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朝的貪腐,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乾隆年間被稱為天下第一貪的和珅。當年,他憑藉皇帝的信賴及位極人臣的地位在朝廷內外大肆搜刮,乾隆去世後,他的家產被一一抄沒,嘉慶和天下的百姓無不對他的鉅額贓款所震驚。
據統計,和珅的全部財產進行編號後,總數為一百零九,而僅其中的二十六號合計的總價值便達到了220000萬兩白銀。如此富有的府庫竟然連整個朝廷的國庫都難以匹敵,無怪乎民間童謠唱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因為這樣的貪官莫說在清朝,即便是在整個中國歷史,都找不出相似的案例。
然而,歷史真正讓人吃驚的並不只是和珅的貪婪,讓人感到脊背發涼的是這種搜刮民脂民膏的行為竟是整個清代官場的常態。“三年清支付,十萬雪花銀”的諺語說的不單是整個王朝的腐朽,更是普通老百姓的辛酸。
在清朝,能算得上“鉅貪”的官員遠不止和珅一人。前朝老臣阿克當阿擔任宰輔時就曾因為對下屬和百姓無休止的盤剝而被稱為“阿財神”,和珅之後,領班大臣穆彰阿也因為富可敵國而成為滿族貪官中的“翹楚”。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危難邊緣的國家態勢依然無法阻止官員們貪腐的腳步。重臣琦善“繼承”了前人的“優良傳統”,在國難當頭之際肆無忌憚地發國難財,到家中財產被抄沒時,琦善家中總共“積累”了10912兩黃金和1805萬兩白銀,珠寶首飾則裝滿了十一個大箱子,其餘名貴字畫、古玩珍奇自然更是數不勝數、堆滿廳堂。
和宋朝相比,清朝的大一統地位顯然更加出眾,儘管這個時候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到全球的30%左右,但擁有眾多屬國的大清王朝依然是世界上不可撼動的霸主,經濟文化也同樣處在世界領先水平。
可惜,這樣一段美好的歷史並沒有因為官員們的發憤圖強而被續寫,相反,自視甚高的清朝官員將注意力集中在國內,並以“精湛”的搜刮技藝將分散在民間的資本收入囊中,即便民不聊生也無動於衷。
那麼,清代的貪腐之風為何會如此盛行?瀰漫整個朝堂的不正之風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萌生的呢?
人常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關於清朝的貪腐,雖然因素眾多,但真正起到“帶頭”作用的卻是皇帝本身。
清朝前期,國家的虛弱讓入關後的清朝皇帝憂心忡忡。順治帝入關後,一心期盼滿漢共治的他積極整頓吏治,並以身作則、提倡節約,康熙即位後,平三藩、收臺灣、消滅葛爾丹等重大政治舉措也令國庫吃緊,因此整個康熙朝延續了順治帝時期的勤儉作風,皇帝不鋪張浪費,大臣自然也不敢奢靡享樂。
隨著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推進,康熙朝時整個中國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力也有了顯著提升,而隨之而來的是君王對舊臣的寬容,和奢侈腐敗之風的逐漸興起。以“仁”治天下的康熙面對曾經和自己一同並肩作戰的老兄弟們難開懲戒之口,他心知貪腐的危害,卻無奈年華老去,無力扭轉。於是,整頓朝綱,重塑節約之風的重任便落在了雍正皇帝的身上。
前所未有的改革制度讓雍正成了天下官員公認的死敵,各種謀權篡位的謠傳讓雍正的即位變得並不正言不順。好在,雍正雷厲風行,在“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後,整個官場的奢靡之風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國庫也從康熙去世那年的兩千七百萬兩增加至三千四百萬兩。
可惜,這樣的好傳統並沒有在乾隆朝得到延續。儘管乾隆朝的盛世局面令人讚歎,但隱藏在其中的貪腐奢靡之風卻為後面百餘年的腐敗埋下了禍根。同康熙一樣,乾隆也到江南巡視了六次,不同的是,乾隆的排場和場面宏大了許多。沿途接駕的車馬綿延千里,進貢朝奉的官員列隊歡迎,每到一處當地官員必大興土木為皇帝建造亭臺樓閣,其奢靡程度遠比當年康熙南巡嚴重得多。
小說《紅樓夢》中,大觀園的營建為的只是元春娘娘回家省親。為了建好這座院子,賈家上下耗盡心力。元妃歸來的當天,極具排場的迎接場面讓人應接不暇。到十五這天,“園內帳舞蟠龍,簾飛繡鳳,金銀煥彩,珠寶生輝,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曹雪芹的這幾句話,描寫的雖然是個杜撰的場景,但當年曹雪芹的爺爺便曾四次迎接乾隆皇帝的聖駕,童年記憶裡的場面自然也成了此處著墨的靈感來源。儘管古代書籍中沒有像小說一樣,一五一十地將乾隆下江南的場景描述出來,但虛擬故事中的皇家貴妃尚且如此奢靡,更不用說現實世界裡堂堂的九五之尊。
皇帝帶了頭,臣子無意中的範效自然隨之而來。在朝為官者排場十足,各地紳商地主則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依靠延續滿族親貴血統無所事事的阿哥、貝勒們奢侈淫靡的習氣越來越嚴重,放棄了祖上傳承下來的騎射打仗本領不說,更是學會了買官賣官的旁門左道。
到清後期,買官賣官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官場規則了,儘管沒有明說,但各級官員的相應報價卻早已成了公開的秘密。手握封建社會官職資源的貴族和大臣們憑藉手中任免、出題、考核等環節的權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重賄求官的商人們上任後本著“不虧本”的原則,更加肆無忌憚的利用手中的職權盤剝百姓。難怪《范進中舉》中的范進拼了命也要在科舉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因為一旦進入仕途,自己便能成為新貴,周圍人對自己的態度也會從蔑視變成親暱,曾經揭不開鍋的窮苦日子也自然成了過眼雲煙。
青澀的人在官場逐漸成為老手,深諳世事的官場老手又變本加厲地利用官場潛規則為自己牟利。到清末,袁世凱、李蓮英,這些臭名昭著的奸佞小人無不如是,落後、混亂混亂的選官制度讓整個政治機構逐漸走向垮臺之際也讓整個國家在覆滅的邊緣一去不復返。
除了朝堂風氣的影響,清朝各類苛捐雜稅的雜亂無章也是造成官吏腐敗的重要原因。清末,面對洋人的進犯清廷不得不考慮改革稅制、發展經濟,可惜,一盤好棋在別有用心者的解讀下,成了巧取豪奪的“招牌”。打著“新政經費”名目的催繳通知不斷下發到尋常百姓的家中,看似冠冕堂皇的改革措施未見實效,官員們的腰包卻因為這些敲剝小民的弊政而“充盈”起來。
當辛亥革命的槍聲打破了千年封建社會的禁錮,來自統治階級無休止的盤剝也迎來了終結的時代。朝臣們驚慌失措,甚至連皇族都只能在顛沛流離中苟延殘喘。不過,不管他們願不願意,已然失去的民心再也回不來。嶄新的時代在招手,人民渴望建立一個以民為本的新國家,更渴望過上當家作主的生活。
一個國家的崛起離不開明智的君主和齊心的臣子,而當朝堂上下變得驕奢淫逸、不思進取時,一個朝代的滅亡也自然成了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