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名樓非有文記而不為久,文記非出於巨擘之筆而不成著。”岳陽樓建於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聞名天下則始於八百多年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黃鶴樓建於三國時期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聞名則始於七百多年後崔顥的《黃鶴樓》詩;滕王閣建於唐永徽四年(公元563年),聞名則始於幾十年后王勃的《滕王閣序》;同為“四大名樓”的南京閱江樓因朱元璋和宋濂的《閱江樓記》名噪天下,但自《閱江樓記》寫就600多年來卻有記無樓,直至21世紀初才矗立在南京下關江邊的獅子山巔。
▲閱江樓
獅子山,古名盧龍山,瀕臨長江,海拔78米。除去江岸自身海拔10米左右,實際山高60多米。從江面看此山,似一隻蠕動的青螺,又如少女頭上的髮髻,古有“吳檣遠眺,看隔江螺髻離離”之句。因其地處南京城北,古有“北山”之名。山雖不高,但這座在江邊兀然突立的山頭,一直是一處江防要塞、軍事重地,有“獅嶺雄觀”之稱,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盧龍山”大破陳友諒元末吏治腐敗,橫徵暴斂,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出身於貧農家庭的朱元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濠州(治所在今安徽鳳陽縣)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因屢建戰功,被郭子興看中,郭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姑娘許配給朱元璋,並委任朱掌管軍中要職。此後,朱元璋率兵先後打下定遠、滁州,並於元至正十六年打下了集慶(又名應天,今南京)。
▲明代葛寅亮所撰《金陵梵剎志》的《靜海寺》一圖,儀鳳門段城牆蜿蜒於靜海寺與獅子山之間。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自立為漢王的另一支農民武裝陳友諒(1320~1363)集團率兵約40萬順江而下,欲攻應天,而當時朱元璋在應天城內城外的兵力只有七八萬人。在這群雄逐鹿、成王敗寇的關鍵時刻,朱元璋聽取了劉基等謀士和將領的建議,定下了在獅子山(當時名盧龍山)一帶設伏禦敵的重大方案。
朱元璋密召水軍將領康茂才授計。因康茂才與陳友諒熟識,讓康寫信給陳,要求向陳軍投降,並且約定,陳軍船隻經康茂才鎮守的江東木橋,進逼應天城下,屆時康茂才拆橋放行,裡應外合,佔領應天。陳友諒對此來信深信不疑。決戰前數日,康茂才密令軍民拆除木橋,砌上了堅固的大型石橋,讓船艦無法通過。
▲獅子山
到了約定的攻城之日,陳友諒大軍船隊從長江駛入內河後,派人到橋下連喊數聲“老康”,卻無人應答,抵近一看,才發現木橋改成了石橋,船隻無法通行。陳軍只好棄船上岸,冒著高溫酷熱疲憊行進。朱元璋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擊退陳友諒40萬大軍。這次應天之戰其意義不亞於項羽的鉅鹿之戰,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念念不忘“獅子山“待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六七年後,天下甫定,百業待興。這時他念念不忘的就是城北的盧龍山了。他看到諸山環列,就根據各座山的形狀,分別命名為獅子山、虎山、象山,取“猛獸環列,拱衛京師”之意。此後,他又親自執筆,寫下1199字的《閱江樓記》。文中追憶了應天大捷的過程和獅子山當年發揮的作用:“朕以黃旌居山之左,赤幟居山之右,謂吾伏兵曰:‘赤幟搖而敵攻,黃旌動而伏起。’當是時,吾伏精兵三萬人於石灰山之陽,至斯而舉旌幟。軍如我約,一鼓而前驅,斬溺二萬,俘獲七千。”(《明太祖實錄》卷8,《閱江樓記》)並寫道:“觀此之山,豈泛然哉。乃於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為臺,構樓以覆山首,名曰閱江樓。”明確表達了要建閱江樓。
▲漢白玉碑《閱江樓記》
文章有了,樓名定了,他意猶未盡,索性命令手下文臣,每人寫一篇命題作文《閱江樓記》。一時間不少人為此冥思苦索,著筆成文。當時交卷的同題文章有數十篇之多,但寫得較好的要數大學士宋濂的那篇五百多字的《閱江樓記》,併入選了《古文觀止》。所以,在見諸文字,流傳有序的文史典籍中,共有“朱記”“宋記”兩篇《閱江樓記》,相映成趣,不失為文史資料中一則佳話。
到底有沒有閱江樓閱江樓並未因這兩篇著名的“樓記”而建成,相反卻歷經波折最終未建。按照朱元璋在另一篇文章中所寫“今年欲役囚者建閱江樓於獅子山”(朱元璋《又閱江樓記(並序)》,原載於《明太祖實錄》),當時已經安排了一批工匠和服刑罪犯來到山頂,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但是,“抵期而上天垂象,責朕以不急。即日惶恐,乃罷其工。”這就是說,正要擇吉開工之時,天上的星辰月亮出現異常(據查當時發生了“五日朔”),連續幾天看不到星月,《明史》有記載,當時還多次出現日食、地震。
朱元璋當過和尚,有點迷信天象,請大臣和術士來琢磨切磋,也都覺得此兆不祥,不宜動土。於是朱元璋寫了一篇《又閱江樓記(並序)》,宣佈不建樓了。他在文中說:“夫宮室之廣,臺榭之興,不急之務;土木之工,聖君之所不為。” 還假借大臣的口氣給了自己一個極佳的藉口:“今也皇上聲教遠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順,險已固矣,又何假閱江樓之高扼險而拒勢者歟?”修建閱江樓之事就此作罷。
明代王陽明有詩《登閱江樓》:“絕頂樓荒舊有名,高皇曾此駐龍旌。險存道德虛天塹,守在蠻夷豈石城。山色古今餘王氣,江流天地變秋聲。登臨授簡誰能賦?千古新亭一愴情。”既然《明史》明確記載朱元璋未建閱江樓,那麼王陽明“登”的閱江樓又是什麼呢?根據中國知名的地理教育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李立文教授考證,王陽明寫《登閱江樓》(1514 年)時,距宋濂寫的《閱江樓記》一文已有130 多年了, 詩中的“樓荒”也說明樓是殘破, 是“簡樓”因歲月久長荒了。此詩可以說是目前唯一的有樓的證據了。因此, 閱江樓不見樓, 有可能是後來為了軍事目的, 如防倭寇, 曾建“嘹望哨”式的樓, 王陽明登的就是那樓。
▲獅子山舊影
“立項最早、開工最遲的專案”600餘年來,人們無不因膾炙人口的《閱江樓記》而勾起揮之不去的“閱江樓情結”。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南京市下關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議在新時代新社會修建歷史名樓閱江樓,他們的建議被採納。但因獅子山向來屬於軍事重地,山上有南京軍區空軍的部隊駐守,建造閱江樓的事就無法列入五年計劃或年度計劃,建樓一事一直處於務虛階段。
1997年7月1日,舉國歡騰迎慶香港迴歸。此後,下關區擴建靜海寺、迎慶香港迴歸有關的工作告一段落,文史工作、城建工作的熱點之一,遂轉為興建閱江樓的工程。通過軍地兩方的積極溝通,終於在1998年簽訂協議報請北京的軍委有關部門批准,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軍地共建城市公共設施。
1998年2月2日,閱江樓工程正式開工。此前,專業設計團隊查閱文史資料,並結合朱元璋本人對皇家樓閣的設想,做出了設計方案。主體工程投資4000多萬元,加上配套設施及周邊環境治理,總投資逾2億元。歷時31個月,2001年8月31日竣工。閱江樓的建成,帶動了獅子山周邊地區的全面規劃調整與老城改造,疏浚了護城河,建起了七孔石橋。山西側的天妃宮、靜海寺經擴建已與閱江樓、儀鳳門連成一片,加上南側的挹江門、繡球公園、小桃園,形成了一個南北長達2公里,東西寬500米的綠化旅遊地帶,充分體現出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特色。
▲閱江樓夜景
2001年9月16日,李瑞環同志一行登樓視察,併為閱江樓題字:“登樓閱世撫今追昔 望江懷古鑑往知來”。他聽了介紹後風趣地說:“這應該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立項最早、開工最遲的專案,立項六百多年後才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