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什麼?
《史記》講了什麼內容?
“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某百科這樣告訴你!
《史記》有什麼成就?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大大這樣說。
我要說,《史記》是一本挺有意思的故事書,不信?你看!
超生的黃帝大大提起黃帝,我們通常會很自然地想到炎帝,畢竟我們被稱作“炎黃子孫”嘛!
但事實上,這兩個人說是死對頭也不為過。
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據說自幼能言,聰明伶俐。
他成年的時候,炎帝神農氏的統治岌岌可危。他本尊是有大志向的人,於是他採取了安撫百姓,整頓軍隊,嚴明紀律等措施,並且馴服猛獸與炎帝在阪泉之野大戰三個回合,炎帝KO!
那時候天下的最高權力都是靠拳頭打出來的,炎帝時期就一直蠢蠢欲動的蚩尤不高興了,憑什麼半路殺出你個“程咬金”?
新官上任的黃帝也沒心慈手軟,於是兩人就在逐鹿之野約了一架,生擒蚩尤,還殺一儆百。其他諸侯再有想法,也發現老大不敢惹,那能怎麼辦?歸順吧!
直到此時,黃帝大大的這把第一交椅才算是坐穩了!
人們都說“飽暖思淫慾”,我們的黃帝大大也不例外。
除了與正妃嫘祖生了兩個兒子外,還另外有二十三個孩子,其中包括嫡子在內的兩個,只有十四個孩子被賜予姓氏。
不得不說,我們的黃帝大人真是“超生游擊隊”的領軍人物!
帝堯的複雜親戚網都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傳個帝位也一樣呀!
黃帝大大生了那麼多兒子,可惜沒有個看上眼的,不過好在孫子爭氣,於是,在黃帝作古後,他的孫子高陽繼位,也就是我們說的帝顓頊(請跟我一起念:zhuanxu,都是一聲,我是查過字典的)!
帝顓頊非常能幹,在他的管轄之下,四海昇平。
只不過比起爺爺黃帝來說,在生兒育女方面他就差很多了,所以在他即將去世的時候後繼無人了,怎麼辦?
他不是有個親兄弟嗎?兄弟的兒子就是自家人,而且這個叫高辛的小朋友,也是生下來便神奇異常,能說自己的名字,妥妥的黃帝大人翻版,再加上他確實是有才能的,顓頊就把帝位放心地傳給了侄子高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帝嚳(ku,四聲,讀史不僅能明智,還能識字)。
帝嚳繼位後,秉持中庸之道而平治天下,雖然沒有大的功績,也無過,百姓安居樂業其實才是最重要的吧!
帝嚳一生娶了兩個女人,生了兩個兒子,死後傳給了摯。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問,不是講帝堯嗎?怎麼主角還沒出場?
彆著急呀,這不是帝摯死了,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放勳就登場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帝堯!
你以為堯傳位給舜是隨便選了個人?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想,難道黃帝大人當年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就這樣被他的不孝子孫傳給外人了?
那你錯了!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圖,堯和舜還真的是“八竿子打得著”的親戚呢!
好了,我們很明顯能看出來,這兩個人是有著血緣關係的。
就算他們是親戚,人家堯有兒子啊,沒傳給兒子,考驗考驗舜不為過吧!於是,糖衣炮彈來了!
虞舜的“血淚史”虞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世了,後來父親娶了續絃生了弟弟象。這一家三口鐵了心要致舜於死地,但是咱們舜有主角光環啊,不僅總能逃脫還一門心思孝敬父母。
在他三十歲那年,有人向堯舉薦了他。
皇位不是隨便就能傳的,於是堯先是用了美人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要知道這可以算是公主下嫁了,可是舜偏偏就治家有道,堯的兩個女兒不敢自詡身份高貴,侍奉舜的親人沒有絲毫怠慢!
堯的美人計不成,又派了自己的九個兒子去打探,沒想到咱們舜也能輕鬆搞定。
不僅如此,舜居住的村落總是比別的地方發展得快,而最後讓堯下定決心的禪位的原因,居然是舜進入原始森林,遇暴風雷雨不迷失。
不管怎麼樣,堯終於決定將重任委託給舜。
只是堯雖然主動退位了,該有的禮節也還是要有的,舜先是替堯當差二十年,後來又代行政事八年。帝堯去世後,三年喪期一過,舜決定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但四方諸侯只認舜,此時頗有些“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味道,舜這才名正言順地登上了帝位。
傳說中的“四凶獸”之所以會提起“四凶獸”,也確實是因為它們跟舜有著不小的關係。
我們從很多電視劇和神話傳說中看到太多版本,無一不是說“四凶獸”又醜又厲害,打遍天下無敵手。
其實“四凶獸”都是後人加工的產物,他們只是一些不成才的兒子。
好做壞事的渾沌是帝鴻氏的兒子,少暤氏的兒子窮奇總是喜歡造謠,顓頊氏的兒子檮杌則是“撞了南牆也不回頭”,而好吃貪財的饕餮則是縉雲氏家的孩子。
甭管他們幾個為人如何,有一點兒後人們是說對了,他們是真的很能打啊,不然舜也不會把他們放逐到四境,去抵禦人面獸身的妖怪啊!
其實這醜萌醜萌的“四凶獸”也挺有用處的呀!
總結從黃帝到堯,再到舜,其實他們都同姓公孫,只是改了國號,據說是為了彰顯各自的美德。其中,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
關於禪位一說,也有不同的版本。
比如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描寫明顯與《史記》中堯舜高大上的形象格格不入,那麼究竟事實的真相是怎樣的呢?我們卻始終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