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聖經.馬太篇》
公元前49年,凱撒眉頭緊鎖,他在猶豫是否要渡過眼前這條河。
這條河叫盧比孔河,根據羅馬法律,任何將領不得帶領軍隊渡過這條河,否則就被視為叛亂。
短暫猶豫後,凱撒很快下定決心:篩子已經擲出去了,還猶豫什麼?於是凱撒率兵渡河,戰爭比想象中的順利,元老院支援的龐培只做短暫的抵抗後,就被凱撒擊敗,凱撒強迫元老院貴族任命他為獨裁官,集軍政大權為一身。
雖然凱撒隨後死在了元老院的一次刺殺中,但他的養子屋大維繼承了凱撒的財產和軍隊,最終強迫元老院給予其“奧古斯都”的稱號,併成為了羅馬帝國的第一任元首。
自此,持續了近500年的羅馬共和國宣告終結,羅馬進入了帝國時代。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凱撒在渡過盧比孔河前,頗有一種破釜沉舟,創造歷史的心態,但是仔細想想,凱撒要做的其實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軍事政變而已,凱撒給人的感覺是有些過分猶豫。
事實上,凱撒的猶豫是有道理的,因為在羅馬共和國的歷史上,將領率兵渡過盧比孔河進攻羅馬的先例少之又少,少有的幾次先例都集中發生在約40年前,發起者分別是馬略和蘇拉。
於是,便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軍事政變是一種十分高效的奪取政權的方式,而羅馬又是一個軍事實力很強的國家,但是馬略、蘇拉和凱撒之前的羅馬共和國的400多年的歷史中,為什麼不曾出現過將領以軍事手段奪取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權的情況呢?而凱撒的軍事奪權行動又為何能夠成功?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凱撒之前數十年的馬略、蘇拉,以及其之後的安東尼、屋大維,都走上了武裝奪權的道路,是什麼讓羅馬共和國最後幾十年的行為邏輯與之前400年截然不同?
透過回答這幾個問題,我們最終回答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什麼讓持續了近500年的共和制難以為續?是什麼讓羅馬共和國走向覆亡?
回答這些問題前,我們必須先去弄清楚一個關鍵問題:誰在為羅馬共和國而戰?
誰的羅馬?誰來打仗?羅馬共和國全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元老院由貴族組成,顯然,羅馬人趕走暴君,建立共和制的初衷是建立一個貴族和平民共治的國家。
理論上講,羅馬屬於貴族,也屬於平民,他們都是羅馬的主人。
羅馬,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軍事實力很強的國家,而羅馬開始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正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
那麼,羅馬共和國以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的軍隊有相當的戰鬥力呢?
這就要從羅馬共和國的軍制說起:羅馬共和國實行的是一種軍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羅馬公民平時為民,從事不同職業,而一旦戰事爆發,就要自備武器,組成軍隊上陣殺敵。
也就是說,理論上,每一個羅馬公民都是潛在的羅馬戰士。
於是,誰在打仗的問題就很清晰了,羅馬戰士來自於羅馬公民,貴族與平民都是羅馬公民,但是貴族數量有限,真正上陣拼殺的主體毫無疑問是羅馬的平民。
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初,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牢牢地掌握著核心權力,元老院可以制定規則,平民只能接受,於是,元老院制定規則:戰爭中獲得的土地,平民不得瓜分,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平民在戰場搏命,最終獲得的好處被貴族們瓜分,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於是,平民們以拒絕作戰為威脅,終於逼迫元老院貴族就範,設定保民官一職,來維護平民利益。
保民官有權否決元老院制定的有損平民利益的決策,這讓貴族們在攫取利益的時候有所收斂,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階級流動性雖然仍然不強,但是也多少還存在一些,而平民想獲得階級躍升的最好方式就是加入軍隊,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上文中提到的馬略就是平民出身,因為在戰場上表現神勇而最終進入羅馬共和國的權力核心。
貴族們作出妥協後,平民們也能在戰鬥中獲得一定的好處,這樣一來,羅馬人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戰,而是為國家而戰,為自己而戰,這樣的軍隊當然戰鬥力爆棚。
公民兵制度還有一個好處,因為士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待戰爭結束,大部分士兵仍會返回家鄉,重新變為普通公民,這樣一來,軍隊指揮官與士兵之間的聯絡並不那樣強烈,這種制度基本上可以杜絕軍閥崛起。這也是羅馬共和國前期和中期,凱撒一類的人物沒有用武之地的原因。
羅馬共和國強悍的戰鬥力來自軍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而支撐這種軍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的是羅馬共和國的基本經濟模式:自耕農經濟。
所以,如果自耕農經濟被破壞,軍民合一的公民兵制度也會隨之瓦解,而這將直接動搖羅馬共和國的國本。
改革派的救贖:格拉古兄弟改革自耕農經濟是羅馬共和國公民兵制度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而自耕農經濟在羅馬共和國後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殘酷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如果不加干預,資源總是會少數人手中集中。
平民們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耕種自己的幾畝薄田,一旦應徵入伍,自己的田就可能荒廢,但是貴族們有很多土地,又有耕種的奴隸,所以他們即使上戰場也不影響家中的收成,於是沒有收成的平民只能賣掉土地,此種情況長年累月,土地逐漸向少數人手中集中。
而且,這還不是全部,戰爭中,羅馬人除了會獲得土地外,還會獲得奴隸中的大多數的歸屬都是為貴族耕種。
於是,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形式取代了自耕農經濟形式,羅馬人失去土地,失去工作,這個過程倒是有些像今天的美國,非法移民搶走中下層美國人的飯碗。
在一些人看來,自耕農經濟被摧毀也沒什麼問題,因為土地依舊有人耕種,收成的總量並沒有減少,也就是說羅馬共和國的總體財富沒有減少,只是平民手中的土地少了一些而已。
但在羅馬共和國,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財富重新分配的原因,它直接動搖了羅馬共和國的國本,因為羅馬,是要打仗的。
羅馬長期實行的公民兵制度有一項奇葩的規定:加入軍隊的公民必須達到一定的財產要求,這項奇葩的規定主要是因為羅馬共和國一度要求士兵自備武器裝備,窮困潦倒者沒錢置辦武器,上了戰場也是送死。
這樣的規定,造成了羅馬共和國後期一個尷尬的局面:由於平民變得越來越窮,羅馬共和國開始出現兵源不足的問題。
以武力立國的羅馬人明白,軍隊的問題是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兵源不足的問題將直接動搖國本。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兩個,第一,是分發土地給沒有土地的平民,讓他們具備成為一名羅馬共和國士兵的財產要求;第二,是降低甚至取消徵兵的財產限制,讓原本沒有資格進入軍隊的人可以進入軍隊。
格拉古兄弟選擇的是第一種。
格拉古兄弟即提比略·格拉古和蓋約·格拉古,公元前133~前121年,兄弟二人先後擔任了羅馬共和國的保民官,在保民官任內,他們先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這這些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改革。
哥哥提比略·格拉古提出土地改革法案主要內容是:規定每一個土地佔有者佔有的土地不得超過500猶格,最大的兩個成年兒子可以各佔有250猶格,這樣就限定每家佔有土地最多1000猶格(約250公頃)。凡超過的全部交還國庫,然後國家分30猶格的小塊土地,分配給貧窮農民世襲使用,但禁止出售和轉讓。
提比略·格拉古試圖透過一次性的土地改革,永久解決農民破產的問題,並一併解決羅馬共和國兵源問題。
大格拉古本身就是貴族出身,在改革之初,他並非完全沒有考慮貴族的利益問題,他最初的法案中規定:如果一塊土地從數代以前就被一個家族佔據,那麼他們可以出一筆錢,一次性買下這些土地,而不是租賃。
但是,貴族們不想放棄哪怕一點利益,大格拉古的改革被元老院否決。
提比略·格拉古索性繞開元老院,直接將法案訴諸於公民大會,這種繞開元老院的做法讓貴族們更加惱怒。
最終,提出改革法案的大格拉古被貴族們僱傭的流氓們打死,十年後繼續推進改革的弟弟小格拉古與他的支持者們一同死於政治清算。
事實上,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兄弟二人被殺死後還持續了一段時間,為了緩和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貴族們分給了一部分平民土地,雖然程度打了折扣,而給平民土地的舉動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
但是,這種打了折扣的改革註定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隨著土地兼併的繼續進行,平民們再次失去土地,羅馬共和國再次面臨著兵源不足的問題。
馬略改革,軍頭崛起的土壤如上文所說,解決問題兵源不足問題的方法有兩個,貴族們用木棍和板凳(他們僱傭的流氓打死大格拉古的工具)否定了第一種方法,那麼要解決問題就只能依靠第二種方法了。
馬略出生於一個平民家庭,因為驍勇善戰,在軍中獲得晉升,並以此為資本進入政壇,先後擔任保民官和西班牙行省總督。
北非地區爆發朱古達戰爭,馬略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威望製造輿論,讓人們相信只有他能夠帶領羅馬打贏這場戰爭,馬略的因此當選為執政官,並由他帶兵出征北非。
獲得指揮權的馬略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動軍事改革,其改革內容倒也簡單:以募兵制代替徵兵制。
馬略放棄了早就難以為繼的財產資格限制,規定凡是自願且符合條件的羅馬公民,包括無財產者都可以應募入伍。
馬略同時規定,應徵入伍者由國家提供武器和補給,並有固定的軍餉。馬略甚至將士兵服役的年限延長到了16年,於是,職業軍人開始產生。
馬略的改革頗有成效,由於兵源擴大和軍人變得職業化,羅馬軍隊戰鬥力更上一層樓,一舉在北非擊潰了挑起戰爭的朱古達,當然,這場戰爭也導致了另一個軍事強人蘇拉的崛起,這也為馬略與蘇拉之間的內鬥埋下了伏筆。
馬略軍事改革造成的影響很快顯現出來,由於軍隊的職業化,職業軍人們與統帥的聯絡加深,軍人們很快就出現了效忠統帥而並非羅馬共和國的苗頭。
馬略在歸國後,提出了給追隨自己7年之上的老兵100猶格土地的建議,這種統帥與軍人在利益上的強繫結,讓二者很快結成了利益共同體,這就是軍頭崛起的土壤。
當年隨馬略一同參與朱古達戰爭的蘇拉也是因為戰爭在軍中獲得很高的威望,雖然蘇拉是所謂“共和派”,但事實上,他與馬略一樣,都是軍頭,更諷刺的是,號稱維護“共和制”的蘇拉是第一個幹出帶兵進攻羅馬“壯舉”的人。
蘇拉這位號稱維護羅馬共和國法律和傳統的人,也曾經縱容手下士兵在羅馬城內大肆搶劫,軍頭必須首先維護手下士兵的利益才能取得統治的合法性,儘管蘇拉的政治傾向更偏向共和制,但是軍頭的性質已經決定他必須這麼做。
事實上,羅馬的共和制度在馬略與蘇拉之間內戰時就面臨了第一覆亡的危機,但是由於當時募兵制實行尚早,軍頭與軍隊之間的聯絡還沒有像日後一般牢靠,而蘇拉這個軍頭卻有著恢復共和制度的政治傾向,這讓羅馬共和國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
但是,該來的終會來,馬略軍事改革已經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只要假以時日,強大到足夠顛覆元老院的軍頭一定會出現。
從凱撒到屋大維凱撒曾因捲入馬略與蘇拉的內鬥而流亡,蘇拉死後,他回到羅馬城並開始在政壇上嶄露頭角,由於口才了得,能力出眾,凱撒獲得了當時的大富豪克拉蘇的支援,凱撒在克拉蘇的金錢支援下,在政壇平步青雲,並一度當選為執政官。
後來,凱撒、克拉蘇與龐培組成舊三巨頭聯盟,當然此時的凱撒也只能是三巨頭之末。
但凱撒的人生真正開始開掛是在其高盧戰爭期間,由於軍事才能出眾,羅馬軍團很快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的控制權,在高盧戰爭期間,凱撒不斷用征服地區的財富去補貼他的軍隊,這也是凱撒能夠獲得其部下無條件效忠的原因。
凱撒在高盧地區的崛起讓元老院和龐培感到緊張,他們召凱撒回到羅馬,凱撒也知道一旦回去只會被解除兵權,於是,在盧比孔河短暫猶豫了一會後,果斷渡河進攻羅馬。
龐培的抵抗並不如想象中的那樣激烈,龐培很快逃出羅馬城,在之後的龐培凱撒內戰中,凱撒也取得了勝利,獲得軍事上完全勝利的凱撒很快控制了元老院,元老院被迫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
在內戰中輸給凱撒的龐培,其實與蘇拉一樣,雖然與元老院合作,但是本質上也是一個軍頭,那麼龐培這個軍頭為何沒能向凱撒一樣直接控制元老院呢?
答案或許在之前的一次競選中,在龐培的政治生涯中,曾經有這樣一次失敗的競選,他失敗的原因是他試圖說服元老院去賞賜自己的老兵。
這就是龐培為什麼會選擇支援元老院的原因,龐培擁有軍隊的擁護,但是必須藉助元老院才能給自己的軍隊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這恐怕也是凱撒能夠成功的原因,佔領高盧的他能夠很大程度上支配被佔領區的財富,他憑藉自己就能給麾下士兵以利益。
在軍隊支援下的凱撒回到羅馬後開始打擊元老院的勢力,給自己計程車兵,同時也讓渡出一部分利益給平民。
但此時的羅馬城中,貴族的勢力盡管受到抑制,但是仍然不容小覷,在一次元老院會議上,凱撒死於元老院貴族的一場集體謀殺。
元老院一度認為凱撒死後,他的勢力就會樹倒猢猻散,但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非但凱撒的軍事集團沒有隨著凱撒的死而分崩離析,羅馬城中的平民也在為“獨裁者”凱撒的死而憤怒不已,因為這麼多年來,只有凱撒能夠給他們一些利益。
最終,參與刺殺凱撒的貴族都幾乎沒人能夠活過三年,凱撒舊部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組成的後三巨頭聯盟控制了羅馬,而此時龐培之子小龐培捲土重來,屋大維欲出城與之決戰,深知城中貴族對自己敵意的屋大維在離開羅馬前對城中貴族進行了大規模暗殺,一些貴族甚至認定自己必死無疑而選擇自殺。
大量殺死元老院貴族後,屋大維和安東尼將大量自己舊部重新安排進元老院,屋大維用直接的方式,從肉體上瓦解了貴族的統治。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自此羅馬共和國成為歷史,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中,貴族們透過對羅馬共和國權力的掌控不斷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然後再以經濟利益獲取政治資源,迴圈往復,最終資源與財富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強者恆強,富者愈富,而平民們卻越來越困苦。
只有打破這種格局羅馬共和國才可能有救,格拉古兄弟希望透過改革讓平民們至少擁有能夠維持生計的土地,但是貴族們並不願意讓出已經被自己佔據多年的土地,儘管按照格拉古兄弟改革,他們依舊會保留相當的土地。
於是潘多拉魔盒開啟,馬略迫於形勢實施了軍事改革,而後馬略、蘇拉、凱撒、安東尼、屋大維等軍頭紛紛崛起,最終屋大維以最自己的方式幹掉了貴族們的肉身,強行讓已經板結的社會階級再次出現流動,羅馬得以咋帝國時代繼續維持百年繁榮。
從殺死格拉古兄弟的那一刻起,貴族們死在後來軍頭們的刀下的結局就已經註定,至於這個人叫馬略,叫凱撒,叫安東尼還是叫屋大維,這些並不重要。
1644年,李自成大軍圍困北京,農民軍提出只要崇禎皇帝交出一百萬兩白銀就撤兵,崇禎希望群臣拿出自己多年來撈到的錢的一部分給農民軍,群臣無一應答,崇禎問他們:大明沒了,你們的錢還保得住嗎?
群臣依舊默不作聲。
2021年1月20日,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發表就職演講,臺下一個穿著大衣的“大爺”卻火了,這個人叫伯尼桑德斯,在民主黨內選舉時,他的得票數僅次於拜登。
桑德斯提出美國需要一個代表所有人而不是1%富人的政府。
桑德斯身穿大衣的照片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人們惡搞般地將他身邊P上很多東西,包括美女,名人,美景等。
但事實上,桑德斯身邊除了凜冽的寒風外,再無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