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江戶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德川將軍家統治日本的時代。也稱為德川時代。這個時代的將軍家政府(武家政權)被稱為江戶幕府或德川幕府。

江戶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

雖然也有“藩政時代”的別稱,但這個詞多用於指代江戶時代某個藩的領土地域的鄉土歷史。

1865年(慶應元年)或1866年(慶應2年)費利切·貝爾託在愛宕山拍攝的江戶全景。由人工著色的5張照片連線而成。

時期

江戶時代的期限主流的說法,在1603年3月24日(慶長8年2月12日),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現在的東京)幕府成立後,1868年10月23日(慶應4年/明治元年9月8日)的“一世一元詔書”的釋出(向一世一元制過渡),步入從慶應到明治之間的265年的江戶時代。

關於始發期,也有人認為是以豐臣秀吉薨逝的1598年(慶長3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獲勝的1600年10月21日(慶長5年9月15日)或豐臣氏滅亡的1615年(元和元年)為開端的。

江戶時代終止時間有佩裡入侵的1853年(嘉永6年)、或桜田門外之變的1860年(萬延元年),或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明治天皇的1867年11月9日(慶應3年10月14日)的說法。也有終止於,王政復古的大號令宣佈根據明治政府成立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或者江戶開城的1868年5月3日(慶應4年4月11日),或者廢藩置縣政策果斷執行的1871年(明治4年)的說法。

沿革

江戶時代初期·前期(1603年-1700年)

德川家康(1543年2月10-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戰國大名、天下人。安祥松平家第9代家主,德川家和德川將軍家,御三家的始祖。舊稱松平元康。為戰國時代畫上句號,被朝廷委任為徵夷大將軍,1603年,延續260多年的江戶幕府正式成立。是戰國時代三傑之一。

德川家康就任徵夷大將軍後,在自己的領地江戶開設幕府,江戶幕府(德川幕府)由此誕生。平定豐臣秀吉死後政局的混亂,致力於產業、教育的振興等政策的同時,透過大坂之陣(大坂之役)消滅了豐臣氏勢力。平安時代以後,持續了近700年的政局不安迎來了終結。確立了此後260多年持續的長期穩定政權的基礎,日本進入了“元和偃武”的和平狀態。

設立之初,幕府的運營體制被評價為“村長制”,沿襲了德川家的家政,但在寬永10年左右確立了“老中”(老中是江戶幕府常設的最高職位。從2萬5000石以上的譜代大名中任用,多名以月番制掌管政務,而頭人(老中首座)作為事實上的執政主導幕政。)、“若年寄”(僅次於老中的重職)等持續到末期的制度。曾經是德川家康和臣臣政權同事的大名(領主),被視為外樣大名,雖然也有擁有廣闊領土的大名,但遠離關東和近畿地區等要地,不再像從前的武家政權那樣參與幕政。德川氏一門的親藩大名雖然擁有大領,但不參與幕政,由關原之戰以前就侍奉德川家的譜代大名·旗本來運營幕政。根據武家諸法度,大名被嚴格控制,大名也被改易處分,失去大領的事情屢次發生。京都、大阪、長崎等全國重要地區作為直轄領(天領)不設大名,由幕府官員進行統治。對朝廷實行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和京都所司代的統制,不能採取自立的對外行動。

皇居(舊·江戶城)富士見櫓,1659年(萬治2年)築造。

另外,和平,使大量計程車兵(武士)非生產性的軍事活動轉為行政活動,廣域的新田開發在各地舉行。因此,從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和長期持續增長的經濟爆發式的發展,高速增長時代開始了。

以德川家康的名義發行的與荷蘭的通商許可證(附有慶長14年7月25日(1609年8月24日))

另外,在江戶時代,對外在長崎出島(明清)、荷蘭、中國的交流、和以對馬島藩為中介的與李氏朝鮮的交流之外,採取不與其他外國交流的鎖國政策(但是,實際上是薩摩支配的琉球王國帶來的對中國貿易和渡島半島的松前的北方貿易是存在的)。

傳教士驅逐令,豐臣秀吉已經發布,但閉關鎖國政策的直接契機的島原之亂中,基督教與農民起義(中世紀的國人農民起義和近代的百姓擁有農民起義的中間性質的東西)的結合,因為鎮壓有困難,強烈認識到基督教的危險。

另外,在這期間,荷蘭為了獨佔對日貿易,對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有日本殖民地化的意圖,向幕府提出了危險的建議,這也對幕府產生了影響。在中國,同樣的政策被稱為海禁政策,但中國的海禁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包括沿海地區的倭寇在內的海盜,以及禁止海上的秘密貿易,與日本的鎖國政策也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也有人認為日本的鎖國和中國的海禁一樣,比起鎖國,海禁更合適。在閉關鎖國政策實施之前,日本人的海外擴張非常顯著,在東南亞形成了很多日本町。另外,也有像前往泰國的山田長政那樣,在那個國家受到重用的例子。

但鎖國後,日本採取了重視國內的政策,基本上形成了國內自給經濟。因此形成了以三都為中軸的全國經濟和以各地城下町為中心的藩經濟的複合型經濟體系,各地的特產主要集中在大阪(被稱為天下的廚房),然後向全國擴散。元祿時代以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為基礎,經濟繁榮。這個時代在文學和繪畫方面也誕生了井原西鶴的浮世草子、松尾芭蕉的俳諧、近松門左衛門的淨琉璃、菱川師宣的浮世繪等。這種在元祿時期開花的文化被稱為元祿文化。

江戶時代中期(1700年-1750年)

越後屋的傳單(日本最早的廣告)

元祿期-正德期

元祿時代的經濟的快速增長,貨幣經濟在農村滲透,首先(桑、漆、絲柏、楮)、三草(紅花、藍·麻或棉質)等商品作物的栽培,漁業是上方捕魚法推廣到了全國,在瀨戶內海沿岸,入浜式鹽田被拓開,鹽的量產體制完備,流通到各地。手工業中棉織品發達,傳統的絹織品中出現了高檔的西陣織。另外,灘五鄉和伊丹的釀酒業、有田和瀨戶的窯業也得到了發展。不久,18世紀作為農村工業的批發商制家庭工業在各地興起。

在人與物的流動變得活躍的過程中,城下町、港口城市、驛站町、門前町、鳥居前町、礦山町等各種各樣性格的城市在各地誕生。

在這個意義上,江戶時代的日本是“城市時代”的評價,“縱觀全世界的歷史,沒有像日本的江戶時代那樣有計劃地大量建造城市,新建造的城市在社會結構中成為中心的例子。“

18世紀初的京都和大阪都擁有近40萬人口。同期的江戶,人口達到100萬左右,不僅是日本最大的消費城市,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據說當時連線江戶和大阪的東海道,在18世紀是世界上行人最繁忙的道路。

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次》中的“日本橋”

這種經濟的發展,院內銀山等礦山開發的金、銀、銅被大量生產,替代日本國外的大量物資進入日本,進入18世紀呈減產枯竭的趨勢。

與此相對應的是新井白石的海舶互市新例(長崎新令)。他認為,從幕府開設到元祿期間,為了長崎貿易的結算,金幣國內貨幣量的四分之一,銀幣丟失了四分之三,參考了長崎奉行大岡清相的意見書,頒佈了這一法令。其主要內容是限制進口和促進商品國產化,限制進入長崎的外國船隻的數量和貿易額。清朝船隻每年限制為30艘,交易額限制為白銀6000貫,荷蘭船隻每年限制為2艘,交易額限制為3000貫,並鼓勵過去進口的棉布、生絲、砂糖、鹿皮、絹等商品國產化。

德川吉宗的幕政(享保改革)

德川吉宗(1684年11月24日),江戶幕府第8代將軍(在位:1716年- 1745年)。就任將軍以前曾擔任越前國葛野藩主、紀州藩第五代藩主。

成為第8代將軍的德川吉宗,是紀州德川家出身,對一直以來主導幕政的譜代大名毫不顧忌地大膽地進行了立足於農本主義的政治改革(享保改革)。

最令吉宗操心的是米價的穩定。隨著貨幣經濟的發展,作為各種物價基準的米價持續下跌(米價下跌,物價上漲),以米價為俸祿單位的旗本、御家臣的貧困變得顯著。因此,他一方面透過節儉令抑制消費,另一方面透過開發新田來增產大米,採用定免法來穩定收入,頒佈上米令,公推堂島大米協會等。這就是他被稱為“美國將軍”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進行了控制財政支出,錄用有為人才的足高制、放寬漢譯洋書禁運、獎勵紅薯種植、設立標準箱等改革。

幕府財政健全化,1744年(延享元年),是江戶時代透過最高的稅收,但朝貢稅率固定化和貢八九月的重科和嚴重的徵收。

另外,由於過度的節儉,百姓市民的不滿,導致摺疊的享保的大饑荒(享保6年(信州淺間山火山噴發),該7年,該17年),也有百姓農民起義頻繁發生。對於這些,享保6年(1721年)6月,“村民須知”,享保19年(1734年)8月,透過代官的觸電書等法令進行管制。從寶曆(1704 - 1710年)到享保(1716 - 1735年)之間,共發生了40次左右(實際上更多。平均每年約2次)。這樣,土地資本為基礎的,而不是土地所有者獨自統治階層的立場的武士的生活穩定,穩定增長政策不一定是無法很好地融合,金融緊縮政策出臺的經濟壓迫不景氣慢性化了。

再者,“朱子學只不過是虛妄的臆測而已”,批判朱子學的荻生徂徠。1726年(享保11年)左右,吉宗提交了政治改革論‘政談’,徠政治思想的具體體現,這是日本思想史中推進政治和宗教道德的分離劃時代的著作,這也使後來的腦海論將全面展開。

另一方面,1724年(享保9年),大阪的富商以朱子學為中心設立了學習儒學的懷德堂,之後作為幕府官許的學問所一直延續到明治初年。

1730年(享保15年),石田梅巖提出了日本獨有的道德哲學心學(石門心學)。享保年間,是在學問、思想上都有了新的發展的時代。

另一方面,在超長期的政權穩定,特別是前一百多年的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商人階層得到了發展,在學問、文化、藝術、經濟等各個領域的活動變得活躍,確立了延續到現代的傳統。

江戶時代後期(1750年- 1850年)

田沼意次的幕政(田沼時代)

田沼意次(1719年9月11日-1788年7月27日)江戶時代中期的旗本,後來是大名,江戶幕府老中。是遠江相良藩的初代藩主。相良藩田沼家初代。

由於享保改革的年貢增徵政策,幕府財政雖然增加了年貢收入,但在寶曆年間(1751年- 1763年)達到了頂點,再次出現了僵局。為了打破這一局面,田沼意次在已經發展起來的商品生產、流通中找到了新的財源,並試圖進行更大規模的新田開發和蝦夷地開發。

田沼改變了過去依賴農業的體制,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為了掌握商品的生產、流通,降低物價,將手工業者的夥伴組織公認並獎勵為股份夥伴,並向其徵收運上、冥資等稅金。作為專賣制實施的立足點,設定了多個被稱為座的組織,將各領域的銷售壟斷權授予黃銅座等座。透過町人資本的印沼、手賀沼的開墾事業,進而推薦長崎貿易,特別是透過俵物等出口商品的開發來抑制金銀的外流。此外,還獎勵蘭學,根據工藤平助等人的提議,將最上德內派遣到蝦夷地,調查新田開發和礦山開發,以及透過阿伊努對俄交易的可能性。

這些在當時來說極其先進的內容在內的現實、合理的政策,但因松平定信等敵對派的“賄賂”政治和消極運動,廣泛的大饑荒重疊百姓發生農民起義和下臺了。18世紀是北半球寒冷化的小冰期時代,這也加劇了饑荒。

松平定信的幕政(寬政改革)

松平定信(1759年1月25日-1829年6月14日),江戶時代中期的大名、老中。陸奧國白河藩第3代藩主。定綱系久松平家第9代戶主。相當於江戶幕府第8代將軍德川吉宗的孫子。1787年到1793年進行了寬政改革。常說定信徹底推翻了田沼的經濟政策,但與田沼政權的連續面也受到重視。

接著批判田沼政治的松平定信在1787年(天明7年)登場,推行立足於農本主義的寬政改革。為了消除田沼時代的通貨膨脹,推行樸素節儉和風紀管制,實行緊縮財政。由於採取抑商政策,股友被命令解散,大名有義務圍米,根據舊裡歸農令流入江戶的百姓回到了出身地。此外,還頒佈了棄捐令,試圖救濟旗本、御家臣等,保守、理想主義傾向很強。

在對外對策上,將林子平的蝦夷地對策作為頒佈處分進行處罰,並完全拒絕了將漂流者大黑屋光太夫送走的俄國的亞當·拉克斯曼的通商要求,採取了強硬的鎖國姿態。

雖然也實行了七分積金、設立行人寄處等今天所說的社會福利政策,但統制思想和文藝,整體上對町人、百姓嚴格,過度保護旗本、御家臣的政策,招致民眾的離叛。另外,由於放棄重商主義政策,田沼時代健全的財政再次惡化。

文化·文政期(大御所時代)

德川家齊(1773年11月18日-1841年2月27日)江戶幕府的第11代徵夷大將軍(在位:1787年- 1837年)。

松平定信辭職後,從文化文政時代到天保年間的約50年間,政治實權掌握在第11代將軍德川家齊手中。家齊將將軍一職讓給其子家慶後,繼續掌握實權,因此這種政治被稱為“大御所政治”。家齊的治世,當初繼承了儉樸節儉的政策,但由於貨幣惡鑄而產生的收益,使幕府財政暫時得到了滋潤,之後便流於大奧的華美生活,幕政陷入了散漫經營的狀態。上述的異國船打拂令也是家齊時代頒佈的。

另一方面,商人的經濟活動變得活躍,以都市為中心的庶民文化(化政文化)繁榮起來。但是,農村貧富差距擴大,各地農民起義和村方騷亂頻發,治安惡化。

1805年(文化2年)設定了關東取締役。水野忠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各地農民和商人的起義、打砸搶、強訴,歷年都有發生。

文政6年(1823年),由攝津、河內、和泉等1,307個村莊發起的國家訴訟,要求自由出售棉花、自由出售油菜籽,規模空前,改變了迄今為止的經濟狀況。

繼續發展經濟活動和土地資本體制的行政官武士過分涵蓋各政府(各藩)和結構性矛盾的內涵,同時也謳歌了“太平世”的江戶時代,也迎來了19世紀和迅速制度疲勞引起的僵硬化開始引人注目。另外,從這個時候開始到昭和前期,國內進入小冰河期,1822年(文政5年)隅田川結冰。

而且根據18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西方國家正在迅速現代化,並從各自的政治經濟情況大航海時代的單純“冒險”,而是為了自己的產業的資源和市場要求世界各地為了獲得殖民地的進軍開始了。在遠東地區、日本近海,歐美船隻出沒的次數也增加了。

例如,明和8年(1771年),佩紐夫斯基泡沫、奄美大島、漂流、安永7年(1778年)、俄羅斯船蝦夷地厚岸來日松前藩要求通商、寬4年(1792年)俄羅斯使節拉克斯曼,伊勢的漂流民馬桶蓋光太夫護送等的根室來日,要求通商,幕府在日本和外國的外交途徑尋求外國使節和船的接觸,1825年(文政8年)在異國他鄉船驅逐令等,實行鎖國政策的繼續進行。文政2年(1819年),幕府將浦賀奉行增加到2名。

動亂的天保期

水野忠邦(1794年7月19日-1851年3月12日),江戶時代後期的大名、老中。肥前國唐津藩主,後遠江國濱松藩主。1841年開始進行天保改革而著名。

大鹽平八郎臨終之地

從1832年(天保3年)開始的天保大饑荒蔓延到全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充斥著窮困的人們,出現了很多餓死的人。

1837年(天保8年),大阪町奉行所的原與力大鹽平八郎對幕府的束手無策感到憤怒,在大阪發動了武裝起義。跟隨大鹽的農民也很多,蔓延到地方,給幕府和諸藩帶來巨大沖擊。

為了應對這種危機,家齊死後的1841年(天保12年),老水野忠邦幕府為了加強權力的天保改革被稱為財政重建的諸政策實施了。但效果都是薄,特別是上知令在幕府財政的穩定和國防的充實和兩側發起挑戰的慾望性的政策。但從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對受到阻礙。忠邦僅僅3年下臺了。

幕府作為天保改革的一環,對幕領提出御料所改革。這個改革方案是讓代官重新調查幕領的全部耕地,謀求年貢的增收。對於這個改革方案,瞭解當地實情的代官們認為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由於清朝在鴉片戰爭(1840年)中戰敗,忠邦於1842年(天保13年)7月,重新發布了對外國船的打擊令,改為薪水令,轉變為靈活路線。同年6月,荷蘭報告了英軍軍艦的來日計劃。

同月,江川英龍和高島秋帆引進了西洋式炮術,整頓了近代軍備。鴉片戰爭的衝擊,使魏源的《海國圖志》大量印刷,對幕末政局產生了強烈影響。

中國在鴉片戰爭的失敗,1843年(天保14年)、廣州、廈門、上海、寧波、福州5港港,次年1844年(天保15年)7月,清美修好通商協定(望廈條約),10月清法通商協定(黃埔條約)簽署了。

另外,美國為了擴大通商,以與日本、朝鮮建交為目的,決定派遣使節。1846年(弘化3年)閏5月27日,東印度艦隊司令長官比德爾率領兩艘軍艦進入江戶灣。在與浦賀奉行手下的交涉中,日本政府(幕府)確認了沒有為了貿易而開港的準備,於6月7日撤離。

在這種情況下,薩摩藩和長州藩等被稱為“雄藩”的有力藩成功進行了財政改革,在幕末時期的政局中擁有了強大的發言權。

在經濟方面,天保時期出現了地主和批發商商人設立工廠,透過分工和協作進行工場制手工業生產的工場手工業。工場手工業生產在大阪周邊和尾張的棉紡織業,桐生、足利、結城等北關東地區的絹紡織業等地進行。

江戶時代末期編輯(1850年-1868年)

開國·日美和親條約

馬修·佩裡(Matthew Calbraith Perry, 1794年4月10日-1858年3月4日),美國海軍軍人。

1853年(嘉永6年),長崎的出島只一直為前提和折中了幕府的迄今為止的方針相反,江戶灣的眼睛和鼻子的先浦賀黑船中強行登陸了美國的馬修·派瑞和不得已只好協商了幕府,第二年來航點到江戶灣的強行進入的表現出了佩裡艦隊的威力,屈服於簽訂《日美親善條約》。

此後,美國的例子藍本高壓接觸了西方國家已經和紮實的中類似的條約簽訂,事實上“開國”變成了非做不可的事。同年6月22日,第12代將軍家慶留下“今後的政治交給德川齊昭和阿部正弘”的遺言後去世,享年61歲。同年7月1日,向各大名出示幕府、國書,詢問意見,3日又向登場以上的幕吏詢問意見。對於260年來一直以“不應知,應由知”為大法則的幕府來說,這是大致的方向轉換。

開國後,由於日本的沿岸和海岸有可能會有外國船隻來航,1853年(嘉永6年)8月開始在江戶灣建設臺場。同年9月15日,幕府批准建造大型船隻。還向荷蘭訂購了軍艦、火炮、兵書等。

井伊直弼(1815年11月29日-1860年3月24日),幕末時期的譜代大名。近江彥根藩的第15代藩主。在幕末時期的江戶幕府擔任大老,作為開國派簽訂了《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堅決實行了日本的開國和近代化。另外,以強權肅清了國內的反對勢力(安政大獄),但受到這些人的反動而被暗殺(櫻田門外之變)。

之後,1858年(安政5年)4月,井伊直弼就任大老。與美、蘭、俄、英、法五國簽訂了《修好通商條約》和貿易章程,即安政五國條約(不平等條約),日本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8月,設定外國奉行。同月,向水戶藩等下詔(戊午密敕),對簽訂孝明天皇條約表示不滿,另外,也交給幕府。

這一年7月13代家定去世,10月25日14代家茂任徵夷大將軍、內大臣。第二年6月開始在橫濱、長崎、箱館3個港口與俄、法、英、蘭、美5國進行自由貿易。由於條約禁止在日本內地進行交易,所以在允許外國人居住、營業的居留地進行交易。出口的中心是生絲和茶葉。出口的增加導致了國內物資的不足,價格高漲。

另一方面,透過機械化大工業生產的廉價的歐美棉織品和毛織品等也流入了日本。橫濱港出口佔94.5%,出口佔86.8%,英國為88.2%、法國為9.6%、之後是美國和荷蘭。進口,英國佔88.7%,其次是荷蘭、法國、美國、德國、俄。進出口都是以英國為主要的交易。

另外,由於國內銀價相對於金價低於歐美,大量金幣流失到海外。這樣,開港帶來的經濟變動加速了下層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沒落。

以下級武士和知識分子階級為中心,反對“鎖國是日本開天闢地以來的祖法”的說法,強烈反對其外交政策的輿論沸騰起來,作為“攘夷”運動席捲了朝野。輿論的沸騰本身,在幕藩體制堅固的時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作為這個“輿論”的精神支柱,京都的天皇=帝的存在被特寫。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幕府的方針,在政治上作為安靜的都城生活的京都突然變得混亂起來,引發了著名的“幕末騷亂”。

文久的國內政治

德川家茂(1846年7月17日-1866年8月29),江戶幕府第十四代徵夷大將軍。最初受第12代將軍德川家慶的偏諱,自稱慶福。

一度有大老·井伊直弼的強行鎮壓路線(安政大獄),不滿的“輿論”似乎也平息了,但是1860年(安政7年)3月3日櫻田門外之變後,將軍繼承問題使幕府動搖,這期間事態急速變化。

在此之前的1860年(安政7年)1月,勝海舟等人乘坐鹹臨丸駛向美國。1862年(文久2年)1月15日,發生了坂下門外之變,老中安藤信正被水戶浪士等6人襲擊而受傷。同年2月11日,將軍家茂和和宮的婚禮在江戶城隆重舉行。同年7月6日,幕府任命德川慶喜為將軍監護人,同月9日任命松平慶永為政事總裁一職,閏8月1日任命松平容保為京都守護一職。在之前的7月,允許各藩購買艦船。

另一方面,在開國、開市、開港的過程中,1861年(文久元年)和第二年,發生了第一次、第二次東禪寺事件。在薩摩藩,島津齊彬去世後,繼任藩主島津忠義的父親島津久光為了牽制長州藩,展開了公武合體運動,同年4月肅清了藩內的攘夷派(寺田屋騷動),要求幕府進行改革(文久改革)。1862年(文久2年),島津久光從江戶返回薩摩的路上,引發生麥事件,第二年在薩英戰爭中領悟到攘夷的魯莽。

1862年(文久2年)閏8月,放寬幕府參勤交替制度,每3年在府一次,以100天為限,目的是加強本國警衛。同年9月7日,公佈了明年2月將軍上洛的旨意。這是公武合體的強化方案。同年12月,幕府制定了兵制度。

在尊皇攘夷派和公武合體派爭奪藩政主導權的長州藩,尊王攘夷派掌握了主導權,與京都公家勾結,逼迫幕府實行攘夷。結果,幕府約定1863年(文久3年)5月10日為實行攘夷之日。

長州藩對透過下關海峽的外國船隻進行了炮擊。然而,長州藩在炮擊外國船的第二天,便派井上聞多、野村彌吉、遠藤謹助、伊藤俊輔、山尾庸三等人於12日乘坐英艦“基洛賽奇號”從橫濱向英國出港。這個計劃的領導人是周佈政之助,他預見到攘夷之後必然會迎來與各國交流、交易的日子,考慮到如果不瞭解西洋情況,對日本是一大不利,所以派他們出國。

對於這些攘夷的實行,京都的會津、薩摩藩等勢力在1863年(文久3年)8月18日,將尊王攘夷派的公卿被從京都排除。這就是八月十八日政變。第二天,三條實美等七卿落馬。長州藩主·毛利慶親的世子·定弘擁立都落的三條實美等人進京,這樣的風評在京都廣為流傳。其目的是排除中川宮、五攝家為首的近衛家、會津藩、薩摩藩等。

1864年(元治元年)6月5日,新撰組襲擊了池田屋。6月24日,久坂玄瑞率領藩兵佔領天王山。27日,來島又兵衛率領藩兵進入天龍寺。7月19日,長州藩在京都諸門與幕軍(薩摩藩、會津藩、桑名藩)交戰(禁門之變)。同年11月,長州藩命令禁門之變負責人3家老自殺。

第一次·第二次長州征伐,兵庫開港問題

以禁門之變為理由,幕府決定進行第一次征伐長州(7月24日)。同一時期遭到英美法蘭四國艦隊的反擊,登陸並佔據炮臺(四國艦隊下關炮擊事件)(8月5日)。同月14日,長州藩與4國艦隊締結講和5項條件。之後,高杉晉作、木戶孝允等人掌握了藩政。

對禁門之變中的長州朝敵化產生了幕府權威恢復的錯覺,1864年(元治元年)9月1日,參勤交代制恢復到1862年改正(閏8月22日3年一次出府等緩和)以前。9月11日,在大阪的宿舍裡,西鄉和勝會合了。西鄉從勝那裡聽說了“共和政治”(由雄藩諸侯的合議制組成的聯合政權),非常佩服。

1865年(元治2年)5月16日,將軍從江戶出發,閏5月22日入京參內,同月25日進入大阪城。同年9月15日,將軍從大阪出發,同月16日入京,奏請追討長州的敕許。

在這樣的形勢下,1866年(慶應2年)1月21日,薩摩、長州等反覆進行政治鬥爭的西國雄藩在坂本龍馬、中岡慎太郎的周旋下,與西鄉和桂秘密締結了口頭的抗幕同盟(薩長同盟)。

1866年(慶應2年)6月7日,幕府實行第二次長州征伐,高杉晉作的組織了奇士兵等師平民被撲出混合軍隊的表現。

另外,總指揮將軍德川家茂在7月20日在大坂城迎戰病逝等,也有8月21日,將軍逝世的長征長書被停止的事件,9月2日幕長停戰協定。12月25日,天皇因天花去世,享年36歲。諡孝明天皇。

德川慶喜(1837年10月28日-1913年11月22日),江戶幕府第15代徵夷大將軍(在職:1867年1月10日-1868年1月3日)。江戶幕府最後的將軍,也是日本歷史上最後的徵夷大將軍。

折起幕法違背邸設在京都的諸大名無法控制,京都的治安維持甚至只能收尾江戶幕府,幕藩體制的根基,對“武士”武力的信任和權威,因這個失敗而迅速消失了。策劃蕯摩長州、土佐藩、肥前藩也不易,開國以來的違勅條約論反對和排斥外國人,主張實行“攘夷”,國學的進展等,江戶時代後期開始擴散問題作為國家元首的尊王論結合在一起,“尊王攘夷”旗頭“倒幕”的輿論形成了。

14代將軍家茂去世約4個月後的1866年(慶應2年)12月5日,舉行將軍宣下式,慶喜成為第15代將軍。這一期間被稱為“將軍空位期”。慶喜立即著手幕府人事改革,將幕閣的責任由年輕老人和老中分擔。另外,參照法國駐日公使羅什的建議,進行了幕軍體制的近代化,掌握外交權。

另一方面,在國內情況下,這一年(1866年(慶應2年)),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暴動等前所未有的多發和激化。

大政奉還,王政復古

1867年(慶應3年)1月9日,明治天皇踐祚。中山忠能是親長州派中山忠能的外祖父,在禁門之變後被禁止出仕、與他人會面。僅憑這一關係,不處罰公家們的復權並沒有實現。

1867年(慶應3年)1月15日有棲川幡仁親王與原關白九條尚忠,同月25日有棲川熾仁親王與中山忠能被免。5月21日,薩摩的西鄉和長州的桂之間,交換了“倒幕”的密約。6月,坂本龍馬想出了今後政體構想的基本方案。這就是後來的“船中八策”。

大政奉還圖(邨田丹陵筆)

同年8月,在東海地區降下了伊勢神宮的神符,歡欣雀躍的民眾一邊化裝宣傳,一邊亂舞。從夏天到秋天,從近畿、四國到關東的廣大地區都受到了波及。在這種情況下,1867年11月9日(慶應3年10月14日),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作為起死回生之策,上奏大政奉還,15日,得到敕許的書信。24日,他辭去將軍一職。以武力打倒對方完的江戶幕府的倒幕勢力暫時失去了攻擊的名義。雖然被先發制人,但以薩長為首的倒幕派在大政奉還的同日獲得了倒幕的密敕等,始終保持著滅亡幕府的姿態。

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與巖倉具視、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結盟,頒佈王政復古的大號令,廢除攝關、將軍,設立三職的太政官制度出臺。在這一天的小御所會議上,慶喜被命令辭去內大臣一職,並交出一部分領土,新政府與舊幕府的對立顯而易見,在這一號令下,德川幕府的討伐開始了。

慶應3年1月3、4日鳥羽伏見之戰為契機,戊辰戰爭爆發。然後,1868年5月3日(慶應4年/明治元年4月11日),勝海舟和西鄉隆盛交涉的結果,江戶城被新政府軍佔領,慶喜蟄居在水戶,江戶幕府名實已滅。

慶應3年1月15日,制定3職7科的制度。3月14日,五條誓文,“宸翰”,同月15日,五榜的提示等新政府的政策相繼實施。1868年(明治元年)9月8日,在確立了“一世一元”制度的基礎上,改年號為明治。之後被稱為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崩潰後,一部分幕府殘餘兵和親幕府大名在關東地區及東北地區(5月3日奧羽越列藩同盟成立)等地進行抵抗,但1869年5月17日五稜郭陷落(箱館戰爭),戊辰戰爭結束。至此,持續了7個多世紀的武士時代名副其實地結束了。武士雖然獲得了華族和士族的稱號,但卻失去了特權和俸祿,叛亂也全部失敗,逐漸被普通國民所吸收。

參考文獻

• 尾藤正英《江戶時代是什麼-日本歷史的近世與近代》,《巖波現代文庫》,2006年。

• 田中彰《近代天皇制的歷程》,吉川弘文館,2007年(原著1979年)。

• 大冢英樹“江戶時代重鑄的歷史及其評價”,《金融研究》第18卷第4號,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1999年。

• 宮地正人《幕末維新變革史》下卷巖波書店,2012年。

2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果項羽換成李世民,劉邦還能打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