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鮮戰爭正式打響。受人道主義精神驅使,加上對邊境問題的多方考量,毛澤東連同其他領導人嚴陣以待,派遣數萬志願軍,和美軍的飛機大炮硬生生鬥了個底朝天,可算是把這群鼻孔朝天的洋鬼子打得叫苦連天,向我們發來“和平休戰”的談判公文。
然而,美軍狡猾無恥,見我軍有所鬆動便蹬鼻子上臉,絲毫沒有和解者的誠意。
既然如此,我方自然也不會一味忍讓,一紙合約就這樣徹底談崩了。
在這之後,我黨意識到長久打消耗戰並非權宜之計,面對毫無下限的敵人,只有真的戳到它的心窩子了,才能換來對方的尊重。
那麼,如何又省力、又有效地把對手打得稀巴爛就成了中央最關心的問題。
正在眾人焦頭爛額之際,毛澤東率先站了出來,他提出“劃分多塊,逐一擊破”的“零敲牛皮糖”政策,透過一場場小戰役的積累,瓦解美軍整個防禦工事,得到了大部分人的首肯。
這一戰術的推出,使得我軍湧現出了一大批“冷槍冷炮”的精英人才,他們分散四方、單打獨鬥,用自己的高超技術暗殺敵人,日積月累下來,便成為了一股極強大的勢力。
而在這群冷槍英雄中,要是論資排輩起來,有個人必然是裡面的大哥大——張桃芳。
不過事實果真如此嗎?事實上,還有一個人,他的冷槍技藝,可才真是讓所有人自嘆弗如,這個人就是鄒習祥。
勤學苦練成天才,一槍打死美國佬鄒習祥出身農民家庭,一窮二白,家裡最多的不是糧食而是孩子,因此很早就得為生活發愁。
不過他的叔叔伯伯都很會打獵,因此鄒習祥很早就做他們的跟屁蟲,上山打野豬,下水叉魚蝦,練就了生龍活虎的好身板。
他的射擊本領也是在跟隨親戚們一起練火槍練出來,可能本身就酷愛打槍,鄒習祥把全部心力都投注在這項愛好上,很快技藝就一天天精進。
儘管算是刻苦鑽研出來的天才,但良好的基本功的確為他後來的冷槍事業增色不少。
年滿19歲後,鄒習祥順應時代大潮也報名參加了志願軍,一開始大家只以為他是個憨厚老實的年輕人,沒想到到了戰場上,那可真是給大夥露了一手。
據說鄒習祥所在的部隊就在敵人鄰近處,因此他們的任務重心就是要偵測敵人動向,敵動我動,敵不動我還得悄悄動。
有一天,鄒習祥就發現有情況,在敵人那頭,七八個美國士兵都圍著一個長官模樣的人。
顯然是透過望遠鏡在觀察什麼,還完全不做什麼掩蔽,就是明目張膽地窺視我軍陣地。這可是赤裸裸的挑釁!
鄒習祥怒火中燒,掏出槍桿子就是“叭”地一下,當場把那長官的腦殼打個對穿,嚇得幾個小兵五六不分、抱頭鼠竄。
由於是擅自主張,鄒習祥不敢隱瞞情況,馬上向上級反映了這一情況。
領導雖然怒斥其“膽子肥了”,但受到當時大環境的影響,很快就表揚了這一舉動,鼓勵他“多多益善”。
這一下子可不得了,鄒習祥發揮了其神射手的潛質,這裡一個,那裡一個,一天能幹掉七八個心懷不軌的美國兵,打冷槍可真是打出了大名堂。
很快,團裡開始意識到這群冷槍英雄的價值,遂把各隊中有才能的戰士都集結在一塊,專門設立了實戰訓練場帶他們打靶練習,鄒習祥自然也在推薦人選之列。
一時之間,“冷槍冷炮“運動風靡整個作戰團,冷槍英雄也像雨後春筍般,瘋長在敵人措手不及之處。
不到半年時間內,這些獨立狙擊手就統共幹掉5.6萬美國兵。別看這數字不算龐大,但這可相當於兩個師團的數量!
尤其在當時那個年代,狙擊步槍還沒有在我國得到大量普及,鄒習祥、張桃芳等人都是拿著土槍土炮和美國的先進武器對著幹,能有這樣斐然的成績,只能說中國確實是個人才輩出的好地方!
冷槍排長顯神威,扭轉乾坤真英雄1952年,戰爭的大火燒到上甘嶺一帶,終於演變成一場浩浩蕩蕩的苦戰。
受地形影響,聯合國軍異常兇猛,如餓狼撲食般集結火力猛攻我方陣地,所幸我軍十分英勇,打退了他們的進攻。
但敵軍依舊死性不改,喪心病狂地用飛機大炮實行連續轟炸,不要命地朝中方前沿駐紮地推進,大有削平三角山的險惡意圖。
當時鄒習祥擔任連隊中的機槍排長,帶領著一眾機關兵奮戰在前線坑道內,與敵人不分晝夜死磕到底。
但由於雙方人數差異巨大,後方補給又沒及時跟進,我軍漸漸體力不支,傷亡慘重,幾位關鍵領導人也不慎英勇就義,局勢低迷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情況下,鄒習祥發揮了他臨危不懼的領袖風範,他一面指揮著剩下的隊友分散排開,注意隱蔽,一面自己手握機關槍來回轉移,吸引敵人視線的同時分散火力。
同時,他還鼓勵隊友充分利用手榴彈和手雷的作用,在這樣的默契配合下,我軍又一次打退了敵人的猛攻
然而,再怎麼鐵打的硬漢也是肉做的,隨著敵人進攻愈發猖獗,無水無糧無傷藥的現狀又擺在眼前。
我軍無奈之下只能一退再退,轉移至另一條坑道休整,就這樣居然也扛了它七天七夜。
在第六天晚上,鄒習祥痛苦地看著昔日戰友傷勢加重,屍體越堆越高,終於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殺出重圍請求支援。
他的計謀雖然冒險,但已經是眼下最好的辦法,於是得到了眾人支援。
趁著月黑風高之時,鄒習祥摸黑跳出坑道,朝著側邊的小樹林跑去,夜晚巡邏計程車兵很快就發現了他。
隨之而來就是一陣亂射,鄒習祥連滾帶爬地滑下山坡,這才逃過一劫,不過他也不幸受了些傷。
黎明時分,鄒習祥忍著痛苦找到營指揮所,緊急彙報前線戰況,大部隊聞言馬上派出增援部隊組織強大火力,誓要保住前線戰士的生命,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終於算是挽救了當前萬分火急的局勢。
不過等到鄒習祥包紮傷口馬上回到部隊後,依舊有很多戰友頂不住險惡的環境,在彈盡糧絕之下痛苦死去了。
上甘嶺一役,可謂是集慘烈和輝煌於一體的一場惡戰,我軍犧牲數萬萬解放軍戰士,耗損物資金錢近百萬,成功打退聯合軍隊的狼子野心,為日後朝鮮戰爭的巨大勝利奠定了國際聲勢。
經此大戰,鄒習祥一夜成名,後來我國專門針對上甘嶺拍攝了歷史紀錄片,鄒習祥和他的部隊應邀全程出鏡。
在回顧戰爭慘痛之中,也為我們揭露了前線戰士的生活點滴,極富教育意義。
改革開放後,曾有人專門對鄒習祥和張桃芳二人的史料做過研究。
透過嚴格資料比對,發現張桃芳一生擊殺的敵人數量214人,而鄒習祥比他少了11個,為203人。
但資料組又比對射擊方差後,發現鄒習祥殺這些敵人只用了206發子彈,張桃芳則是他的兩倍居多,為436發子彈,可見鄒習祥才是真正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張桃芳雖然亦有可取之處,業務能力和鄒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相形見絀了。
然而,作為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志願軍英雄,鄒習祥卻並不在意別人拿他的槍術指手畫腳,更不介意和張桃芳進行比較。
在後來的一次新聞走訪中,有人與他談起了抗美援朝的這段過往,鄒卻一點兒沒提及自己的豐功偉績,反而不斷地懷念往日的戰友情誼,感嘆戰爭的殘酷和祖國力量的偉大。
可見這段經歷對他而言是如此的難以忘懷,以至於都是頭髮花白的老人了,他還能記起每個老戰友的名字,記得他們的音容笑貌,記得他們的絕代風華。
1956年,鄒習祥復原回到老家,致力於家鄉建設。因為老人在世時非常低調,他在抗美援朝中的威名家人們都不知曉,鎮裡也只知道他是一名神槍手。1993年,一代英雄因病去世。
或許對鄒習祥而言,彈無虛發的天才狙擊手才能並非他最在意的財富,在那個戰火紛飛,為祖國做建設的年代,他和許多人一樣都只是個一腔熱血的愛國青年,只要能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家衛國,那就是莫大的榮耀。
誰還會在意那些有名無實,終將在歷史長河裡湮沒的真假頭銜呢?
正如他在採訪中所說:“為了獲得全人類的福祉,許多同志都喪失了他們寶貴的生命。我們現在能活著的每一個人,能有今天;我們的祖國,能有今天,都是靠著無數前輩的鮮血所換來的!先烈啊,我親愛的戰友們!即便你們在身死他處,天各一方,你們的豐功偉績,我們永不會遺忘的!”
每一個保家衛國的同志,不管他有沒有驚人的天賦,他們所做出的貢獻,我們必將永生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