炒,蒜子拍碎改刀,放入鍋再炒,放一絲鹽、味精,翻幾下出鍋。此菜有甜味。
豌豆苗(尖)。豌豆水發生苗,長半尺長,割取,留半寸再發兒再割。爆炒,下火鍋,都行。
豌豆莢。嫩莢剔去筋,臘肉切片,爆炒。老莢,水燒開,放入,放一小勺鹽,水開兩開,熄火燜一會兒,掰吃,特別清爽。
嫩豌豆。清炒;清水煮;與肉丸子煮湯,都可。
12.扁豆。扁豆就是蛾眉豆,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
紅色蛾眉豆
扁豆有紅色、白色幾種,嫩莢剔筋,爆炒後水煮爛吃。蛾眉豆種子,放肉類菜中煮,非常好吃。
13.木耳菜。木耳菜又叫湯菜等,雞蛋、肉丸子等做湯的時候放一把,滑滑的。
很多書裡面都說,《詩經》裡面的葵就是木葉菜,或叫落葵,它的種子落在地上,第二年會生出無數小苗,根本不需要播種,但是,需要間苗,需要鋤草。
14.萵筍。晉代葛洪《肘後方》有萵苣菜,可見在魏、晉之時,人們已經正式將它列入菜譜。萵苣是在晉代以前從西域咼國傳入中原的。
宋代陸游的《新蔬詩》雲:"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
自己動手,美味佳餚:炒萵苣葉。萵苣葉比同屬於萵苣類的生菜、萵蔴等更好吃。取萵筍嫩葉洗淨瀝乾,改刀兩三截,蒜子兩顆拍碎改刀,小蔥切碎。鍋燒熱,放油,最好加點豬油,大火,放蔥花,蒜子,迅速放入萵苣葉爆炒,放一絲鹽一絲味精,炒散,關火,起鍋。
15.西瓜。"西瓜"這個詞最早見於五代胡嶠《陷虜記》,胡嶠是宣武軍節度使蕭翰的書記,隨蕭翰入契丹,蕭翰被殺,胡嶠無法歸國,在契丹呆了七年,回來後,根據見聞寫成《陷虜記》。書中載:"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西瓜起源於東非,然後傳播到地中海東岸,隨後輾轉到了中亞,契丹人曾經建立到中亞的帝國,新疆甘肅一帶種植西瓜比較早。
南宋洪皓出使金國,被扣留十五年, 1143年歸國,帶回西瓜種子,開始在江南種植。他在《松漠紀聞》中寫道:"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年則變黃,其類甜瓜,味甘脆……予攜歸。"
16.石榴。西藏地區有野生石榴,但栽培品種卻是張騫通西域後從西域傳入。
晉·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
我小時候吃鄰家石榴,澀口,不好吃。後來遊陝北,吃北方大石榴,清甜,真美味!
我們還是欣賞一首詩詞吧,石榴花太美了。
歐陽炯《南鄉子》:
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
日暮江亭春影淥,鴛鴦浴,水遠山長看不足。
畫舸停橈,槿花籬外竹橫橋。
水上游上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裡住。
17.無花果。唐朝時從波斯傳入。秋天無花果成熟摘吃,味道甜度適中。晒乾之後,甜度增加很多,沒有鮮果好吃。
18.綠豆。北宋僧人文瑩在其撰寫的筆記中記載,宋真宗曾派使者從西天求得綠豆種子。
野綠豆
這是野綠豆。根、莖、葉、莢一模一樣,老了的莢掰開,米是黑色的。不,莖多半是纏繞莖,綠豆多半是直立莖。
不管怎樣,綠豆已經在中國生根開花900年了。
自己動手,美味佳餚:雜骨燉綠豆。買一斤豬雜骨洗淨,綠豆半斤洗淨。陶缽,豬雜骨放入,兩片生薑,一片泡菜,清水高過豬雜骨,約陶缽四分之三處。大火燒開,改小火,燉一個小時,放入綠豆,大火燒開,改小火,燉20分鐘。出鍋時,放入少許鹽、味精、蔥花。吃肉喝湯,清熱去火;比平常綠豆湯更柔軟,口感更好。
19.絲瓜。最早記載絲瓜的是南宋孝宗時期的《衛濟寶書》,書中有5處提到了絲瓜,以絲瓜汁作副藥調飲,指出:"生者佳。冬日無,可於霜前收,臨時末之,以傅。生者則細切,石臼中杵絞汁,以一盞當一兩,不用醋調,只用汁調更佳。此物亦有陰陽,長瘦為陽,短肥為陰,可偶用之。"
絲瓜最開始是作為藥進入人們的視野的,好吃,於是上了餐桌,進入平常人口中。
20.胡麻。胡麻即脂麻、芝麻,《齊民要術》有這一名稱,可惜沒有詳細介紹,但至少可以說明,南北朝時期,北方就有種植,只是不太普遍。
我小時候上學要經過大隊榨房,會傳出特別的香味。中午的時候,我們會偷偷蹩進榨房,看見炒好的芝麻鋪在地上,乘大人不注意,迅速抓一把裝進口袋,迅速跑出榨房,然後每次掏一點出來吃,搞得滿教室都是香氣。
我後來在一本書上看到,古時候人們把芝麻放在水裡煮,芝麻油會浮出水面,把油舀進油罐,可以慢慢享受。可惜,我現在怎麼也想不起來,是怎樣的一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