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戰略眼光

魏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地理的四個自信,再加上魏文侯,魏武侯兩代領導人勵精圖治,魏國經營的蒸蒸日上,成為了戰國初期的第一大國。

不過僅僅幾十年後,傳到魏惠侯時,這個強大的政權卻迅速的衰敗了,具有如此優勢的魏國卻沒有打好手中的好牌。

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說法是魏國沒有和周邊搞好關係,導致諸多國家一起來對付他。

有的說法是魏國連年征戰,窮兵黷武導致國力虛耗。

有的說法是馬陵大敗後讓秦國鑽了空子,盡失河西之地。

說法有很多種,但都不是根。

真正的原因,在於沒有一個明白人來真正的幫魏國分析一篇屬於它自己的《隆中對》。

魏國從最開始那一天,它的戰略方向就錯了。

魏的夢想,一直是逐鹿中原,它的眼光,始終瞄準著中原之地。

魏國的戰略方向一直在瞄準右邊那片藍色的的河內地,左邊的河西河外河東卻並沒有下大功夫。

為什麼?

因為河內的成本低,收益高。

河內地屬於中原,中原之地土壤肥沃豐饒,糧食產量高,而且地勢平坦,便於部隊投放,中原當時的國家大多是一些中小諸侯,力量不強,向這一帶用兵損失較少,收益較大。

除了成本上合算外,中原之地還有另一部分利好。

這塊地方自古是中華之正統,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政治上的意義也比較高。

在經濟與政治的雙料美味下,魏沒有能夠扛住誘惑。

魏國自三晉分家後,除了早期在吳起的建議下向西開拓,後面一直用武的地方,基本都放在了中原,也就是在地形中最差勁的河內之地。

河內之地本來是魏國最小的一塊領土,但在魏國一代代的耕耘下,漸漸成為了最大的一塊。

這一片經濟強區好是好,但問題就在於誰都知道它好。

追女神的同志們一定得想好了,除非你有高女神一個數量級的護城河優勢,否則還是儘量離女神遠些好。

活的輕鬆點吧。

魏國的河內地被齊,楚,韓,趙四大國包圍,還有宋等小國,標標準準的四戰之地。

最可怕的是,這片地方無險可守,你打下來容易,誰打你同樣也是長驅直入。

這塊蛋糕雖然美味,但卻有毒,你嚥下去之後,每年還要花大量的成本去解毒,這就糟糕了。

在西邊,你在函谷關放上萬把來人,就能將秦國噁心的死活喘不上氣來。

在東邊,中原的四戰之地投入舉國軍力,卻仍然力不從心,風聲鶴唳。

這兩者的成本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後面我們要講的兩場導致魏國力衰弱的大敗,全都是在這個戰略背景下走向失敗的。

歷史給了魏國一個大機會,他的戰略投放角度,如果在西邊的關中平原,中國的歷史也許就將徹底改寫。

關中肯定會比中原那些小國難啃,但只要你打下來,它的收益就將源源不斷的體現出來。

再來看一下關中的地形吧,幾個咽喉要道,中間淺綠是一片大平原。

首先,維護成本低,關中又稱四塞之地,蕭關,散關,武關,函谷關,這四個關佔住了,外面的勢力就休想伸進手來。

其二,關中平原土壤肥沃,是提供糧草的戰略大後方。

之所以說歷史給了魏國一個大機會,在於此時佔據關中平原的秦國,是很有機會拿下來的。

秦有三點可伐。

一,秦國此時的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政局不穩,頻頻出現廢立國君的動亂。

二,秦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狀態,華夏諸侯多處於鄙視它的態度,此時又與傳統盟友楚國關係冷淡,楚國當時也在中原投入大兵,無力援助秦國。

三,魏國控有崤函,河西之地,秦國無險可守。

如果當時魏國能夠一鼓作氣的將戰略眼光從東轉向西的話,歷史會是怎樣走向,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秦國的獨特地勢以及關中的黃土地在等來一個人後,開始展現出它的巨大戰爭能量,這片鞭笞天下的神奇土地成為了魏國最心碎的一次錯過。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戰略錯了,無論多少次戰術的成功,都無法進行彌補。

後面魏在中原的大地上一路狂奔,開拓的土地超過了河東本土,整個魏國的政治中心也逐漸向中原地區轉移,直到名將龐涓遇到了被他弄瘸了的師兄。

桂陵之戰

魏文侯在的時候,是個明白人,就是創造“四個自信”那位,與韓,趙這老三晉的關係處的一直不錯,所以文候時代,在攻略中原的時候成本就特別低,因為沒有後顧之憂。

不過他不在了以後,他的兒子魏武侯就沒那麼明白了。

魏武侯很不明智的押寶了趙國的皇儲之爭,他只看到了收益,卻沒有估計到賭輸了之後的代價。

他押寶的那次趙國皇位大選失利,競爭對手趙敬侯在上位後開始找魏國的麻煩,趙,魏兩家之間出現裂痕,而且越來越大。

如是因,如是果,魏武侯卒了以後就遭了報應,他的兩個兒子也在皇位上大打出手,趙國趁魏國內亂,聯合南韓將魏國打了大敗,將首都安邑圍了起來,準備將魏國一分兩半,然後扶植這倆兒子一人一半,搞一個東魏西魏。

沒想到的是,後來的魏惠王出人意料的拿下了爭權的兄弟,迅速統一了魏國政壇,挫敗了韓趙的陰謀。

轉過年來,魏惠王報仇於韓趙,一敗趙於濁陽,再敗韓於馬陵,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又過了幾年,韓趙兩家又捲土重來,但這次又被魏國擊敗(魏國實力是真強)。

魏惠王主政了十多年,一直沒怎麼過踏實日子,當年他爺爺的戰略後果開始顯現,他突然覺得四面八方都是敵人,雖然總是打勝仗,但國力卻一天天疲憊。

他決定再也不能這樣活!

再也不能這樣過!

他鎖定了一個目標,準備傾國討伐,畢其功於一役,這個目標,是積怨了多年的趙。

為了消滅趙,他分別找了韓昭侯,秦孝公,齊威王,在充分的進行溝通後,三方分別對於不幫偏手這一問題達成了共識,共同承諾:“只看架,不幫架。”

魏惠王在取得外交承諾後,開始興兵伐趙,直逼趙國國都邯鄲。

邯鄲在魏國的大兵猛攻下岌岌可危,趙國開始四處求援。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2200年後,英國首相帕默斯頓輕描淡寫又振聾發聵的說出了這句外交上的至理名言。

魏惠王以為他搞定了三家大佬,但其實至少有一位大佬根本就沒拿這句承諾當回事。

你倆要是互咬一嘴毛,那隨便咬,你都快把他咬死了哪行?我得拉偏手去!

齊威王看到趙要斷氣後決定伸出援手。

齊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從經濟大師管仲富國強兵之後,坐擁魚鹽之利,背靠大海地利,這個國家就一直是中國政壇上的重要力量。

最神奇的是,這個國家比英國人提出“大陸均勢”早了2000年就提出了春秋戰國版的“中原均勢”。

即:“中原地域不能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威脅我的統治。”

從這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齊會與魏國反目而救趙。戰爭只是戰略的延伸,齊國就是一個戰略上非常拎得清的國家。

齊軍出發後,用參謀長孫臏的計策,不發兵趙地,而是攻打魏國的陪都,河內重鎮,大梁。

這是中國戰爭史上的第一次“攻敵所必救”,也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的名頭挺響,但實際上,孫臏的計策其實並沒有起到作用。

因為齊國在出兵大梁的時候,趙國那邊的邯鄲守將已經投降了,趙並沒有得救。

主將龐涓拿下了趙國第一大城,按說該得勝還朝了,此時他只要回防大梁,剩下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但是,當他得知齊軍中有被他害慘的一個人後,他被憤怒衝昏了頭腦。

這個人,盡還是他的師兄。

他害了人,還憤怒?

這段情仇得展開說。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駙馬鎮守邊疆一年,公主卻懷上孩子,皇帝要殺卻被駙馬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