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讀:打家劫舍,巧取豪奪。對於土匪,古人可沒少用犀利的詞語來進行評判。在土匪的眼裡,沒有道理,沒有王法。任何壞事只要他們想,就沒有不敢做的。不過世事皆有例外,古代的考生雖然身上都帶著豐厚的盤纏,但土匪們卻不敢動。

幾萬人趕考,只為300個名額

讀書人自古有之,他們寒窗苦讀,為的就是有朝一日榜上有名,不僅可以光宗耀祖,還可為民出力,施展自己的抱負。

不過這科考之路並不簡單。

在明朝之前,想要參加科考的考生都需要自學,所謂“十年寒窗”就是如此。但從明代開始,教育方式發生了改變,國家開始實行公辦教育,就是學校教育為主。

而最基礎的學校被稱之為“縣學”,縣學畢業一般要讀九年書,九年之後可以參加縣試,透過之人就可以成為童生。

有了童生的資格之後就可以參加府試來獲取秀才的身份。

之後再去參加鄉試來獲取舉人身份。

然後就進京參加會試,來獲取貢士身份。而每屆會試共產生300名貢士。

最後,這300名貢士就可以參加最高級別的殿試,錄取的人就可以得到進士的身份,其中進士的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以及探花。

縱觀古代學子的整個科考過程,最短歷時十多年,最長的致死未得。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特別突出的學子。比如明朝的奸臣嚴嵩,他幼年時的聰慧遠近聞名,因此縣太爺特別向中央學正舉薦,學監查閱資料後特批9歲的嚴嵩可以縣學畢業,次年嚴嵩參加縣試就成為了童生。

雖然有這種情況,但畢竟是少數,只有那些天資聰穎的孩子才能有這樣的待遇。而一般的學子還是免不了也經過漫長的科考之路。

不過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參加會試。會試可謂是學子們的最後衝刺,只要考中,最低也是一個七品的縣官。

趕考一次,需要花費多少銀子?

上京參加會試可不簡單。對於路途近的考生還好,一些邊遠地區的學子想要參加一次會試可不容易,先不說路途遙遠,光路費就需要不少。

根據《明史》以及《清史稿》的記載,偏遠地區上京趕考的學子,最多需要準備200兩銀子的盤纏。

即便是一些寒門子弟,也需要準備至少100兩銀子作為路費。

當然,這些銀子基本不需要考生自己出。

首先國家會根據考生的路途遠近來給予補助。比如家住安徽的學子上京趕考,那麼他就可以得到50兩銀子的補助。

此外宗族內部也會給學子提供一些路費,畢竟科考是關乎於一個宗族的未來和希望,這個時候不出力,還要宗族做什麼。

還有就是地方的一些地主富戶也會資助。這些富戶會對一些看好的考生進行資助,也等於是一種投資。失敗了也就損失一些錢財,但如果成功了,那麼很可能就會坐上快車道。

不過話說回來,考生們的身上既然帶著如此豐厚的路費,那麼他們在漫長的趕考路上遇到了土匪怎麼辦?

按照一個考生攜帶100兩計算,每年全國上京趕考的考生多達幾萬人。如果按土匪搶劫100個考生計算,那就是1萬兩白銀,這可是一筆天大的財富,難道土匪不會眼紅嗎?

原來古代上京趕考的考生在出發前,官府都會發一塊寫有“奉旨會試”或者“禮部會試”的旗號。

這麼做有兩個目的。

其一這個旗號綁在腰間,可以防止土匪打劫。第二可以配合當地頒發的,寫明瞭考生詳細體貌特徵的浮票來辨別考生身份,防止有人渾水摸魚冒充考生考試。

而國家對於考生的人身安全也是極為重視,畢竟這些考生中不乏一些學識淵博,有治世之才的人,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如果因為被土匪搶劫或殺害,那麼對國家將是一種最為沉重的打擊。

因此國家對於打劫考生的行為是零容忍,發現一個剿滅一個,絕不留情。

即便是有些土匪鋌而走險,並毀屍滅跡。但考生一般走的都是官道,一路上也都有住宿資訊。如果考生在某個地方失蹤,只要追查下去,誰也逃不掉,最終也是落得個被剿滅的下場。

土匪們深知其中的利害,因此寧願打劫過往客商,也不敢打劫考生的盤纏,不然面臨的將是滅頂之災。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史》、《科舉》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三十三.老照片背後的航海故事——回到主船隊的“秋河”輪 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