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

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和紅九軍團先

後抵達貴州遵義鳳岡縣天橋鎮等地

開展革命活動。

當地一位14歲國民黨小鄉丁,

冒死救治了一名受傷掉隊的紅軍戰士。

精心照顧七天後紅軍哥痊癒,

倆人流淚依依惜別,

“假如我今後還在,我必須要來望你”。

哪裡知道這一別,

便是八十五年不曾相見......

紅軍兩進鳳岡,救助窮苦百姓

烏江邊的河閃渡渡口,青山環抱,江水橫流。85年前,紅軍正是從這裡兵分三路,進入鳳岡縣天橋鎮。

紅軍長征時經過的烏江河閃渡渡口遺址

遵義市長征學學會理事、鳳岡縣黨史研究學者周君說,紅軍到鳳岡,開倉放糧,救助窮苦百姓,讓地主劣紳聞風膽寒。然而,紅軍也不斷遭到國民黨部隊和地主武裝的襲擾。

周君:“有一隊紅軍在鳳岡、餘慶一帶與國民黨當地的武裝遭遇,被打散的一名紅軍戰士身受重傷,倒在了彭家坳的一塊大水田邊,動彈不得。當地地主武裝見到後,就想把這位紅軍戰士凍死、餓死、渴死,對這位戰士嚴加看管,不讓當地群眾接近這位紅軍戰士。紅軍戰士向周圍的人大聲地喊:‘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紅軍是殺不完的,紅軍是一定會回來的……’”

民歌:“紅軍同志好辛苦,渡過烏江就上坡。紅軍來到萬明山,四頂廟裡把傷養。群眾聞訊來探望,早日歸隊把敵殺死……”

1934年10月至1935年1月,紅軍長征先遣隊、紅九軍團先後進入鳳岡境內開展革命活動,至今,鳳岡境內留下了大量紅色遺蹟、故事和歌謠 央廣記者陳屹攝

紅軍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英勇行為給當地人們帶來極大震撼。這位紅軍戰士犧牲後,人們趁著夜色,將他的遺體轉移,在附近的山上掩埋。

14歲國民黨小鄉丁冒死救紅軍

當年,紅軍精神也感染了年僅14歲的天橋鎮村民遊朝佑。八十多年過去,我們來到天橋鎮龍鳳村尋找至今健在的遊朝佑老人。

七月的鳳崗,晴雨交錯,蟬鳴聲聲。農家院子裡,99歲的老人遊朝佑向我們回憶起當年紅軍路過這裡的故事。1934年至1935年,遊朝佑在天橋鎮做鄉丁。

99歲的遊朝佑老人在家中介紹當年與紅軍戰士送別的情況

有一天,遊朝佑上山砍柴時,發現路邊坐著一名受傷掉隊的戰士。想到自己是被國民黨反動派抓丁,遊朝佑動了惻隱之心。出於安全起見,遊朝佑把戰士攙扶到附近一個山洞裡,砍了些樹枝遮住洞口。

遊朝佑:“有個傷兵,20歲的樣子,那腳腫得很大。他喊(我)‘老鄉’。我說‘你長我,我就喊你哥,我小你就喊弟。’ 他說‘你一定小我’,他就喊我喊‘老弟’。”

遊朝佑老人介紹當年負傷紅軍戰士藏身的山洞(資料圖)

當晚,遊朝佑來到山洞,將這位戰士攙扶到家裡吃飯。貴州的冬天,夜裡刺骨的冷。遊朝佑映著月光,把家裡唯一的印花被子和滿是破洞的墊絮送給了受傷的戰士。而他和家人只能蓋秧苗編成的秧蒿甸被子。

遊朝佑:“那晚是個大月亮,我說,你們究竟要去哪裡?他說,老弟,我就給你說個實話,我們是打富救貧的,我們是紅軍。”

當時,鄉丁們曾經被交代,只要是紅軍,一燒二殺,雞犬不留。得知受傷的戰士是紅軍,遊朝佑心裡吃了一驚。他知道很危險,但他覺得紅軍哥很好,不能丟下他。

他精心為紅軍哥療傷,兩人依依惜別

這一別便是八十多年過去......

一連幾個晚上,遊朝佑找來草藥,搗成漿,偷偷跑到洞裡,給紅軍哥敷藥。精心治療七天後,紅軍哥痊癒,又要踏上漫漫長征路。遊朝佑親手做了苞谷粑,在天橋的一座寺廟與紅軍哥依依惜別。

遊朝佑:“邊走啊,邊望啊!眼淚汩汩的呀。他說,‘我就謝謝你了,我就走了,假如我今後還在,我必須要來望你’。我說,‘哥哥,你不要走街道上,走路要小心啊! ’他說,‘要得!弟,你不要擔心我。’ 他轉身望我,我轉身望他,直到看不見,兩個人才分開。”

遊朝佑說,兩人在天橋寺廟分別時,紅軍哥哥曾經給自己留下一個字條作為約定再見的信物。但遊朝佑因為害怕,在回家的路上匆匆把字條撕掉扔了。而他也只記得這位紅軍哥姓陳,記不清了具體名字。與紅軍哥這一別便是八十多年。

遊朝佑:“這個人喲,我都在猜想,絕對犧牲咯,絕對犧牲咯!他要沒有犧牲,他一定要來看我!紅軍好,紅軍好啊!這些人犧牲了,一槍一彈地打過來,死了好多紅軍吶。”

遊朝佑:“以後帶多了,我就不怕了。”

解放後,遊朝佑在家務農,現在老人家已是五世同堂,全家大小70多口人。送我們出門的時候,他默默望著山腰,似乎是在回憶當年與紅軍兄長送別的地方。

山歌:“紅軍一定要回來,大家喲,請放心,請呀請放心。幹人們要鬥爭,我們大家送紅軍,送呀紅軍喲。”

鳳岡縣天橋鎮天橋村民間藝人安克辛、李厚榮、董超、安天文等人演唱鳳岡流傳下來的民歌《送紅軍》,嗩吶匠、村民王茂友、蔣大福、龔其澤等揹著大小嗩吶吹起來,表達老區對紅軍的感情 央廣記者陳屹攝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郭子儀的孫女,曾為兩朝皇太后三朝太皇太后,晚年為何想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