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說法,實際上是古代對年齡的一個稱謂。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有的人對這種年齡稱謂不清楚,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普及一下,在古代各個年齡階段的稱謂:

襁褓:泛指一歲以下

孩提:兩至三歲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注:髫,是指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黃口: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注: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特指女子:

金釵之年:指女孩12歲

豆蔻年華:是十三歲的女孩

及笄(jī)之年:指女孩15歲

碧玉年華:指女孩16歲

桃李年華:指女孩20歲

花樣年華:指女孩21至23歲

花信年華:指女孩24歲

特指男子:

束髮:指男子十五歲

注: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

注: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指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指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指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指六十歲

古稀:指七十歲

(mào)(dié):指八、九十歲

注:一般耋指八十歲,耄指九十歲,耄耋就是在八十至九十歲之間的老人。

鮐(tái)背: 指九十歲

期頤( yí):指一百歲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若漢宣帝沒有之前的九死一生,哪有後來功蓋千秋的“孝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