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羅馬不論是共和國時期還是帝國時期,都是以絕對的奴隸制經濟為主要基礎的,這也是古羅馬最為主要的社會形態。
在共和國時期,透過羅馬人大規模的軍事征服和領土擴張,奴隸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甚至達到了歷史發展的峰值。
到了帝國時期,奴隸數量雖然沒有共和國時期上漲得那麼誇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奴隸依然是古羅馬最主要的體力勞動者和受壓迫、受剝削者。
奴隸制度的殘酷性,令古羅馬建立之初便存在尖銳的階級矛盾與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期,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繁華的社會現象不同的是,奴隸群體的生活可以用苦不堪言來形容。
可以說古羅馬豐碩的文明成果和其在古代世界中崇高的國際地位,就是建立在數十萬奴隸的血汗基礎之上的。
古羅馬奴隸主對於奴隸群體的壓迫和剝削,已經到了慘無人道的地步,當時的羅馬有著非常森嚴的等級規定,奴隸則成為社會的最底層,生命安全隨時受到威脅。
那些衣著光鮮亮麗的羅馬貴族和奴隸主們,卻擁有著一顆頗為殘忍的心,在他們眼裡奴隸只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而已。
這些奴隸絲毫沒有所謂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奴隸主和貴族勢力,隨時都可以剝奪他們的自由和生命,並且僅需付出一點小小的代價而已,而這種代價在這些身家萬貫的貴族眼裡,卻都不願意支付。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奴隸起義頻率在不斷增加在帝國後期,這種高壓下的奴隸體制不斷走向崩塌,奴隸起義頻率也在不斷增加。
在著名的本都戰爭中,起義軍首領米特拉達梯六世,就是透過廣大奴隸不滿的心理,從而組織起了一支大規模的起義部隊。
此後儘管在蘇拉的鎮壓下,起義軍失敗,但是羅馬人卻不思改變,依然採取高壓統治,致使米特拉達梯六世多次領導了奴隸起義,這對帝國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在帝國後期,奴隸起義一直都是當時羅馬人尷尬窘境形成的重要因素。
羅馬建立了諸多福利待遇,但受眾僅限於羅馬公民能夠讓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期,坐穩地中海和歐洲霸主地位,其中一個甚為關鍵的因素,便是羅馬人有一支強大的作戰部隊。
而也正是因為能征善戰的羅馬軍隊,對於羅馬霸權穩定的突出作用,使得政府統治者歷來非常重視羅馬軍人的福利待遇。
正如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初的羅馬公民那樣,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於,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便能夠滿足羅馬公民的日常生活和娛樂需求。
大家要認清一點,這種生活和娛樂上的福利待遇,實際上在羅馬建立之初,僅僅侷限於羅馬公民。
而隨著共和國勢力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外族人開始不斷要求擁有羅馬公民身份,卡拉卡拉敕令頒佈之後,所有共和國統治範圍內的人民都可以被稱為羅馬公民。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此前的福利待遇範圍雖然沒有改變,都是羅馬公民享有,但是在適用範圍上卻有了地域的劃分,那便是必須是義大利本土的羅馬公民。
隨著人口的增加,羅馬的軍隊危機開始顯現而隨著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代人口數量的上漲,政府想要一如既往地維持福利待遇,不得不承受高額的財政支出,以至於財政壓力不斷加大。
而作為帝國重要的暴力工具軍隊,則必然也會受到影響,起初的羅馬尚且能夠維持將近60萬大軍,但是隨著帝國軍費支出的增加,也不得不減少軍隊數量,在屋大維時代,帝國能夠日常保有的軍隊數量已經跌倒了20萬左右,並且成為常數。
軍人的福利待遇一直都是帝國統治者甚為重視的,可是即便再重視,由於財政經費有限,軍隊的福利不可能一直這樣保持下去,由此便導致了軍隊內部的危機,開始愈發嚴重。
軍人們開始出現不滿情緒,原來能夠保家衛國,維護羅馬帝國霸權的軍隊至此也開始走向了衰落,這成為羅馬帝國走向窮途末路的重要原因。
中央的調控能力不斷衰弱,保民官形同虛設所謂中央政府的調控能力,實際上指的就是中央政府的威信,一直在不斷下降,這是從共和國後期羅馬政權,所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
其實造成這樣的現象,有諸多方面的原因,奴隸起義對於政府統治的衝擊,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不斷加劇等等。
從共和國時期的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兩兄弟遭遇暗殺之後,整個羅馬的中央政府就愈發衰弱。
最明顯的表現便是,此前一直都是為羅馬公民謀取利益的保民官,已經形同虛設,再到帝國時期已經完全成為了一種名譽上的稱號,根本沒有任何實權。
點評:問題眾多,羅馬的滅亡已成定局此外,義大利地區也是屬於地形地勢非常複雜,耕地面積少,山地面積多,由此導致古羅馬統治的核心地區,農業生產非常不發達。
因此,義大利本土地區的農業經濟,很容易受到外來農產品的衝擊,從而導致義大利地區的農民紛紛破產,社會危機加劇。
而對於這種天然劣勢,羅馬中央政府似乎並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唯一的辦法便是透過強有力的鎮壓方式,來穩住地方社會的秩序。
但是這樣的方法也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只會讓中央政府的威望一落千丈,羅馬滅亡的命運已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