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規定天子才可稱王,天子分封大臣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級;公侯百里之地,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朝國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等等;
攻高莫過救主。姜子牙輔助周伐商紂,分封公國-齊,所以齊國國君稱為齊某公,如齊太公、齊桓公等等;秦護周平王東遷有功,也被封為了公國,國君稱為秦某公,如秦穆公、秦孝公等等;
姬姓家族多數為公爵;晉國的國姓姬,屬於公國,國君為晉某公,如晉獻公、晉文公等等;
晉國後來被趙魏韓三家分掉,迫使周王分封為爵位,周王封為候國,所有趙魏韓三家前期的國君都被稱為某某侯;如魏國的魏文侯、魏武侯;趙國趙肅侯;韓國的韓昭侯等等;
也有不服周王領導的。當時楚國地處邊遠蠻荒之地,文明相對落後,周王封楚國為子國;楚國領導人不甘心:我屬蠻夷,不參與您周朝那一套。既然不屬於您的文明,我也是王,所以楚國國君都稱為楚某王,如楚武王等等;吳國、越國同樣都以王自居,所以有吳王夫差、越王勾踐之說;不過當時這三國遠離周文明,地處邊遠,稱王就成王也沒有很大的震動;
齊國與吳、越、楚接觸比較多,經常書信往來,互派使者;到了田齊之後,齊國國君總感覺和這三個國家打交道政治上吃虧,以公國的身份和這三個“王國”打交道,身份不對等,所以有時也以“王”的名義和他們交往,但是中原各國沒人承認,齊國也沒敢公開。
圍魏救趙後,魏國國君魏罌被秦國大良造忽悠,稱魏夏王;這一下犯了眾怒,招致各國反對,不多時,魏國撤銷“夏王”的稱號;馬陵之戰後,魏罌感覺四面樹敵的政策不行了,要穩住東面打西面,故以低姿態拜訪齊國,建議齊國稱王,齊國感覺自己稱王太招搖,回敬魏國也要稱王;這樣徐州相王,確定了戰國時期公開的、大國相互承認的齊威王和魏惠王;後來秦國、燕國、中山國等等一流、二流國家均稱王並互相認可。這樣各個國家均公開的和周劃分界限,平起平坐了。
戰國中後期,秦國實行遠交近伐的戰略,為了穩住齊國不參與伐秦同盟,同時也使齊國招搖過市,秦、齊兩國一起稱帝,西帝和東帝;不過時間不長,輿論壓力太大,先後撤銷了帝號;
到了前221年,秦嬴政統一了六國,才正式開始稱帝,秦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