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贏駟,十九歲即位,他雄才大略,治國有方。沿用商鞅之法,使秦國國力強盛,西平巴蜀,東出函谷。為秦國一統天一打下了堅實基礎,公元前325面稱王,成為秦國第一王。然而這位雄才大略的王,上位之初卻車裂了商鞅,而自己也蟄伏了三年之久。這是為何呢,我們今天來諞一諞。
首先,商鞅變法在秦國是成功的。變法後使秦國國力強盛,人民富足。老百姓是很純樸的,誰讓我有飯吃,有衣穿。那麼我就尊敬誰,說誰好。但這在君王看來是大大的威脅,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秦的民心全部都在商鞅這,置贏駟於何地呢?所以商鞅必須處死。但處死之後,民怨必定沸騰,怎麼辦。那就不解釋,不爭論,躲起來唄。所以殺了商鞅,贏駟為了堵住秦國老百姓的悠悠之口,躲進了深宮。
第二秦孝公去逝後,當時被變法傷筋動骨計程車族宗親勢力又迅速抬頭了。在他們的逼迫之下,贏駟才殺了商鞅。這使得贏駟很是不爽,堂堂一國之主,竟被一批老不休逼迫,可是商鞅又不得不殺。商鞅被殺後,這些士族宗親便順理成章的掌握了秦國國政。但贏駟是有自己的一套治國方針與指導思想的。當然是看不上那些士族宗親的治國理念的。跟他們在一塊商討秦國的發展大計,估計贏駟會殺人滴。但贏駟剛即位,屁股還沒暖熱,不確定因素太多,而此時計程車族宗親勢力是很強的。沒法開展抱負的贏駟只有避其鋒芒。既然看不上,道不同,那麼就一個字等。因此贏駟索性把國政全部交給個士族宗親,眼不見為淨,讓他們去折騰,自己躲進深宮繼續修煉去了。
第三,秦國當時是很不穩定的。一方面是士族宗親把持了國政,想讓秦國開歷史的倒車。一方面是支援把商君之法繼續堅定不移地執行下去的少壯派。這兩方面到底如何取捨,如何決斷,全在贏駟一人身上。如果處理不好,那麼秦國贏駟就有可能步入萬劫不復之地。但如何處理,如何決斷。這都需要時間,需要機遇。贏駟躲起來,他在觀望,在看兩方面勢力的優勝,因為這是一個重中之重的抉擇。贏駟他要用心思考,用心觀察,不想在朝堂之上聽兩方面的逼逼叨。因此,躲入深宮,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第四,躲入深宮,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給自己選擇培養一批跟自己志同道合的辦事人員。因為贏駟明白,無論幹什麼都需要人,都需要跟自己一條心得人。雖然士族宗親也有人,但那些人靠的住嗎?還有商鞅派系留下來的人,那些人都是很有能力的,但那也是不能用的。贏駟要的是完全能聽從自己的的一批人才,他指哪就是哪。然而新班子的組成只能秘密進行,因為到時這是贏駟的一支奇兵。所以贏駟躲起來,給迷惑外人。
三年後,贏駟帝位穩固,新班子已建成,贏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收回了政權,借商鞅之事處死了士族勢力,同時也平息了民怨。可以說三年的蟄伏,贏駟的選擇是對的,也成了最後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