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劉備一生中指揮過的最後一場戰役。在夷陵之戰爆發前,三國之間的力量格局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已經完成跨有荊益戰略的劉備在遭到孫權的偷襲後,不僅丟掉了荊州的地盤,還損失掉了大將關羽。孫權偷襲荊州之前,劉備和關羽都在北伐中取得了勝利,如果沒有孫權偷襲荊州,蜀漢的隆中戰略很有可能會取得成功。然而在孫權偷襲荊州之後,劉備被困在了一個小小的益州之內,基本喪失了一爭天下的實力。
為了改變戰略困境,奪回被孫權佔領了荊州地區,劉備下定決心要為關羽報仇,奪回被孫權佔據的荊州地區。然而劉備集團在東征問題上出現了極大地爭議,諸葛亮和趙雲等人都不支援劉備東征孫權。諸葛亮和趙雲認為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操,假如蜀漢和東吳開戰,很有可能會被曹魏趁機攻擊,到時候蜀漢的江山就危險了。不過憤怒的劉備根本聽不下任何人的勸告,他一方面想要為關羽報仇,另一方面想要重新奪回荊州,無論為公為私,劉備都必須要去伐吳。
因為諸葛亮和趙雲的人都不支援劉備伐吳,劉備在伐吳的時候只能提拔一些年輕的將領作為主將出徵。這些年輕的將領缺乏統兵打仗的經驗,大大削弱了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因為蜀漢只有一個州的土地和人口,劉備軍隊的人數並不多。按照《魏書》的記載,劉備的先頭部隊人數大約是4萬人,後來劉備又招降一萬多蠻夷的軍隊,再加上劉備率領的後備部隊,劉備軍隊的人數估計有8萬人左右。
當劉備大軍伐吳的訊息傳到孫權耳中的時候,孫權十分的震驚和害怕。孫權知道劉備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如果東吳不能抵抗劉備的伐吳大軍,那麼東吳很有可能會有滅亡的風險。孫權在最初的時候想要通過和談的方式來解決矛盾,如果劉備和孫權和談,孫權肯定要歸還部分荊州的土地。不過劉備對於孫權殺害關羽的行為十分的憤怒,他拒絕了孫權求和的請求,毅然決定通過戰爭來狠狠地教訓東吳。
在孫權試圖談判的企圖失敗後,東吳和蜀漢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由於劉備是聞名天下的英雄,東吳的將領都普遍害怕劉備,只有陸遜對劉備不以為然。陸遜認為:劉備雖然征戰了幾十年的時間,但是劉備一生中打的絕大多數的仗都是敗仗。因此劉備這個人並不可怕,只要東吳的將領們團結一致,肯定能夠擊敗劉備。
於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精銳前去抵抗劉備的伐吳大軍。因為東吳在荊州已經有重兵駐紮,實際參與夷陵之戰的吳軍人數肯定要超過五萬。陸遜到達戰場上,分析了吳蜀兩國兵力的優缺點,決定採用誘敵深入的方法來對付劉備。在陸遜開赴戰場之前,劉備軍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優勢,士氣正盛的劉備軍一路猛攻,而陸遜採用戰略撤退的策略,逐漸瓦解了劉備軍隊強大的攻勢。
劉備伐吳主要有兩個目標,第一目標是奪回荊州,第二目標是滅亡東吳。由於陸遜拒絕和劉備決戰,劉備軍隊一直無法完成攻佔荊州的目標。隨著時間的增長劉備軍隊的鬥爭逐漸下降,劉備也逐漸失去了冷靜,帶領蜀漢軍隊貪功冒進。在陸遜的誘導之下,蜀漢軍隊被引到了夷陵地區。劉備大軍到達夷陵附近的時候,天氣逐漸變得炎熱起來。為了能夠讓士兵們順利渡過炎熱的夏日,劉備將軍隊採用連營的方式佈置到了山林地區。
劉備的這一做法明顯是犯了兵家大忌,將部隊分散佈置在山林之中,很容易會被敵人分散殲滅。而且在炎熱的夏季,陸遜一旦使用火攻,劉備的軍隊肯定會出現潰敗。劉備從公元184年開始帶兵,在夷陵之戰爆發的時候,劉備已經征戰了三十八年,戰場經驗十分的豐富,不應該犯下這樣嚴重的錯誤。筆者認為劉備之所以犯錯,主要是因為劉備瞧不起陸遜,驕傲自大的心態是導致劉備失誤的根本原因。
其實在夷陵之戰時期,陸遜的年齡已經接近40歲,戰場指揮經驗相當豐富,並不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關羽在荊州戰敗被殺,主要都是陸遜的謀劃,如果劉備能夠重視對手,肯定不會犯下如此低端的錯誤。劉備的驕傲為他的失敗埋下了禍根,當劉備在夷陵地區連營駐紮的訊息傳到曹丕耳中的時候,曹丕也認為劉備過於驕傲,犯下了兵家大忌,最終必然會失敗。
劉備始終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在同陸遜軍隊對峙的幾個月中,劉備為了誘惑陸遜出戰,派遣老弱病殘前去叫罵,又調集精銳埋伏在後面,想要趁著陸遜發起進攻的時候一舉一跨陸遜。陸遜是一個非常老練的將領,他看透了劉備的計謀,始終不肯接受劉備的挑戰。陸遜的耐心最終耗垮了劉備,劉備的軍隊常年在外出征戰,始終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士兵們都歸心似箭,鬥志逐漸被消磨殆盡。
到了公元222年7月,陸遜突然對劉備實行反攻,將劉備主力部隊擊潰,燒燬了劉備的連營。劉備大軍一片混亂,大部分將領都在突圍的過程中戰死。陸遜派遣重兵圍攻劉備的中軍,劉備燒燬了輜重才得以逃命,劉備手下的大將張南和馮習被殺,黃權被切斷了退路,被迫投降了曹魏。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東吳殺死俘虜蜀漢軍隊8萬人,劉備“僅以身免”。
夷陵之戰結束後,蜀漢的國力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不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劉備去世之後,東吳和蜀漢為了共同抵抗曹魏,再次結成了同盟關係,一直到了蜀國滅亡,吳蜀兩國都沒有再爆發新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