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又稱“樑上君子”。
這就很有意思了,明明做的是雞鳴狗盜之事,為什麼還要冠以“君子”之名?這個典故出自《後漢書》:“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樑上君子者是矣!”
正如書中所以,當小偷並非是人人自願,最初的小偷往往是因為家庭困難,餓的揭不開鍋了才去當小偷;而用樑上君子的稱呼,其實也是主人聰明、大氣,有容人的雅量,也能教化走上歪路的青年,所以用到了“樑上君子”四個字。
其實普遍來說,小偷盜竊,卻也是貪生怕死之人,若不是迫不得已,是萬萬不會成為盜賊的,就算成為了盜賊也不敢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但是《京報》裡面就記錄了明朝有一個史上最大膽的小偷,此人,一出手就瞄準了國庫,膽子雖然大,最終卻功敗垂成,被發現時,已經成為了一堆白骨,其實他都快要成功了,但是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他最終失敗了呢?
故事發生在1598年,那時候已經到了明朝第13位皇帝明神宗時期,此時的皇帝是朱翊鈞,此人10登基,內閣首輔張居正曾主持政務,親政之後,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國家經濟得到了發展,國庫充盈,不過後來沒有了像張居正這樣的人監督著,朱翊鈞也開始疲於上朝了。
在此年間,有一個孩子,原本可以像正常人一樣長大,視覺化從小父母雙亡,這也讓他嚐盡了痛苦,從小就被人欺負,經常捱餓,所以,他開始淪為小偷,平時小偷小摸的,能夠勉強讓自己吃飽飯,後來,他年紀大一點了,膽子也跟著大了起來,去了有錢人家偷東西,頭一次看見有錢人家的東西之後,他內心開始羨慕了。
慾壑難填,人的貪心就像深谷一樣難以填滿,當看到好的之後就想得到,甚至渴望得到更好的東西。當見識了大戶人家裡的金銀珠寶之後,此人膽子大了起來,是生出歹心,想到國庫裡面有很多好東西,要是去偷了,這輩子都不用再為錢發愁了,同時也能高床軟枕,再也不用受此飢寒交迫之苦了。
於是小偷就去勘查情況,找到國庫所在的位置,可是,這裡城牆高築,重兵把守,圍得水洩不通,這該如何是好呢?小偷明白,就算自己用上畢生絕學,恐怕也難進去,正在他在此處徘徊了多日準備走的時候,發現了旁邊有一隻老鼠,“呲溜”一下鑽進了洞裡面,此時他靈機一動,這附近有這麼多排水溝,何不順著這這裡爬進去?
經過一番準備,他開始去偷國庫了,排水溝的洞口非常小,一般人難以進入,他行走江湖多年,學了點功夫,於是順著洞口爬了進去,來到了國庫,可是這一路上,他幾乎沒有完好的面板了,都被擦破了,雖然只是皮肉傷,可是疼痛感還是還很強的。
他選之前的東西偷了點,不敢拿太多走,因為怕到時候出不去,他再次忍受皮肉被擦破的痛苦逃出去,他到一半的時候,他感覺有什麼東西在響,不一會兒,發現另外一名小偷和他一樣想要來偷東西。
兩人進退兩難,最終困死在了排水溝裡面,而他偷到的寶物也還在手裡,兩個人在這裡堵住了排水溝,久而久之,人們發現,這排水溝怎麼不不通水了,於是派人疏通排水溝,同時也發現了這兩個人,此時,是二人皆已成為一堆白骨。而這個故事,也成為了萬曆年間百姓們的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