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夏世祖始文字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嵬名囊霄,可能很多人都會懵圈,這哥們兒是誰呀?但要是換成夏景宗李元昊,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你說這個抖M啊!
的確,李元昊的知名度能把嵬名囊霄甩出八條街去,很多人都知道西夏開國皇帝就叫李元昊,卻不知道他還叫趙元昊、嵬名囊霄。
今天,猴格就專門來說說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姓名問題,看他到底姓李還是姓趙。
如果說元昊的老對頭官家仁宗趙禎童鞋,是史上老孃最多的皇帝,那麼,元昊就是史上姓氏最多的皇帝。
元昊本姓拓跋,又姓李,還姓過趙,最後自己改姓嵬名,又被人訛傳姓元,一個人五個姓氏,堪稱史上姓氏最多的皇帝。
可能會有人不明白,咋這麼複雜捏?不是應該你爹姓啥你姓啥?怎麼到元昊這兒,還搞姓氏大批發了呢?莫急莫急,且聽猴格慢慢道來。
眾所周知,西夏國是党項人建立的國家,從唐朝末年割據夏州,經過幾代人的經營擴張,最終開宗立派、建立國家,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而夏州政權和中原政權的關係,也幾經轉變,從一開始的依附順服,到被羈縻拉攏,再到建國獨立、割據一隅,党項人就在蛻變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成功擠進東亞國際圈,成為其中一員。
原本姓拓跋氏的西夏割據主們,就是在依附中原王朝的過程中,接受中國賜姓,所以他們才今天姓李、明天姓趙的,因為李氏和趙氏都是大國賜姓。
夏州拓跋氏曾經兩次接受賜姓李,第一次是大唐貞觀六年(632),元昊的始祖拓跋赤辭率眾內附大唐,被貞觀大帝授為西戎州都督,並賜姓李。
第二次是大唐中和三年(883),党項人拓跋思恭參與圍剿大齊皇帝的戰事有功,被唐僖宗李儇封夏國公,賜姓李,真正的開始割據夏綏銀宥。而李思恭的弟弟李思忠就是元昊的六世祖。
從史籍記載看,第一次賜姓後,拓跋氏並沒有當回事,因為不管是拓跋赤辭,還是拓跋守寂、拓跋乾暉,再到拓跋思恭,都沒有自稱過李赤辭、李守寂、李乾暉過,拓跋思恭被賜姓李氏之前,也只是拓跋思恭。
直到被第二次賜姓後,拓跋思恭兄弟及其子孫後裔,才開始姓李,李思諫、李思忠、李仁祐、李仁福、李仁顏、李彝超、李彝殷、李光睿、李繼捧、李繼遷等等都姓李,而不姓拓跋了。
再從李繼遷在聯絡眾豪酋時說的話,“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旦絕之,爾等不忘李氏,能從我興復乎?”就可以知道,他們是自己放棄本姓拓跋,以李氏自居的。
這就是李元昊祖上從拓跋氏改姓李氏的經過,那他們又怎麼從姓李改姓趙呢?也是因為賜姓。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五月,新任定難軍留後李繼捧因為彈壓不住親族內訌,就獻地大宋請求歸附,被宋太宗趙炅召入朝(不要再問我趙炅是誰了,我都解釋累了)。
屬於李氏五服之內親屬的李繼遷也在被召行列,年僅20歲的李繼遷不願意任人宰割,就詐稱出葬乳母逃奔地斤澤,扯起恢復祖宗基業的大旗反抗宋朝。
雖然李繼遷一直被宋軍圍殲,但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屢敗屢戰,和宋軍進行遊擊戰,還投靠契丹國借力打力發展自己的勢力,讓趙炅心力交瘁又無可奈何,遂在端拱元年(988)五月,重新任命李繼捧為定難軍留後,並賜名趙保忠,讓他回夏州招降李繼遷。
讓趙炅沒想到的是,李氏兄弟玩起左右通吃、腳踩兩隻船的戲碼,李繼遷把李繼捧介紹到契丹國,接受契丹給的封爵;李繼捧又對大宋說李繼遷有悔過之心請求歸降。
趙炅就在淳化二年(991)七月,授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賜名趙保吉,同時授李繼遷的弟弟李繼衝為綏州團練使,賜名趙保寧。
這,就是夏州從李氏變成趙氏的始末。在面對趙宋時,李繼捧就是趙保忠,李繼遷就是趙保吉;但他們面對契丹國時,自然還是以李繼捧、李繼遷自居的,要是對著契丹遼國還自稱趙家人,那就太沒眼色了。
趙炅當然也不是傻子了,眼看李繼遷在宋國邊境的騷擾就沒怎麼停過,誰還相信他有悔過臣服之心?
因此,在淳化五年(994),氣憤難平的趙炅就命小舅子李繼隆大舉出兵,去討伐夏州趙保吉,並削除趙保吉所賜姓名,複稱李繼遷。
按說朝廷已經把所賜的姓名收回了,你趙保吉就恢復李繼遷的本名了,就不能再聲稱自己是趙家人了。
但對李繼遷這樣的政治流氓來說,你單方面的削除賜姓關我毛事,我該搶劫你就搶劫,該對你進貢就進貢,在進貢的時候,李繼遷仍舊大言不慚的自稱趙保吉,把二皮臉玩得非常溜。
面對如此無賴表臉的李繼遷/趙保吉,趙炅那廝也只能甘拜下風,你自稱就自稱吧!俺們是管不了了。
後來,由於李繼遷侵擾邊境的越發頻繁,把趙炅氣得火冒三丈,就於至道元年(995)九月再次下詔嚴責,並重申削除李繼遷所賜姓名的指令,再次剝奪李繼遷姓趙的資格。
至道三年(997)三月二十九,趙炅駕崩,太子真宗趙恆即位,李繼遷就故態復萌再次詐降,向趙恆上書稱臣。
趙恆儘管明知道李繼遷對他不是真心的,還是順水推舟的接受,於當年十二月,授李繼遷定難軍節度使,復賜姓名趙保吉,這是李繼遷第二次被大宋朝賜姓趙。
(至道三年997十二月)於是李繼遷遣使修貢,求備藩任。上雖察其變詐,時方在諒闇,姑務寧靜,因從其請,復賜姓名、官爵。甲辰,以銀州觀察使趙保吉為定難節度使,遣內侍右班都知張崇貴齎詔賜之。(長編卷42)
從此,重新成為趙家人的夏州割據主李繼遷,在面對大宋朝廷時,就是趙保吉,他死後,他的兒子就是趙德明,趙德明死後,他的兒子就是趙元昊,這,就是趙元昊名字的由來。
也就是說,元昊在面對宋朝時,或者宋朝人提到元昊時,他就是趙元昊,宋朝人是絕不會稱呼他為李元昊的。只有在面對契丹遼國時,元昊才是李元昊,當時稱呼元昊為李元昊也只有遼國人,因為遼國絕不對用宋朝的賜姓來稱呼他為趙元昊的。
所以說在趙德明死後,元昊繼位初期,就一直用的是中國賜姓趙元昊,直到宋人張元、吳昊來投後,才放棄賜姓,自號“嵬名氏”,自稱吾祖,又稱兀卒、烏珠,有“青天子”、“可汗”之意。
雖然元昊改姓嵬名的時間並不確切,但無非是明道元年(1032)襲位後,或者是張元、吳昊投奔後,總之,是在他建國之前,就放棄唐宋賜姓,改姓嵬名。
宋景祐五年(1038)十月,嵬名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自稱世祖始文字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建元天授禮法延祚。活著就自定廟號的皇帝,元昊是第二個,猜猜第一個是誰?
宋寶元二年(1039)正月,大夏皇帝元昊上表仁宗趙官家,說他原本是拓跋元魏後裔,備受西北各族擁戴,已經正位皇帝,要求宋朝給予正式承認。
元昊的僭越行為可把趙官家氣壞了,在當年六月,下詔削除趙元昊的官爵賜姓,從這時候起,宋國官方再次單方面剝奪夏州割據主的賜姓,此後再也沒有賞還,也就是說在趙官家眼中,元昊沒資格當趙家人了。
對於元昊立國稱帝的事,大宋朝野上下也是議論紛紛,民間都以為元昊自稱元魏後裔,是重新恢復元氏的姓氏了,所以,歐陽修還把元昊改姓元氏的流言當成真事記在《歸田錄》裡。
此後,元昊透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終於逼迫宋朝承認夏國的存在,雙方開始議和,經過協商,元昊同意換掉宋人膈應的“吾祖”,更名囊霄,並取消帝號向大宋稱臣。
慶曆四年(1044)十二月,雙方簽訂和議,趙官家禎冊封嵬名囊霄為夏國主,永遠為大宋藩輔。(從詔書內容看,並沒有看到官家重新賜姓給元昊的記載。)
總之,從這時候起,嵬名元昊就成了嵬名囊霄,宋朝人提到他要麼叫趙元昊,要麼叫嵬名囊霄。當然,遼國人依舊叫他李元昊。
所以說,夏景宗元昊,稱帝后的名字就叫嵬名囊霄,李元昊、趙元昊、以及嵬名元昊,都是他的曾用名。
作為現代人不用考慮宋、遼立場,自然是想叫他哪個名字就叫他哪個名字,不管是趙元昊,還是李元昊,抑或是嵬名囊霄,都知道是指代夏景宗即可。
關於元昊家族的姓氏問題,後來還有點小余韻, 在元昊死後,兒子涼祚即位,曾在嘉祐七年(1062)向大宋請婚尚主,趙官家禎不願意,就以往昔曾給涼祚家先輩賜姓趙為由拒絕求婚,你們原來當過我們趙家人,同姓不婚曉不得嗎?
可能是因為拒婚的事,涼祚就在次年(1063)七月派使者弔唁仁宗趙禎時,向宋英宗趙曙請求重新改回唐朝的賜姓李氏,讓宋廷很不高興,大唐都亡多少年了?你還上趕著當李家人?老實的遵守慶曆盟約、姓你們嵬名不好嗎?
反正不管宋朝高不高興,涼祚還是在本年恢復姓李,當然,嵬名氏也沒有廢棄,所以,夏國皇室又姓李,也姓嵬名,還有文獻記載姓拓跋呢,三姓同時使用。
不過,站在宋朝立場上,在宋人的記載中,夏國皇帝一直是被稱之為趙元昊、趙秉常、趙乾順的,一直到南宋後,乾順之後的皇帝才沒有再被冠以趙氏。
就是這樣。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