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語: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民一直都是國家的立國之本。不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古代還是近代,人民對於國家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古代的思想、政治以及哲學等,之所以能夠發揮其效益,主要原因也在於“民”。統治者如果能夠將“用民之道,御民之學”貫徹落實在政策中,那麼國家也必定會長此以往興盛下去。

所謂“民權”就是一個國家對於人民利益的對待方式以及維護手段,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思想決定著民眾的發展是否強大。在西方的一些國家,將“民權”當做是口號一樣的維護,這並不代表中國就沒有“民權思想”。以西方古羅馬時期的“公民制度”和東方西周時期的“國人”為例,就算是奴隸制社會,也有關於“民權”的思想和制度。

一.古羅馬的“公民”

1. “公民身份”制度的衍生髮展

古羅馬時期,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在構建政治制度與文化體系上有了明顯優勝於其他國家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古羅馬建立了“公民身份”制度。眾所周知,古羅馬在歷史上發動了不少的擴張性質的戰爭行為,有戰爭就必然會產生損失,如何彌補百姓的損失,就是當時統治者需要考慮的事情了。所以,古羅馬時期的統治者為了平衡群眾的心理,安慰那些損失慘重的家庭,制定了“公民身份”制度。

“公民身份”在某種方面來說是古羅馬社會對於人民身份的承認。擁有“公民身份”的人可以享受普通百姓所享受不到的權利,不僅有投票權,財產權等,還可以免於死刑。這對於當時古羅馬奴隸制社會的人們已經算是非常優厚的待遇了。所以當時的人們也是想方設法的要擁有一個“公民身份”。

2. 核心地位的變化劃分

“公民身份”不僅僅是擁有著比普通人優厚的待遇,還要履行一些義務。在當時古羅馬時期,公職人員必須都要是擁有公民身份的人,這就決定了古羅馬時期的統治階層都是貴族。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一定是公民,是公民的在社會中也必定是貴族。所以,這些公民也會誓死捍衛自己的身份。

當然了,古羅馬公民身份也不單單之後貴族,那些在軍隊中計程車兵,也統統都是公民,也享有政治、經濟權利,同時也要為國家付出。這一點和中國古代秦朝時期的“獎勵耕戰”有點類似了。在軍隊中,那些核心的將領們也必須都得是公民身份的人才可以擔任。由此“公民身份”制度,在羅馬人的眼中是異常的重要,他們甚至會專門劃分出一片區域,在此區域降生的所有男性都可以有一個公民身份。

二.西周的“國人”

1. “國”的成員包含範圍逐漸變化

在錢宗範的《國人試說》中提到了關於“國人”的概念,他說國人多指那些居住在國與國交界之處的人。在西周時期,國人是說居住在近郊的那些工、農、商等等這類人,包括奴隸。

《左傳》中也有關於“國人”的記載,但不同於《國人試說》的概念,《左傳》中的“國人”指的是國家的成員,和那些國家沒有辦法統治的領域居住的人不同。還將“國人”劃分了階層。他們認為,“國人”一是指那些在國家境內居住的人,二是指,在國家履行和享受義務的人。

以春秋時期為例,在國內居住的人除了天子和諸侯以及他們的族人之外,還有一些農商戶、落寞家族以及奴隸。他們是“國人”階級的構成核心與主體。國人和庶人還是有區別的,國人的含義包涵庶人。在西周時期那些沒有官職的人叫做庶人,是下層階級的人,而國人普遍是卿大夫等等,有頭有臉的上層階級,是享有一定的權利的。

2. 分封制度影響,國人地位低下

西周時期,受到分封制的影響,上層階級的諸侯、卿大夫等的地位越來越高,所以在社會上就形成了一個斷層,“國人”也逐漸的泛指那些平民階層的人。擁有的土地也非常少,經濟收入原本就不景氣,還要受到來自上層階級的剝削。所以,西周時期“國人暴動”也是必然的事情。“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就是採用極端的手段來控制國人,所以導致,天子的威嚴在國人心中漸漸喪失。

三.民權制度

1.反抗戰爭出現,公民爭取權益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要戰爭”不論是西周還是古羅馬,民權意識的誕生都是基於戰爭,但有區別的是,古羅馬的民權制度是誕生於戰爭之後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和諧與社會的穩定,並且利用法律來保障“公民”的權益,利用公民意識來激發群眾參政從政的積極性,這對於國家發展而言是“利大於弊”的。

中國古代西周時期的“國人”是分封制度影響的產物,目的就是為了區別人的三六九等,長此以往,只會激發各個階層的矛盾,“國人暴動”就是國家滅亡的最主要原因。而在中國封建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戰爭型別也是最多的。歸根結底,是因為階級矛盾導致經濟失衡,國家財政虧空,就只能從“國人”身上下手,原本就不受保護不受重視的國人,必然會反抗。

結語:

在奴隸制社會時期的東西方對於“民權”的思想制度是有所區別的,西方注重的是個人的利益,而東方講究的是個人的義務。在很多宗教文化中,“民權”也是作為弘揚價值觀的基本理念。“本”是根基,是主體,人民作為立國之本,在東西方政治的發展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法律的規定與約束。

在東方,民權更多的是身份的束縛與階級的劃分。而在西方,民權則是政府權利的下放。同處於奴隸制社會,東西方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可以看出,西方對於民權制度的制定和研究,比東方要更為細緻也更符合“民本”思想。

參考資料:

《國人試說》

《左傳》

《史記》

《羅馬史》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東漢末年的一位大將軍,曾挾持漢獻帝,最終是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