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英國漫長的歷史之河中,只出現過一位被稱為“大帝”的國王。若要符合大帝的稱謂,其人必須文武雙全且政治能力極強。英國曆史上不乏優秀的君王,但總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阿爾弗雷德。他究竟為英國做了些什麼,才能夠榮膺“大帝”的稱號?

一、得蒙恩寵與王國生變

在羅馬帝國崩潰以後,英倫三島時常處在地方勢力的拼搶下,英格蘭的勢力也被四分五裂的各地王國瓜分豆剖。童年的阿爾弗雷德出生在今天的牛津郡之下的鄉村,作為威塞克斯王國的皇子,身世顯要的他在令人羨慕的宮廷中成長,受到了比同齡人更好的教育和照顧。

相傳,阿氏之母常常為她的兒子們講述歷史書中記錄的故事。有一天,母親在講完故事之後,並未如往常一般立即合上書本,而是出題測驗了一番兒子們:“誰能將書中的內容複述一遍,這本書就屬於誰。”在幾個兒子中,只有年幼的阿氏完整地將故事講完。我們可以透過這則小事看出阿爾弗雷德那天生的聰慧。

阿爾弗雷德大帝塑像

按照王國的規矩,小皇子5歲那年,便被父親早早送往羅馬接受教皇的加冕。在宗教儀式完成之後,小阿爾弗雷德獲得了父親賜下的羅馬執政官的資格。要知道,獲得“羅馬執政官”的身份在時人看來就等同於被選作了未來王位的繼承人。由此可見,小阿爾弗雷德十分討父王的歡心,受寵程度大大超過了他的三位兄長。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阿氏之次兄在853年預謀篡位,這件事直接導致威塞克斯王國權力的重新分配。貴族有支援國家重組的,也有情願維持現有秩序的。但當時的威塞克斯仍時刻面臨著外敵的威脅,因此所有帝國既得利益集團都不同意發生內戰。終於,老國王在858年去世之後,帝國的統治權分別交給了阿氏的三位皇兄,威塞克斯雖成功避免了分裂,可年紀尚小的阿氏卻不得不暫時屈居人後了。

羅馬人為英格蘭人建造的海邊塢堡

二、深入絕境抗擊丹麥海盜

在繼承皇位的3位兄長中,同阿爾佛雷德關係最緊密的要數埃塞爾雷德了。這位身體健康的皇兄在繼位不久,便接過了其他兩位因病去世的孱弱兄長的攤子,威塞克斯再次歸為一人統治。

可當時的英格蘭實在是命運多舛。王國才剛剛穩住陣腳,來自北方的丹麥海盜再次駕駛著飛快的梭形船出現在帝國南疆。這群令人恐懼的異教徒已經支配了英格蘭農民多年,他們極善利用船隻航行的速度將搶來的貨物運到別處,並能夠逃脫與英格蘭人的正面衝突。丹麥人的掠奪幾乎成了當時人人頭痛又無解的問題。

丹麥人善於駕駛高速小船,搶劫活動因而“無往不利”

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在與丹麥人的數次衝鋒式的掠奪交鋒過後,除了威塞克斯以外的幾乎所有王國都放棄了抵抗。丹麥人攻勢的迅猛大大超過了英格蘭人抵抗的能力,他們攻佔了威塞克斯以外的城市和鄉村,幾乎將這個負隅頑抗的王國團團圍住。

縱橫北歐的恐怖海盜

就在這十分艱難的時刻,埃塞爾雷德竟不幸戰死,守護疆土的重任一下落到了阿氏身上。公元871年的冬天,阿爾佛雷德帶著滿營的傷兵同丹麥人展開談判,這位新皇帝用鉅額“貢獻金”換來了丹麥人的暫時撤軍,同時交還了搶奪來的丹麥人聖物“雷神索爾之戒”。此舉雖並未打消丹麥人貪婪的進攻欲,可還是為本國計程車兵爭取到了修養生息的寶貴機會。

北歐神話中的“雷神索爾”

令人慚愧的是,即便是阿爾弗雷德這樣優秀的將領,也難以抵擋丹麥人接二連三的攻勢。潛伏在麥西亞、薩默塞特、漢普郡等地的侵略者們瘋狂地連續撲向阿爾弗雷德的軍隊,國王的主力部隊最終潰陣,阿爾弗雷德本人不得不逃向薩默塞特郡的一處鄉村沼澤地中。

根據英格蘭傳說記載,戰敗的國王曾經躲藏在一位不知其身份的老婦人家中。有一天,日日愁思復國大計的他烤壞了老婦人吩咐他烹飪的麵包,阿爾弗雷德因此還受到了嚴厲的責備。

阿爾弗雷德受到農婦的指責

陷入絕境的國王終於在878年重整旗鼓。這一年,阿爾弗雷德在愛丁頓戰役中擊殺了丹麥三支大軍的主將,收穫了整場戰爭中唯一的一場大勝。也恰恰是這場勝利為阿氏樹立了“神兵天降”的形象,丹麥人最終願意折服並退軍,甚至其中有一部分人還因此接受了基督教。

此戰告捷之後,阿爾弗雷德趁勢率軍蕩平了威塞克斯周邊地區,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當時另一大國麥西亞的國王埃塞爾雷德(另一位),為英格蘭的統一事業做下了鋪墊。而尚存於島上的一些分散的丹麥人部隊也與阿氏的政權保持著長期的和平,阿氏因此被人稱之為“英格蘭統一的最初締造者”。

英格蘭人與丹麥人“握手言和”

三、大刀闊斧出奇跡

阿爾弗雷德被人們稱為“大帝”,不僅僅靠著他抵禦丹麥人入侵的赫赫武功。阿爾弗雷德對英國的貢獻,還在於他取得了穩定的統治權之後,在王國境內實施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真正觸及到影響英格蘭發展的沉痾痼疾,這些文治政策甚至比他的戰功更讓人敬佩仰慕。

丹麥人在入侵英格蘭途中,毀壞了不少歷史建築。其中,作為古代社會“藏書館”的修道院也在這群異教徒的手下被破壞殆盡,其中珍藏的一些珍貴書目、聖徒遺物等也都丟的丟、毀的毀。

面對這樣的狀況,阿爾弗雷德大帝痛心疾首,不得不採取措施。因為從小接受羅馬文化的薰陶,阿氏積極推動在英國傳授拉丁字母和文法的文學改革運動。古代英語第一次被羅馬化的時代便是從此時開始的。作為一名高雅的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還親自主持編寫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以紀念自己家族的豐功偉績。

傳說就是在此間修道院裡翻譯出第一批英文拉丁文獻

大帝為了復興教育,還從歐洲大陸敦請了一批熟悉拉丁典籍的碩學之士。他們不僅為英格蘭人翻譯了大量的大陸哲學、法典、歷史著作,而且還著手幫助阿爾弗雷德編纂了一部適合英格蘭“國情”的新法典,史稱《阿爾弗雷德法典》。大衛·休謨曾在他的《英國史》中稱:“一般認為,區別於大陸法系的普通法就誕生於此。”

阿爾弗雷德向修道士請教學問

大帝畢竟還是將領出身,經歷過被丹麥人“蹂躪”之苦的他,深知改革英格蘭軍隊和防禦體系的重要性。阿氏將部隊訓練的方式強制推行到地方,並且定期組織徵召農民充軍,以增強對防禦性戰爭的預備。有意要維護威塞克斯王國統一的他,還下令抽調各地鉅富或大領主家的私人武裝進入軍隊,這就巧妙地解決了對內、對外控制不穩的兩大難題。

文史君說

在大帝去世之前,他還頒佈了一份稱作《土地賦稅法》法律法規彙編。該法令涉及了要塞城堡的建造規範,並詳細地解釋了維持防禦工事正常運轉所需的人力儲備和資源儲備量。他規定任何兩座堡壘城市的距離不能超過20英里,以便兩者間相互馳援。這樣的規劃,初心雖說是為了戰爭和防禦,卻也間接地促進了英格蘭今後的城市經濟發展。狄更斯曾在作品中寫道:“我回想起這位高貴的國王時,不由心生敬意,因為世間的全部美德都被他佔盡了。”也許,沒有這位大帝的文治武功,英國的今天確實會大不一樣。阿爾弗雷德確實無愧於“大帝”稱號啊。

參考文獻

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版。

張建輝:《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有效性的重新檢視》,《社會科學論壇》2011年第3期。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太宗為什麼能開創貞觀之治?他處理犯罪官員的方式,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