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簡文帝時期,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看上了王獻之,請求皇帝下旨,休掉王獻之原配郗道茂,把她嫁給王獻之,導致郗道茂被休,鬱鬱而終。
她巧取豪奪,她鬱鬱而終,他一生遺憾,這個《上陽賦》丞相、長公主、韓氏愛情的原型,講述權力碾壓下的愛情糾葛。
一、王獻之、郗道茂與司馬道福王獻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兒子,他和父親並稱“二王”,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
郗道茂,絕非無名小輩,她出自東晉望族郗氏,是著名大臣郗鑑的孫女。此外,她也是王獻之的表姐,王獻之的母親郗叡是她的姑姑。
新安公主司馬道福,晉簡文帝的第三個女兒,徐貴人所生。她先是嫁給了大司馬桓溫之子桓濟,後來,桓濟參與謀反叛亂被流放,新安公主與其離婚。恢復自由身的新安公主在另擇夫婿時,看上了王獻之,不顧他已有妻室,對他志在必得。
作為高門之女,即使面對公主,郗道茂本不需遭受這種羞辱,但時勢已發生了變化。
東晉初期,郗氏在家主郗鑑的苦心經營下,成為舉足輕重的名門望族,王謝桓庾也不敢小覷。但後期,隨著北府兵兵權逐漸被桓溫控制,郗家後趨沒落。此時,郗道茂父親郗曇已死,孃家已無人為她撐腰。
這個時候,郗道茂的丈夫王獻之站了出來。
王獻之深愛郗道茂,兩人從青梅竹馬到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
為了拒絕皇室強加的婚姻,王獻之反覆拒絕無果後,不惜用艾草燒傷自己雙腳,乃至後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動不便。
即便如此,皇家還是不肯罷休,王獻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
郗道茂被休後,只好投奔伯父郗愔,她再未他嫁,鬱鬱而終。
二、皇權PK士族這樁名動一時的愛情悲劇,看起來像是皇帝迫於公主的痴纏,無奈進行的強人所難,實際上更是皇權對世家的作弄和利用。
在東晉門閥政治執政的初期,無論是王家還是郗家,都不可能接受皇室對兒女親事的肆意擺佈。
東晉士族,世居顯位,居高位計程車族,其權勢得以平行或超越於皇權至上。
士族之間普遍通婚,以此形成家族之間的相互支援,如王氏兩代娶妻郗氏。在這個時候,婚姻先是求族,再是擇人。
當然,新安公主看上王獻之時,王家和郗家已然出現了間隙。這個時候,郗家已然沒落。郗家子弟郗超與桓溫密謀造反,死後郗氏衰敗。王家明顯表示出對郗家一族的輕視,郗太夫人也警誡一族不要和王氏子弟來往。
至於王家,琅玡王氏因王導、王敦去世,家族在朝廷的地位與權勢不比以前“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在士族林立的情況下,也迫切需要提升家族的地位。
晉簡文帝想拉攏王氏,恰逢新安公主新寡,又想嫁給王獻之。
在各方角逐和利益均衡下,最終,王獻之被迫與郗道茂離婚改娶公主。
三、權力的交易王獻之娶了公主,雖然失去了愛情,但贏得了權勢。
《晉書王羲之附獻之傳》:起家州主簿、秘書郎、轉丞,以選尚新安公主…謝安甚欽愛之,請為長史。安進號衛將軍,復為長史⋯尋除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徵拜中書令。
再娶前,王獻之官位較低。由於娶了公主,王獻之一路升遷,最終被拔擢為中書令,成為了掌握重要機密、制定國家政策的權臣。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題詞》說他:"烏衣貴遊,寵榮過盛","子敬通婚帝胄,豪貴自喜"。
婚後,王獻之和新安公主生有一女,即晉安帝皇后王神愛。
即使是這樣,王獻之一直難以忘懷郗道茂。
他給她寫信,訴說內心的刻骨思念和不得已:
“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匹,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意思就是,我和表姐生活多久都不會厭,即使年復一年地相對,也可以當作是一日之歡。那種額頭觸著額頭的歡暢,遺憾不能再盡興一點。正想著要和表姐成雙成對,白頭偕老,哪知道命運如此不順,分離到這個地步!實在是傷心惆悵啊,什麼時候才能白天晚上都見到表姐呢?我只能仰首低頭悲嘆嗚咽,實在沒有辦法啊,要跟表姐見面,只能等到我斷氣罷了!
《淳化閣帖》收錄的《奉對帖》 晉中書令王獻之書
然而,活在王獻之的懷念中,並沒有給郗道茂帶來什麼好的結局。
她被世人同情,但苦楚無人訴說,以至於早早去世,鬱鬱而終。
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他臨終前,家人問他遺言。
王獻之在病榻上說:“沒什麼其他可交代的,只是難忘和郗道茂離婚這件事。”
平生不覺有憾事,唯負卿。
恰如《上陽賦》的劇情中,為了恢復家族權勢,王氏子弟都選擇了和權力結盟。最終,他們站在了權力的巔峰,也失去了心中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