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這三場大戰役是東漢末年三國曆史上的重要戰事,它們決定著當時天下的歸屬和大勢的走向。三場大戰都有著一個共通點: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勝敗結果往往出乎世人的預料,每場戰事的勝負走向全掌握在一個人或幾個人手中。官渡之戰讓曹操登臨天下第一諸侯的寶座,赤壁之戰使得三國鼎立漸顯,夷陵之戰讓蜀吳翻臉卻在後來兩者關係更近一步。夷陵慘敗吹起劉備和蜀國的哀樂,一度讓東吳和曹魏以為蜀漢即將滅亡,天下將走向新的一統。東吳是後悔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蜀漢滅了自己亦是獨木難支;曹魏是開心的,慶幸東吳這個豬隊友是自己對立方,幫自己解決了大難題。可是事情發展逐漸出乎曹魏和孫吳的預料,蜀漢竟然未滅,反而愈發強盛起來。而創造這奇蹟的人正是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竟有如此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蜀漢昭烈帝劉備傾舉國之力為關羽報仇的夷陵之戰慘敗,死傷青壯勞動力無數,活下來的大部分也有殘疾。蜀漢人口本就較少,比不上孫吳,較佔據中原地帶的曹魏更是不用說了。戰敗訊息傳來,舉國譁然,原先劉備連年用兵,早就引起民生凋敝,本土豪強不滿,本來夷陵大戰就不得益州本土勢力和蜀漢朝廷大部分朝臣的支援。結果如此慘敗,怎會不落井下石,人心浮動。實在是內外交困。

劉備駕崩劉禪登位後,南中蠻族和豪強先後起義造反殺地方官,要麼自立割據,要麼投降孫吳,反正蜀漢國內烽煙四起,樂土不再。夷陵之戰最直接的影響:蜀漢領導班子,即劉備從益州外面帶進來的重臣和老臣戰死,原先要留給劉禪執政的政治和軍事班底全賠進去了。死敵曹魏頻發招降令(孫吳已經表面臣服曹魏),天下只剩蜀漢未臣服曹魏;“盟友”孫吳虎視眈眈,一面說著和議,一邊又在生事使絆子。用最近特別流行的話說:我太難了。蜀漢太難了,諸葛亮太難了。

蜀漢有著天下正朔的名頭,在此命懸一線的關頭一點用都沒有,諸葛亮一人身肩復興漢室的重擔壓力,只要他點頭投降曹魏,相信沒多少蜀漢臣民會反對。無它,蜀漢就像風中燭火,說不準馬上就滅了。這不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了,而是你身處漩渦,幾乎所有人所有事都不利你。對,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沒放棄,還是沒放棄初見劉備的誓言: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諸葛亮開始一手操辦復興蜀漢的大業,先《正議》表明自己天下正朔的根本立場,怒斥篡漢的曹魏;再主動且大力地推動與孫吳結盟,共同抗擊曹魏;再將國內大小叛亂一一平滅;最後,閉關鎖國,休養生息。最後一步是最關鍵的,蜀漢興盛、孫吳結盟和北伐中原的根本物質基礎。興修水利水旱從人、移民漢中恢復經濟、打擊豪強輕徭薄賦、以農為本規模種田、鹽鐵官賣增加國庫等,這一物質基礎打好打牢固,那些政治、制度、監察、軍事、外交、民生、人才、經濟等方面自然而然地也起來了。並且諸葛亮還為蜀漢發明創造出很多民生和軍事工具。

在短短六年時間裡,蜀漢實現“社會安定,物殷國富,政修民理,以弱為強”的目標,還北伐中原差點成功,就算失敗也為蜀國移民來數郡人口,打得關中震響,魏明帝曹叡御駕親征。現代很多人說諸葛亮這不行那不行,這不對那不對,但他為蜀國做出的這些功績都是假的、史書亂說的嗎?諸葛亮本來可能就是個謀士文臣政治家,但時勢所逼,把他逼成一個能文能武、能發明能創造的三國全才。

陳壽在西晉年間冒著司馬氏的威脅編撰一書,名《諸葛亮集》,內有一批語: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有些人,不和他身處在同一個時代,是很難體現他的偉大和厲害。因為有時文字的表達太過無力。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三國十大守城戰中,哪個防守成功的“含金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