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可能是整個唐朝最有爭議的皇帝。
他簡直就是一個超級矛盾體!
他是“安史之亂”的終結者,卻又是藩鎮割據的開啟者。
如果不是他無原則的姑息遷就,安史餘孽完全可以被消滅得乾乾淨淨,更不會有後來的藩鎮割據。他之後的唐朝,只剩了半條命。
他是太監李輔國所擁立,沒有李輔國關鍵時刻的行動,他肯定被張皇后所殺,皇帝也就輪不到他了。登基後,他稱李輔國為“尚父”,卻用刺客幹掉了李輔國,還卸掉了他的一個腦袋和一條胳膊。
他在“安史之亂”中收復了長安,保護了長安,後來他卻又被吐蕃人趕出了長安。
他是保住長安城不被回紇人洗劫的功臣,也是讓長安城被吐蕃人野蠻洗劫的罪人。
他任用了劉宴這樣的理財大師,卻也長年使用了一幫佞臣。從程元振到魚朝恩,再到元載,以至於朝政紊亂,奸邪當道,忠良切齒。
他的用人,真是一言難盡。
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僕固懷恩,被逼反。
功臣李光弼,嚇得不敢去長安,鬱鬱而終。
功臣郭子儀,嚇得不敢出門。
最慘的是功臣來瑱,被騙到長安後,長流播州,半道賜死。
他的那些奸臣也大多沒好下場,魚朝恩沒經過審判,被他私下縊殺。
他的“親密戰友”、當了十幾年宰相的元載,不僅被賜死,老婆兒子也全部殺掉,連祖墳都被挖掉,劈棺棄屍。
李豫主政唐朝17年,留下了一個財富充裕的國家,卻也是藩鎮割據的攤子。
他的皇帝生涯還算較長,要調整政策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經常會看到他靈光一閃的時候,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暮氣沉沉、昏庸無能,讓人徒呼奈何。
你會覺得這皇帝似乎沒毛病,但國家卻出了大問題。
你說吧,殺個大臣,不搞正兒八經的審判,老是搞“非正常死亡”。
國家看上去似乎太平了,但到處都是驕兵悍將,動不動就搞出了大么蛾子。
反正代宗之後的唐朝,再也不像之前的那個唐朝。
最明顯的不同,可能是他老喜歡搞一套“權宜之計”,只有權謀而不講法度。
他絕無唐太宗那樣海納百川的度量,也沒有太宗那樣澄清天下的雄才大略。
他似乎習慣了惰政懶政,習慣了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
僕固懷恩建議讓安史餘孽擔任節度使,他一口答應。
回紇人在洛陽燒殺搶掠,在長安欺行霸市,他姑息遷就。
元載貪汙腐化十多年,他睜眼閉眼。
有能力的大臣他不能好好提拔使用,身邊的奸臣他也能忍受,除非到了忍無可忍非要除掉的地步...
他的這種狀態是怎麼造成的呢?這難道就是當初那個天下眾望所歸“宇量弘深,寬而能斷”的廣平王?
直到翻閱某位大臣的傳記,才明白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
原來,“安史之亂”中的兩大反派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掉,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掉。就因為這兩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對李豫的思想觀念觸動極大,他認為天下不可能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安祿山、史思明反了皇帝,自己也遭到兒子弒殺,這完全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
為此,李豫皈依了佛教,變得非常消極,只注重生活享樂。內在的邏輯是:既然什麼都是上天註定、因果報應的,那還需要努力幹什麼呢?
就是在這樣的消極姑息狀態下,藩鎮割據在李豫的手裡成型了。
遺憾的是,李豫自己是做了17年的舒服皇帝,卻讓天下百姓受了一個半世紀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