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開始了一場以原子武器為基礎的核軍備競賽。雙方為了使自己的核威懾能力能遠超對方,開始瘋狂地製造原子彈,致使最後兩國核武器的數量大大超過了相互確保摧毀的數量。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得美國意識到,自己已失去了獨攬核力量的絕對優勢,蘇聯也清楚在核均勢的情況下核威懾已經不起效了。於是,他們開始尋求海、陸、空之外的第四戰場,只有在"第四戰場"獲得制霸權,才能在這場角逐中獲得最終勝利。

而美蘇則同時把第四戰場瞄向了太空。他們的信條是:誰能控制宇宙,誰就能控制地球。美蘇的"核軍備競賽"差點將人類拖進毀滅的深淵,而"太空競賽"卻對人類探索宇宙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期將帶您瞭解美蘇冷戰期間的太空競賽。

美蘇在太空方面的競爭,首先是從衛星開始的。其實早在1948年的6月11日,蘇聯就曾嘗試送了第一隻哺乳動物上太空,這是一隻猴子,當火箭上升到海平面63公里處,小猴子就因窒息而死亡了。

後來,在二戰結束後不久 , 美國就著手研究利用衛星進行空間軍事偵察的可能性 , 並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然而,事前不吭不響的蘇聯卻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史波尼克1號"。

那一天,全世界很多人都從廣播中聽到了它發出的那種神秘的"嘀嘀"聲。它每隔95.2分鐘繞地球一週,每天可繞地球16圈。整個地球表面,都在它的視野之下。

同年的11月3日,蘇聯又送了史波尼克2號上太空,不過這次上太空的是一條流浪狗,名字叫"萊卡"。在火箭升空4個小時後,因為艙內溫度忽然飆升了40度,小狗萊卡便因熱衰竭而死亡了。為了紀念萊卡對載人航空所做的貢獻,蘇聯在莫斯科為萊卡建了一座紀念碑。

當蘇聯衛星發射之時,東西方陣營的冷戰正酣。

如果說,1957年8月蘇聯洲際導彈試驗成功曾使美國政界、軍界人士有點心神不寧的話,那麼這次衛星上天,則使美國朝野大為震動,輿論譁然。美國新聞界把蘇聯發射衛星的這一天說成是"國恥日",把1957年說成是"美國的第二個珍珠港年"。 為了趕上蘇聯,挽回面子,美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航天部門和科研小組,全面擺開了競賽的架勢。美國本想年底躋身太空,然而1957年年底的12月6日,"先鋒號"點火後僅2秒鐘,就在幾千萬美國電視觀眾面前自焚獻醜。

美國新聞界把它罵為"破星";赫魯曉夫則幸災樂禍地嘲笑說:它只不過是一隻從樹上掉落的"柚子"罷了。

直到1958年1月31日,也就是在蘇聯"史波尼克1號"上天后第119天,美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號"才終於發射成功。美蘇人造衛星相繼登天,揭開了美蘇太空競賽的帷幕。

1959年2月13日,美國發射了第一顆軍用衛星"發現者1號"。同年8月10日,又發射了"發現者13號"。"發現者13號"是第一個發射並回收成功的衛星,這標誌著人類從軍事上利用外層空間的正式開始。 就在美國偵察衛星首次回收成功後,蘇聯也開始加緊試驗回收偵察衛星。1962年4月26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它的第一顆軍用衛星——"宇宙4號"。美蘇軍用衛星上天,使美蘇邁入了軍備競賽的新階段——太空軍備競賽。

為了爭奪太空軍事優勢,美蘇開始競相研製和部署各自的軍用衛星。它們發展照相偵察、 電子偵察、海洋監視、導彈預警等衛星,為本國提供對方或它國的多種情報;發展通訊衛星,擔負戰略與戰術的通訊勤務;發展導航衛星,為現代兵器提供導航與定位資料;發展氣象衛星,提供氣象資料和資料; 發展測地衛星,為導彈的命中提供資料,為軍方繪製別國地圖提供依據。

到1990年底,美蘇已成功發射軍用衛星2741顆,其中美國702 顆,蘇聯2039顆。這些衛星分別成了美蘇軍隊的耳目和神經。可以說這些衛星是美蘇進行"太空電子戰"的主要工具。

比如美國的"照相偵查衛星"上天不久,美國就利用它揭穿了蘇聯的所謂"導彈優勢"的真相。赫魯曉夫曾威嚇說 , 蘇聯" 能夠用一次火箭核襲擊 , 就把美國的任何目標、 一切工業和行政中心從地球上抹掉" ; 英國 " 在戰爭的第一天就會不存在" ; 西德 "只要幾小時, 全部具有軍事意義的基地就會被摧毀"。

根據赫魯曉夫的話,美國原先估計蘇聯有 400枚洲際導 彈 , 然而透過衛星偵察,卻發現蘇聯只有 14 枚 , 真正的優勢在美國而不在蘇聯。

這一重要的發現使得美國軍方大為驚喜,他們開始重視偵查衛星的軍事價值,並不斷使之更新換代,日臻完善,在以後的軍事行動,比如海灣戰爭中,偵查衛星均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在進行"衛星競賽"的同時,赫魯曉夫認識到,航天技術,特別是載人航天專案的發展對蘇聯國際地位的提高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檯面上如果有了這張王牌也可以增加自己和美國談判的籌碼。

因此,他開始積極支援蘇聯實施太空計劃。1958年,在航天專家科羅廖夫的帶領下,蘇聯正式開始了載人航天的研究工作。1961 年4月12日,"東方1號"飛船將人類首名航天員一一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人類由此邁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尤里·加加林

繼加加林之後,"東方"號又進行了5次載人軌道飛行,為蘇聯爭取到了太空競賽中一個又一個的"第一"。世界第一個女航天員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正是因為乘坐"東方6號"升空而青史留名。

在"東方"號發射成功之後不久,在熱切盼望贏得"新的第一"的赫魯曉夫的干預下,科羅廖夫提出了"上升"號飛船計劃。1965年3月18日,"上升2號"上的兩名宇航員完成了太空行走的創舉。

然而過多政治因素的干擾卻遲滯了技術進展,到"上升"號飛船計劃結束時,蘇聯在航天技術上的優勢已經基本消失。而"水星計劃"則讓美國後來居上。

在二戰結束後不久,美國的許多軍事研究部門就開始了載人航天所需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工作。但這種各自為戰的方式讓蘇聯人佔了先。1958 年,美國製定了太空法案,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太空研究的計劃、方向和目標,併成立了新的統一研發機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就是著名的NASA。不久,美國就推出了"水星"號載人飛船計劃。 1962年2月20日,宇航員格林乘坐"友誼7號"飛船終於實現了美國人的航天夢。雖然美國的"水星計劃"晚於蘇聯10個月才實現軌道飛行,但美國在"水星計劃"中,將多種導彈改進為運載火箭,為後來的大型航天計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同時"水星計劃"整個開發過程比較科學,具有推廣的潛力,並且發展了幾項新技術,在大型航天計劃的管理上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水星計劃"結束後,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明確提出,把登月作為載人航天的發展目標。NASA為此設計了第二代"雙子星"飛船,作為登月計劃實施前的過渡計劃。1965 年3月23日,"雙子星3號"飛船進行了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到"雙子星 12號"飛行結束時,美國航天員已經有了2000小時的太空飛行記錄,而此時蘇聯的飛行時數只有500多小時,美國人至此開始領先於蘇聯。

"雙子星"計劃結束後,美國馬上著手代號為"阿波羅"的登月計劃。然而,"阿波羅計劃"並非一帆風順,在1967年1月27日,當阿波羅一號在地面進行測試時,指令艙突然發生大火,導致三名太空人當場活活被燒死。

直到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 號"飛船離開地球。4天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首次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此後,NASA又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5次成功。

在這場"登月競賽"中,蘇聯自然不甘示弱。在登月計劃中蘇聯也投人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由於關鍵技術無法解決,最終落在了美國人的後面。左右思量後,前蘇聯明智地調轉了方向,將自己的目標定在發展"空間站"上。在空間站的發展中,蘇聯人研製了足以令其自豪的"聯盟"飛船系列。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技術人員一直在對聯盟飛船進行不斷的改進,使之成為載人飛船中最大的一個家族。由於採用了模組化設計,聯盟飛船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執行各種任務。

既能自主長期飛行,為載人航天站接送航天員,在對接後又可作為空間站的一個艙體進行聯合飛行。實踐證明"聯盟"飛船是一種經久耐用、效能良好的運輸飛船,這棵"常青樹"還將在整個人類的航天事業中繼續發揮作用。 20世紀70年代初,蘇、美兩國在政治方面的矛盾有所緩和,加上兩國載人航天計劃的不斷髮展,需要進行一些國際間的合作,於是雙方在載人航天方面開始了初步接觸。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和蘇聯總理柯西金在莫斯科正式簽署了雙方進行航天合作的協議,主要商討如何實現兩艘飛船在太空中的安全對接。1975年7月,"聯盟19號"飛船和"阿波羅18號"飛船會合對接並共同飛行了45個小時,雙雙安全返回地球。這次被譽為"太空中的握手"的飛行,是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國際合作,在技術上為航天員救援提供了新的手段,併為未來的太空計劃提供了早期樣板。

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握手"為改善美蘇關係乃至東、西方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意義遠遠超出了航天技術發展的本身。

雖然在80年代初,里根總統又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但最後也不了了之。80年代末期,東歐劇變,導致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一夜之間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蘇聯宣告解體。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終於結束了。

參考資料

金日:《美蘇半個世紀de航天大戰》,《決策與資訊》,2003年12期

吳士嘉:《美蘇太空競賽》,《瞭望週刊》,1987年39期

朱錦桂,楊恆生:《美蘇在太空的角逐》(連載一、二、三、四、五期),《國防》,1991年10月15日~1992年2月15日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只存在於影視劇中的絕色佳人,歷史上“查無此人”,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