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大熱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在領略精彩劇情之餘,也讓我們了解到唐朝時期的兩種美食,水盆羊肉和水晶柿子。唐朝作為一個綿延三百年的盛世王朝,那時的人們還能吃到什麼呢?今天駱駝就來給大家聊一下。
我們先說唐朝的主食。唐朝的疆域縱橫東西地跨南北,所以主食的種類也非常繁多,常見的有米飯和蒸餅。蒸餅是一種用籠屜蒸制的麵食,製作原料為“面一升,凍豬膏三合 ”,這種碳水加脂肪的搭配,味道一定很給力。當時唐朝已經收復了西域,西域和中原的交流也變得廣泛,從西域傳至中原的“胡餅”在當時也非常受歡迎,白居易的詩中就曾提及“胡麻餅樣學京都”。“湯餅”也是當時較為常見的一種麵食,很多人都把它簡單地認為是麵條,但駱駝認為它應該是揪面片、撥魚、刀削麵、手擀麵這一類麵食的統稱。
米飯除了我們常見的大米飯,在當時還流行一種“胡麻飯”,據考證它是一種以芝麻和大米為原料做成的食物,芝麻富含油脂,所以這種食物不光味道好吃還比較抗餓,在當時很受歡迎。在當時還有一種特殊的米飯,用的材料是菰米,因為菰米也被稱作雕胡,所以這種米飯也叫做“雕胡飯”,這種食物得之不易,所以屬於高檔飲食,李白詩中就曾說:“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唐代的肉食相對匱乏。牛在當時因為是耕種的主力,所以一直受法律保護,不能吃;豬因為生性腌臢且未經改良,豬肉的異味較重,不好吃;各種禽類因為出肉率不高,且還肩負著產蛋的工作,所以吃的也不多;唐代的各種淡水魚大多分佈在江河湖泊,想吃新鮮的必須住在附近,想吃鹹魚的想想鹽價還是算了,像蝦、螃蟹等海產品也是這個道理,能花得起錢的應該吃得上,但不具有普遍性,所以羊肉最後就成了唐朝肉食界的中流砥柱。
唐代蔬菜種類相對比較豐富。在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不下四十種的可食用蔬菜。佔據主流的主要有菘菜、芥菜、各種蘿蔔、黃瓜、茄子、芹菜、韭菜等,隨著從西域等地引進了一些易栽培,口感好耐儲存的蔬菜後,原來唐代以前的蔬菜慢慢被淘汰,比如古代傳統“五菜”前兩名的葵菜和藿菜。在當時蔬菜因為受季節限制和土地限制,種類雖多但總量卻有限,導致“蒔蔬利於鬻,才青摘已無”。
唐代的酒水飲料的種類也有不少。既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葡萄酒,也有“玉碗盛來琥珀光”的白酒,還有“荔枝新熟酒冠色”的燒酒,還有西域傳來的“三勒漿”。不過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酒水的釀製和經營都是受到嚴格管控的,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限量的喝到酒,尤其是糧食釀製的白酒,最常喝的以米酒和低度酒(未經過蒸餾濃縮)居多,所以影視作品中各個都是海量。
飲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唐朝時這種文化隨著陸羽的《茶經》得以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世有人說“言茶必曰唐”。茶在唐代早期更多的是被用來食用或藥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提到李世民喜歡喝一種茶水裡加炒麵、油脂、調料烹製的茶湯,其實現在這種喝法依然存在,在西北地區這種喝法也被稱為“罐罐茶”(這種喝法只是罐罐茶的一種,並不是所有罐罐茶都這樣喝)。隨著發展,茶裡的內容被濃縮為茶葉一種,喝法也變成把茶葉粉碎成茶粉後再飲用,這種飲茶方式在今天的日本仍能見到。
唐代已經有了蔗糖,所以飲料種類也不少。比較常喝的是加糖的奶製品,如牛羊乳酪和杏仁酪,也有根據各種花果葉製作的飲品,如將扶芳葉、桂花、薺花、桃花、丁香,烏梅等分別糖漬,飲用時用水衝釋。還有用莜麥或青稞蒸熟後,釀製的甜醅。對於不差錢的人來說,選擇會更多,時令的瓜果壓榨成汁,佐以窖藏的寒冰碎屑,飲用起來最是回味無窮。
唐代的時令飲食也很多樣。立春要吃“春盤”,就是今天春捲的雛形;正月十五要吃“粉果”(不是南方的那種糕點),就是今天元宵的雛形;二月二龍抬頭,則要吃“迎富貴果子"(各種點心);寒食節則要吃一枚雞蛋,在吃之前還要對雞蛋進行鏤刻,和鄰居比過手巧之後,再行食用;端午節自然是吃粽子,不過種類更為豐富;八月十五要吃帶餡的點心(那時候還不叫月餅);重陽節則食各種糕點,飲用菊花酒;冬至時節,自然是一盆水盆羊肉,羊肉價格並不便宜,所以也會多放蘿蔔;過年時則吃"偃月形餛飩”,就是今天的餃子,大戶人家也會吃生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