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美關係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兩國關係直接影響到全球格局走向。

中國人首次認知到地球另一端還有個美國,大概始於上世紀初的八國聯軍,那時候美國剛剛冒頭,只能跟在老大哥英國後面分一杯羹。

不過隨著歐陸列強爭鬥加劇,讓遠隔重洋的美國贏得趕超機會,到1930年代已隱隱成為西方世界新的帶頭大哥,二戰更加確立了美國的領導地位。

1930年代的美國

有一種說法,如果離開美國的援助,中國取得抗戰勝利將極其渺茫,看似言之有據,但顯然高估了美援的作用以及低估了中國抗戰的意志與潛力。《論持久戰》表述的很清楚,將時間拉長,日本必是先被拖垮的一方。

有一組資料,可以反映出美國在抗戰不同時期的態度。在日本觸犯美英荷在東南亞利益前,即1941年前,美對中國曾有兩次規模較大的貸款:1938年底,中國獲得2500萬美元貸款,代價是22萬桶桐油;1940年,中國用鎢砂、錫等資源換來4500萬美元貸款。

相比之下,同時期的美日貿易要火熱許多,1937~1940年間,日本侵華所需軍事原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而美國是最大的供應商,佔日本總需求半數以上。在此期間,美日貿易額近10億美元,包括軍用物資7億美元。

只是在日本成為美國的敵國後,這種不平衡方才扭轉過來。

已經很清楚了,當未觸及自身利益時,美國眼中的中國和日本,只是兩位貿易伙伴,哪裡有錢往哪去,並沒有太多的道義因素。

因此談及抗戰時期的美國援華,大可不必感恩戴德,說是生意更為貼切:援助不是白給的,或者是用戰略物資換取、或者是需要中國牽制日軍。

自日本投降到1946年10月(即內戰初期),美國輸送給國府的租借物資已超過8年抗戰的總和。助力內戰的熱情甚於抗擊侵略,其用意不言自明。

建國前的中美關係,是建立在巨大實力差距之上,美國不可能犧牲自身利益去無私幫助遠隔萬里而又極弱的中國。就如他們為了蘇軍能出兵東北,而將外蒙當作籌碼一樣。

1949年後,中美關係翻開新的一頁。此時的中國已獨立自主,再不是那個“架幾門大炮就能任意欺凌”的國家。更為關鍵的是,中國已非那個“依附”美國的中國,而是同蘇聯一起,站到了美國的對立面。

意識形態的鴻溝和保持獨立的決心,使得抗美成為當時中國的唯一選擇。直至在朝鮮、在越南,兩國發生過不同形態的軍事對抗。雖然蘇聯被美國當作冷戰期的主要對手,但中國也不可避免被捲入其中,封鎖、遏制和反封鎖、反遏制成為這一時期中美關係的關鍵詞,兩國關係掉入冰點。

然而矛盾並非一成不變,世界總是在動態發展的。隨著蘇聯國力日盛令越戰後虛弱的美國感到恐懼,以及中蘇出現分歧,中美關係迎來轉機。

1971年38屆世乒賽上,出現了戲劇性一幕:美國選手科恩慌亂中搭錯了車,且恰好是中國代表團的專用車。中國運動員則非常機智的化解了尷尬,科恩不僅受到熱情對待,還收到一塊杭州織錦作為臨別禮物。

如今回想起來,不禁為當年中國領導人深邃智慧所折服。透過一場小小的意外,竟然改變了整個世界格局。

美國對此的迴應是積極而熱烈的,為能在蘇美對抗中扳回劣勢,他們當然不會錯失良機。

由此一個真相再次被驗證:無論是中美關係或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國與國之間不存在永遠的朋友或是敵人,只有利益是永恆的。無論敵對或是友好,是不斷變化且和所處環境密不可分。

時間進入到1980年代,中國淡化了同西方意識形態的分歧,轉而致力於發展經濟提高國力。該時期合作是主流,尚未騰飛的中國經濟還沒給美國造成壓迫感,發展迅猛的日本成功引起美國關注。中國的市場潛力和低成本勞動力,恰同美國的資金、產品、技術形成完美互補。

以1985年為例,當年美國經濟總量4.3萬億美元,中國0.14萬億美元,懸殊的差距令美國幾乎忽略掉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他們更願意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如此才能省出更多利潤。

變局從1990年代開始,昔日對手蘇聯解體,困擾美國數十年的危機結束,這同時意味著美國苦心打造的擴張型軍事體系進入“空窗期”。如果找不到下一個對手接替蘇聯留下的空白,其龐大的軍事體系將會失去支撐和目標,甚至有可能出現萎縮。

那麼即使假想出一個對手也是很有必要的,繼而“中國威脅論”浮出水面。眾所周知,中國始終秉承和平發展道路,此論調完全是美國單方面臆想和戰略上的需要。對抗再一次被人為引發,標誌性事件是世紀之交時南聯盟使館被炸,以及“中美南海撞機事件”。

正當美國緊鑼密鼓“收網”之時,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接連爆發,中東是石油美元利益核心區,恢復該地區秩序,顯然是美國更為急迫的任務。當美國在中東忙得焦頭爛額時,中國再次獲得十幾年寶貴的發展時間。

而當美國從中東抽身,再將目光投向東方時,卻突然發現昔日瞧不起的“小不點”,已成長為一支能和自己抗衡的力量,此時的美國已不再具備此前那種經濟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

於是新時期的中美關係,進入到以科技為核心的經濟層面競爭。美國當然不希望被另一個國家超過,但是他們能做的,也只能是儘可能設定壁壘和障礙。

縱觀百年來的中美關係,隨著國力對比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兩國關係也隨之跌宕起伏。其中既有大國間博弈,亦不乏合作與交流。這很正常,任何國家都會去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好的發展機會。

全球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現象必會長期延續,中美關係亦是如此。有爭端、有共贏,如何求同存異實現動態平衡,才是當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國民政府如何收回南海?主權無可爭議,但國力是保障主權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