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時埋下王氏篡弒之禍 (總第一百〇八)
《資治通鑑》裡最具鑑戒意義的這些事兒
一般認為:漢宣帝劉詢死後,以漢元帝劉奭即位為標誌,西漢開始走向衰敗。理由居然是漢元帝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的勢力興起。
通讀相關史料,我們可以肯定說:西漢的滅亡,不是漢元帝的過錯。身為天子,他懦弱,優柔寡斷,然而,他懦弱卻無傷於天下和人民;他手下的寵臣石顯,確實是奸邪小人,但他的奸邪,也僅僅是在對付異己時才會逞兇和放肆,他的惡行並沒有禍及到民間,沒有產生不良社會影響,國家的元氣也為此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害。故可以說:西漢的滅亡不是漢元帝劉奭的過錯。
孝元皇后王政君的銀幕形象
讓西漢王朝的歷史車輪戛然而止的,是王氏,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族人。人們傾向於認為,王政君的哥哥王鳳,身為大將軍兼行尚書事,成為了其後王莽篡權弒君的臺階。讀畢相關史料可知,王鳳的大司馬大將軍兼行尚書事,並非是他在元帝寵信皇后,以外戚身份有此殊榮。而是早就所任命,當然任職僅為衛尉侍中而已。事實是,元帝駕崩後,其子成帝劉驁繼位,王鳳才得以專權,大司馬大將軍兼行尚書事這個任命,並非先帝遺命。
憑這一點,足可以說明:西漢滅亡,元帝無需擔當如此不良的名聲。話又說回來,西漢王朝之所以會發展到突然消亡的地步,不正是在元帝的處世方法隱伏而產生了滅國之禍的苗頭?漢元帝認為成帝劉驁沉湎於交遊晏歡,不能勝任天子大任,曾打算改立山陽王劉康。這說明,他認識到這一點的時間不能不說也很早了。改立太子一事,因為有大臣史丹的勸諫而停止,以理應該說也是正確的。問題在於,漢元帝明知以後成為成帝的太子不能獨立勝任天子大位,在改立不成功後卻沒有選擇忠賢之臣去輔正於他,那,才是他元帝之過。用今天的話說,西漢滅亡漢元帝不必背鍋。
漢元帝寵幸傅昭儀的銀幕形象
漢元帝寵幸傅昭儀,對改立山陽一事猶豫不決,即使得了重病,也還恍恍惚惚地不願做決定,等到史丹出面諫阻時,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短促,但也只是丟下一句希望史丹能夠幫助太子的話,卻無半句託孤輔政的遺命。實質上,不知是否有心,漢元帝似在聽任足智多謀的婦人與尚未成人的太子自求親信來輔政,於是,外戚王鳳得以平步青雲。
漢成帝還是東宮太子時,已經被元帝所厭惡,太子的地位已經孤立,岌岌可危,關於他的廢或立,一直在搖搖擺擺之間,竟然持續了長達十年之久。支援漢成帝劉驁繼位的兩位大臣匡衡、史丹,也僅僅只是以大義規勸元帝,做不到能與成帝如同心與腹一樣地貼近;成帝身邊竊竊然以表示憂慮,翕翕然私語而為之謀劃者,就只有這個叫王鳳的老舅了;孝元皇后王政君一直得不到寵信,元帝過世,擔心大禍降臨,能夠竊竊然以表示憂慮,翕翕然私語而為她謀劃之人,也還只是這個叫王鳳的兄弟。
王鳳的大司馬大將軍兼行尚書事這個任命,並非先帝遺命。
人之常情,出入於危險之中,必然會想到過去的同甘苦共患難之人,而且,幾乎沒有不深信不疑而一心一意依靠他們的了。正是這個原因,漢成帝登上這個皇位之初,環視整個朝廷,顯而易見,不會有更比王鳳老舅更親近的人了,以他的智商他又哪裡考慮得到,日後王姓這撥子人會是篡奪自己的江山的人呢?
唉,由此,我們不得不嘆息,總算明白春秋時期魯國的國君叔孫舍一上臺,為何不獎賞自己的父親的豎牛,相反還要殺了他的原因了。雖然溺愛自己,立自己為君,但太瞭解其人其事,不能讓小人危害江山社稷。如此說來,叔孫舍的遠見卓識,確實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設想一下,漢成帝有叔孫舍的智慧和見識,西漢王朝會戛然而止嗎?
天位,指人君高高在上的地位;人君,指人心所歸之君主。作為君主所器重的長子,受到祖宗的恩惠德澤,不偷不搶,天人都不會違揹他的意志,但這個漢成帝卻要與小人結成了同盟,藉此互相保護,互相撫慰,以表達同病相憐;他過於為一己之私打算,貪天功造化以為自己的力量,像這樣的人,何足以當好一國之君並受到萬民擁戴,而不忘記他呢?
唐玄宗知道宰相張說的奸邪,但是不能忘記繼位以前他對自己的恩情,而不能疏遠他,從而遭致他的兩個兒子張均、張垍的逆反;更何況,官位高達樞密使一職的宦官楊復恭,以其家奴出生,竟把被自己擁立上位的唐王朝的天子昭宗李曄,當成了自己的門生!
唉,如果不是搶功擅權之人,誰敢把決定皇帝寶座這樣重大事件的功績,加諸在自己身上?
南宋樞密院知事趙汝愚,逼使稱病不執父親喪禮光宗退位,實行內部禪讓,擁立其子嘉王趙擴登上帝位卻不居功領賞,值得效法,但他多少也有些做作;丞相丙吉曾長期保護襁褓時期就被關在監獄裡的宣帝,一直看著這個孩子登上了皇位,卻始終沒有表白自己,所以,他能夠輔佐天子完成中興大業。
另外的例子就是漢文帝劉恆,果斷拒絕擁立他坐上帝位的周勃私下之言,在祭拜世祖廟時,直接罷免了朝廷新班子的政治權利,我們不能說他這是刻薄寡恩,反觀漢成帝的庸碌,簡直是無話可說!
漢元帝不能臨終授命史丹輔政,而讓王鳳得以個人感情和功勞迷惑庸主,同時,也是他過度溺愛山陽王劉,為此憤然不肯體恤即將登基的成帝,從而鑄成了大錯!
因此而說:“隱伏的過錯,終將發生於不測之時!”