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齊國被滅後,意味著跟韓、趙、魏、楚、燕,都已經變成了秦的郡縣。齊國併入秦的版圖後,“中國”就不再是多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這可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的事,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秦王嬴政的偉業,就是實現了大一統,那麼這個名號就非常重要。於是嬴政要求更改自己的名號,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則何以“稱成功,傳後世”?

於是,朝野上下便開始了為秦王嬴政更改名號的熱潮。意見不同有很多,有人建議叫“泰皇”,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此前用的最高稱號,一是王,二是帝,三是後(本字為“後”,不是繁體字“前後”之“後”的簡寫)。夏代稱後,商代稱帝,周代稱王。現在,夏商周都已是明日黃花,後也好,帝也好,王也好,豈能再用?

三皇之後是五帝,五帝之後是三王,三王之後是五霸。五霸低於三王,三王低於五帝,五帝低於三皇。由此可見,皇最高階。三皇中,泰皇又最尊貴。以此為號,嬴政應該滿意。

然而,嬴政不滿意,在嬴政看來,他的事業是開天闢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那麼在制定名號上,必須得有創造性。

嬴政為自己取了個名號,叫“皇帝”。

皇是形容詞,是定語;帝是名詞,是主語。所以,皇帝也可以簡稱“帝”。皇帝之國叫帝國,皇帝制度叫帝制。

這裡會有人發出疑問:帝不是商代的稱號嗎?怎麼還可以用?

其實帝的本義就是“締造者”,嬴政所做的貢獻可謂是有目共睹,用此“帝”字更是毋庸置疑。

在商代,帝既指人主,又指天神。嬴政也不想再稱王了,王不是至尊之號。起初,大一點的酋長都可以稱王,是為部落王。後來,大一點的國君也可以稱王,是為諸侯王。就算曾經獨自稱王的周天子,也無法跟現在的嬴政相比。

所以只能稱帝,但不能稱下帝,得叫皇帝。皇的本義是燦爛輝煌,皇帝即“皇皇大帝”,當然比下帝好。

皇帝一詞,歷史上有所依據,炎黃二帝中的黃帝,本來就叫皇帝,即“偉大的締造者”。後來“皇帝”多了,只好把他的名稱改成“黃帝”,意思是“天下之中體現了黃土之德的偉大締造者”,或“中央大帝”。

嬴政改稱皇帝,也引出後來與皇相對應的使用,比如皇家、皇族、皇室、皇宮、皇朝、皇位、皇袍、皇權,這也許嬴政沒有想到的。

表面上看,嬴政改稱號是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但他更需要有可以“稱成功,傳後世”的稱號。

秦王嬴政將韓、趙、魏、楚、燕、齊都收入囊中時,天下和秦便都變了。此前是邦國林立,現如今獨此一家,是唯一的存在,不能再叫王國,得叫帝國。

那麼,什麼是王國?什麼是帝國?帝國和王國又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王國分為兩種,一種是戰國式的,一種是西周式的。戰國式的王國(韓、趙、魏、楚、燕、齊、秦),是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西周的國家制度,即“周制”。

周制是什麼?是一個王國,許多侯國。王國是侯國的宗主國,侯國是王國的分封國。

秦王嬴政改稱號,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王綰,他們不反對,可要把王國改為帝國,他們卻不能不爭。

丞相王綰主張分封,分封的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劃出一片領地,然後在邊境線上挖溝。挖出來的土堆在兩邊,然後在土堆上種樹。這個動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封邦之後,是建國。

這就是周制,也叫“邦國制度”。邦國制度的核心,是“封邦建國”,簡稱“封建”。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革甚至反叛那個制度。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果重演西周故事,豈非“一夜回到舊社會”?這不是嬴政所要看到的,嬴政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這時,李斯出來反對了,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從此,封建的命被革掉了。以後的歷代王朝,雖然也封王封侯,卻是“封而不建”,王侯變成了榮譽稱號。新的王侯們對自己的封邑和封國沒有治權,更沒有主權,甚至連產權都沒有。中國社會,再也回不到封建時代。

秦,理所當然地成為帝國。

(全文完)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時朝堂官職,今時最高學位,博士到底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