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古代文書殘片,數量在7700件以上——小笠原宣秀《橘瑞超西行記》
駱駝聊新疆,就是不一樣。
在西域大探險時代,各國的外來者,懷著各種目的,藉助各種身份,通過各種手段,從西域這個“世界上離海最遠的地方”,搬運走了大量的文物(根據《橘瑞超西行記》記載,僅在吐魯番一地,被(日本大谷探險隊)盜走的“西域古代文書殘片,數量在7700件以上”,這還僅是文書!這還僅是在吐魯番一地!這還僅是日本盜寶小分隊所得!),那麼這裡為什麼又會有如此多的文物呢?今天駱駝就來聊一下。
一是西域地理位置特殊。西域本身地域遼闊,地勢複雜,這裡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多民族的聚集地。雖然三山夾兩盆的特殊地形,好像阻隔了南北,但在這之間卻有三條古道,橫貫東西,從而使西域南通印度次大陸,西南往來波斯,向西而行又可連線歐洲,雖不是四通八達,但也並不閉塞。於是東西方文化、經濟,無不經由這裡互相交匯融合,所以歷史的印記在這裡多有留存。
二是西域歷史悠久。文物作為文化的一種具體表徵,也是時間沉澱的產物。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古代西域,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人類活動的歷史。雁過留聲,人過留痕,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活動的頻繁,很多歷史的見證就被埋藏在了大漠之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域的地下寶庫也日漸豐盈。
三是西域氣候乾燥。文物雖然有了,但不一定都能儲存下來。最好的例子是古印度,古印度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但印度大陸,降雨頻繁,氣候溼潤,這對生物生長是件好事,但對於文物儲存簡直就是噩夢。所以古印度的很多歷史,都缺少文物佐證,有時不得不在西域地區尋找旁證,以完善自身的歷史軌跡。而西域久旱少雨,沙漠戈壁就是文物天然的保險箱,所以文物不光有產生的條件,儲存的條件也是得天獨厚。
四是西域文物人為破壞少。中國內陸不發歷史悠久的前朝故地,但很多埋藏文物的古墓,都被摸金的校尉,卸嶺的力士,偷挖一空。而且古代中原地區,戰亂不止,王朝興替頻繁,很多文物在亂中也損失不少。這一點上西域地區,也是時有戰亂,而且絲毫不比中原差。但是正是因為亂世不止,人心浮動,少有人進行收藏,所以沒有買賣就沒有破壞,西域的文物相對受到破壞的要少一些。並且西域地處邊陲,戈壁沙漠也阻擋了不少人的覬覦之心。
五是西域自然條件險峻。沒有現代化的裝置定位,斯文·赫定、橘瑞超等人,也不會順利到達沙漠深處進行盜寶。而古代的盜墓賊憑藉風水羅盤,尋龍祕術,是不可能在變幻莫測的死亡之海中,進行望氣觀山、分金定穴找到具體位置的,如果能進得去並真能找得著,就算不能出來,也算是撞大運了。所以說科技是把雙刃劍,用好了造福人類,用不好也不耽誤給人類製造麻煩。
六是西域文物的種類特殊。西域出土的文物,大多是佛教相關的典籍壁畫,再沒有形成購買市場前,這些東西重視的人不多,一是真懂的人少,二是這類東西不方便盜竊後轉移。尤其是壁畫,不是破壞性的挖掘,很難拿得走,整塊切割後拿走,會佔據很大轉運空間(直到美國“膠水大盜”蘭登·華爾納出現,才有了輕便取走壁畫的方法。)
所以西域的文物眾多,主要是因為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文物來源廣泛且適宜貯存並不易被盜取,其次是人類文明的出現時間早,在日積月累的充盈著西域文物的寶庫,而運輸條件和勘探手段也是影響西域文物存量不可忽視的原因。至今,西域文物仍有很多埋藏在地下,期待我們能鑑古明今,對前人的遺澤善加利用,也不負它們沉寂千年的寂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